新媒体环境中信息解读的碎片化研究
2020-02-24张雅榕
□ 张雅榕 罗 彬
过滤信息,而不是记忆信息,是互联网用户最重要的特征。互联网使我们完全被信息包围,每分钟都有许多新信息涌现,网民不再去阅读每一个可获取的网页。当然,这些信息中的大部分对大多数人而言是无用的,但任何我们想要知道的信息,都可以在里面找到。
在传统媒体时代,以电视、报纸为代表的传统媒体自身就有其局限性,受众通过传统媒体选择所需信息的难度较大。在此情况下,美国学者沃纳·赛弗林认为,受众是通过自身的背景来理解信息的涵义的,他们会按照已有的经验、需要、文化素养、心境与态度等进行选择性理解,并且,他们还要对信息进行选择性接受和选择性记忆。后来,美国传播学者克拉伯在《大众传播的效果》一书中,将受众的这种心理归纳为选择性注意、选择性理解和选择性记忆三个层面。
新媒体时代,整个媒介环境呈现出全媒体、快节奏、数据依赖、海量内容等特点。为了适应新环境、寻求自身的发展,媒介本身采取了应对措施。例如在全媒体、快节奏的背景下,中央厨房和自动新闻应运而生;为了应对海量内容,UGC(用户生成内容)和媒体间的跨界合作产生;为了解决数据依赖现象,媒介更加注重数据挖掘和深度开发。
这些新媒体的表现形式,呈现出零散、多元的趋势,即碎片化。“碎片化”一词的原意为完整的东西破成诸多零块,可以用来形象地描述当前中国社会的传播语境。我们也可将“碎片化”理解为一种“多元化”。而碎片化在传播本质上是整个社会碎片化或者说多元化的一个体现。
受众是产生于特定社会环境下的个体,是媒介环境的产物,受众的信息解读行为是各种多元的社会力量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在这种新媒介环境下,受众的行为也因传播主体的碎片化具有了碎片化的特点。这种碎片化特征在新媒体环境下愈加明显,并且随着媒介的发展日益显著。
一、碎片化注意
在互联网出现之前,大多数专业性职业都需要非常丰富的知识储备,而这通常是经过几年,甚至几十年的经验积累得来的。尼葛洛庞帝在《数字化生存》一书中曾提出他对未来的设想,即未来的社会是一个“随选信息的天下”。今天,我们早已迈入这种社会,只要有良好的批判性思维和关注重要信息的能力,每个人都可以从互联网上检索到自己所需的信息,无须记忆。互联网的海量信息,使选择信息变成了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
戴维·达尔林普尔认为今天的互联网环境带来了三个主要的广泛性结果:1.信息不再由人来储存和检索,而是由互联网在外部进行管理;2.对人们来说,保持注意力变得越来越有挑战性和重要性,因为任何地方都有让你分心的东西;3.互联网使我们能够毫不费力地与世界各地的人们交流。
根据戴维·达尔林普尔的观点,可以发现受众在互联网信息的洪流中,注意力越来越容易被分散。而心理学认为,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或活动的指向或集中,注意力集中的过程也是一个人对信息进行取舍的过程。因此,信息更新的快节奏使媒体需要用尽一切手段抓住受众的注意力。2019年8月发布的第44 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我国当前的网民结构以青少年、青年和中年群体为主,其中20—29 岁年龄段的网民占比最高,达24.6%,而这个年龄段的受众喜欢直观且迅速的表达方式。信息社会的快节奏、高频率使得受众不再局限于对精英文化的追求,他们既希望信息可以做到阅读时间上越来越短,但同时也希望意义完整而精炼,即需要媒介内容变得短小精悍。因此,微博、微信、微视频和客户端,即“三微一端”在这种文化需求中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以微视频为例,随着新媒介技术的发展普及,移动客户端成为视频传播的主阵地。对于微视频来说,其播放时间短、拍摄时间短、观看方便等特点使用户更容易接受。用户可以随机选取一个视频片段浏览,也可以随时终止浏览视频。这些特点表现为大众的互动参与性和随时随地随意性,从此视频进入了“读秒时代”。
微视频的发展是受众的注意力越来越趋于碎片化的一个典型现象,是符合当前碎片化的传播场景和人们高效获取所需信息的习惯的。因为,一方面,微视频的时间很短,只有几十秒到三至五分钟,因此不需要人们保持高度、持续、长时间的注意力,受众随时随地都可以看,也乐于去看;另一方面,微视频又因为时间比较短而主题鲜明,一般在开头便直奔主题,开门见山,故事脉络清晰,结构紧凑,传达的信息量较大,在短短的几十秒或者几分钟内就能够把一件事情的来龙去脉交代清楚,这也非常符合当前受众在信息获取方面要求高效的习惯。
因此,受众在新媒体环境下对信息的选择注意也可能基于信息本身的长短,越短的信息越有可能引起受众的兴趣。碎片化的信息可能比全面、完整的信息传播效率更高。
二、碎片化理解
当受众因其时间的限制或本身注意力的影响而选择了那些碎片化的信息时,对这些信息的理解就停留在了一个浅阅读的层次。利奥·夏卢帕认为,互联网是自电视发明以来对严肃思考最厉害的诋毁者。他认为互联网能以各种琐碎的方式——比如聊天室和视频游戏来吞食用户的时间,不断发来的电子邮件如同流水一般,打断用户的思考,将用户的时间碎片化,虽然他也认为互联网是有助于思考的。但即使在这一点上,也是虚假多于真实。例如,输入新单词到点击“搜索”的几个简单动作,互联网可以即刻为受众呈现出与主题相关的链接,但是去核查通过这种方式获得的信息的准确性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并且他认为搜索网络得到的信息,常常只不过是冗长文章的抽象总结。
利奥·夏卢帕的这种观点就是对受众碎片化理解的批评。这种碎片化的理解也是经常被人们诟病的一点。以微博为例,微博用户用简短的文字和图片发布信息、描述事件,且限于140 字内,每条微博只能表达简短的意思。对于一件重大连续完整的事件来说,微博的这种形式就有可能将完整的信息切割成碎片化的内容。在这种情况下,受众又因其自身的属性不同,即身份、喜好、学历、经历等情况的不同,对同一条微博信息的关注点也不同,这就有可能造成对事实理解的偏差。
但是,这种碎片化的理解在当下的新媒体环境中有了它存在的必然性,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在互联网的海量内容中,受众不可能对信息的掌握做到面面俱到。对于自己不感兴趣的信息,受众只需通过浅阅读了解基本信息即可满足需要,不需要对信息进行深度理解。与此同时,由于当前信息的传播范围和开放程度都大大超过了此前的媒介,这些碎片化、浅度的信息彼此组合会构建起一种对于对象的认识框架和意义结构,这种框架如果运用得当就能够使读者同样做出有价值的判断。相反,此前传统媒体标榜的深度,有时也是基于少数媒体人的观察,但未必是事实和现象的全面还原,也未必能够适应个体的需要。
微博虽然有140 字的内容限制,但也因为其内容简洁明了,大大减少了阅读所需的时间成本和专注程度,受众可以在一定时间内,跳跃式、碎片化地阅读、理解其信息。140 字的简要信息也可以让受众在相同的时间内,接收比传统媒体更多的信息。
因此,受众的碎片化理解不一定是十恶不赦的原罪。基于短时间内的、对大量信息的浅阅读、碎片化理解,也可以像“花园采蜜”一样,把时间变得有效,从而提高时间的价值。
三、碎片化记忆
传统媒体时代,受众的记忆方式是选择性记忆,即只记忆对自己有利、符合自己兴趣或与自己意见相一致的传播内容。新媒体时代,受众对媒介的依赖空前加强,在这种情况下,受众的记忆方式和记忆内容也发生了改变:从向内记忆转变为向外记忆。
从手写和印刷开始,手写使分析变成可能,它让受众比较文本,而这在口头上是很难实现的。但是与此同时,手写也令长时记忆变得没有过去那么重要,大多数人已经不能再像口语时代一样背诵长篇故事和歌词。现代人的长时记忆能力普遍低下,更加健忘,并且更常向外界资源(比如书本)而不是自己的内心搜索信息。
互联网的搜索引擎扩大了这种由内向外的变化趋势。在新媒体时代,当受众发现自己需要的信息时,第一反应并不是将信息记忆在头脑中,而是点击链接,生成PDF 文件。互联网从本质上来说是一个巨大的信息存储空间,在带来便利的同时,受众在这一过程中也可能会丧失一些技巧,例如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和长期记忆大量信息的能力。
在信息搜索极为便利和快速的条件下,基于知识积累的理解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并非记忆力不重要了,但记忆的特点发生了变化,碎片化趋势更加显现,受众关注更多的是重要信息点的记忆,以及对如何获取信息的记忆,而不再重点关注完整信息的记忆。
有学者指出,信息时代的根本特征是“真正的个人化”,意味着受众个人的作用越来越大。受众不仅面临形形色色信息的诱惑,还要时刻保持与整个媒介环境的协调。这就要求人不再被物役,而是物为人所役。时刻把握受众与媒介的关系,要把受众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来进行研究。
当今,不断涌现的新媒体和海量信息正在更广泛地影响受众的方方面面。新的媒介环境下,受众的面貌也焕然一新,无论是受众本身、受众接受信息的方式,还是受众的心理需求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整个媒介环境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受众的生活节奏、价值取向及其行为也被潜移默化地改变。
在内容相同的情况下,受众更喜欢花费时间短、信息量丰富的信息展现形式,这意味着媒介需要压缩信息以获取受众的注意力,才能为信息成功到达受众那里奠定基础。这一点在当下海量信息的时代尤为重要,受众有限的注意力必将分配给那些自己喜欢的形式和感兴趣的主题,这是信息产生传播效果的首要条件。
当下海量信息的飞速传播既有来自新媒体的外在驱动力,也有来自于受众需求的内在推动。因此,研究受众对信息接收、理解和记忆的新方式,能够为媒介提供新思路,更好地思考如何抓住新媒体时代受众的眼球,让受众能够通过自己喜闻乐见的形式来更为直观地掌握新信息、洞悉信息背后的关系与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