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而为人
——纪录电影《生门》评析

2020-02-24

视听 2020年1期
关键词:生育生命

□ 高 美

“我们可能不知道怎么离开,但应该知道从何而来。”陈为军导演的纪录电影《生门》将镜头聚焦于武汉中南医院妇产科病房内外,截取了孕妇即将生产之际四个家庭的不同处境及选择,戏剧化地展示家庭的悲欢离合和生活的酸甜苦辣,用静默观察式的拍摄手法,在银幕上诉说生命诞生之际温情与残酷并存的人间百态。陈为军导演的题材选择与影像记录,既是对社会现实的书写,也是对医疗制度和生育问题的思考,更是对生命存在价值的阐释。

一、“生门”还原生育图景

近年来,医患关系逐渐成为社会热点话题,不少导演也将目光投向医院,用镜头捕捉发生在医院这一公共空间的人生百态,还原真实的医患关系。2013年,陈为军导演的《生门》直面生命诞生的现场。《道德经》中有言:“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玄牝之门”即道生万物,万物由是而出。陈为军导演借此引申为生门——生命之门。在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中,生育本身就是一个私密性较强却无法回避的议题。导演坦言:“这就是一个高度浓缩了的滚滚红尘,医院的妇产科集结了穷与富的对比,生与死的挣扎,舍与得的纠结,老与少的代沟。”《生门》所关注的不仅仅是母亲分娩时承受的痛苦,更多的是用四个故事展现一个个家庭面对生育难题时的进退维谷。

家境贫寒的陈小凤“就像一颗定时炸弹”,随时面临大出血的危险,却无力支付高昂的生产费用。妇产科主任李家福对陈小凤的丈夫郑清明直言:“如果没有钱,就要考虑大人为主还是小孩为主,没钱有没钱的预案。”对于他们来说,金钱和生命的这场交易,除了被迫接受,别无选择。怀孕32 周的夏锦菊生产过程中大出血却执意保留子宫,全身换血四次,心跳停止两次,李家福医生及同事拼尽全力将其从死亡线上拉回来。夏锦菊用生命诠释了母亲的伟大及担当,令人动容。还有冒着生命危险执意产子的曾宪春、因不确定孩子出生后是否健康选择引产的李双双,四位女性所面临的不仅仅是生育难题,更是诸多社会性问题的集结。

《生门》并非纯粹意义上的医疗纪录电影,影片中的主场景虽然集中在病房、手术室,但其影像所折射出的社会意义远高于医患关系的表述。影片所呈现出的冲突并非导演有意构建,而是源于真实的生活。陈小凤家庭面对的是金钱与生命的博弈,曾宪春家庭面对的是孕妇生命与生子渴望之间的矛盾,李双双家庭面对的是金钱与生命、伦理与道德之间的选择,每一种冲突都是民族生育观念的缩影。陈为军导演以武汉市中南医院这一空间为聚焦点,通过剪辑赋予纪录电影高度结构化的叙事特征,彰显了电影作品反映现实的力量,并在这四个生育故事的基础上引入了更广泛的社会话题:公费医疗体系对早产儿保障制度的缺失,被拐女性即将生育时的身份难题,现代社会依旧存在的重男轻女封建思想……影像的记录消解了观众心中怀孕生子美好希望的既有印象,生产之际的病房内外亦成为考量人性、体察人情的特殊场域。

二、镜头呈现客观现实

《生门》属于旁观式的陈述型纪录片。“陈述型纪录片是一种接近纪实美学理想的纪录片类型,这类纪录片向观众呈现的往往是事实,作者个人的意见或观点不是隐而不露就是完全没有,让观众自己去思考。”①在纪录电影《生门》中,导演摒弃了创作者对事件的主动介入,遵循纪录电影纪实性的精神内核,对中国本土具有现实意义的多重问题如人性人情、性别观念、道德伦理等进行了思考,以严肃的艺术态度和积极的反思精神,使影片本身并没有简单地停留在歌颂母爱的伟大层面,而是对当今社会现实和人的生命进行深入开掘。

在拍摄过程中,为了遵循记录现实、还原事物本真面貌的创作原则,在保护被拍摄者的前提下,必须最大程度地保持客观性,这既是对观众的负责,也是纪录片拍摄者的伦理选择。“我觉得最大的不同,是没有任何我个人的诠释。我没有用我个人的生活经验去诠释这个主题,而是被动地去记录、去观察,最后浓缩成这样一个有矛盾冲突的纪录电影。”②李双双产子后,医生与家属协商早产儿治疗,高昂的治疗费用与不确定能否治疗成功让李双双丈夫犹豫不决,医生焦急劝说:“你考虑的不应该是钱,你考虑的应该是人道、人性,你总要试试给孩子一个机会,毕竟他是一条生命。”在这场金钱与生命的博弈中,导演用镜头记录下李双双丈夫的纠结焦灼,画面不带任何创作者的个人判断,正反打镜头的剪辑技巧在医生、李双双的丈夫、李双双的公公三人之间来回切换,镜头语言言说着外部困境之下,人物内心深处的多重变化和不同人物价值立场相互碰撞的苦涩纠结,在纪实化的叙述中交织了戏剧化冲突叙事策略。

陈为军导演借用冷静客观的镜头,以旁观者的姿态注视着每个家庭的束手无策或悲喜交加。在表现室外场景时,导演采取跟拍的拍摄方法。郑清明的大哥回乡筹钱,从农信社到各个乡亲家中,从高速公路到乡间的破旧小路,随意闯入镜头的低矮房舍增添了因贫穷带来的焦虑,但质朴村民借钱的举动也以温情化解了极端贫困下生育带给人的压力。为了最大程度地保持客观,不掺杂创作者任何主观判断及价值取舍,导演并未采用画外音、解说词解释说明,而是用简洁的字幕交代事件走向,配合音乐渲染被拍摄者的不同心境。李双双和丈夫走在医院走廊上,摄影机在两人身后跟拍,字幕“虽然医院和家属尽力救治,李双双之子还是不幸夭折”,轻柔哀婉的音乐淡淡诉说着遗憾与不舍;经历过全身四次换血、心脏骤停两次之后的夏锦菊转入ICU 病房治疗,此后导演并未过多展现夏锦菊如何度过病危时刻,夏锦菊再次出现在镜头中,是即将出院再次来到妇产科感谢李家福等医护人员,“夏锦菊康复出院”的字幕省略了不必要的叙事,悠扬欢快的小提琴曲与夏锦菊手术中紧张密集的配乐形成对比。“对于这些处于艰难生活境地的非主流人群的纪录,创作者并非着力呈现他们的苦难,而是立体地勾画了他们有悲亦有喜的生活画卷,探讨与追寻了人类共同的人生命题。”③

陈为军导演通过四个家庭面对生命即将来临的不同态度实现了对生育问题的深度挖掘,记录了当下社会中孩子到来之前个体对生命的态度,完成了对民族生育观念和现实境况的深层文化探索。

三、影像书写人间百态

《生门》触及女性的生育问题,摄影机的在场记录下女性分娩时刻的痛苦艰辛,这一刻既是孩子的生命之门,也潜藏着母亲的死亡危机。导演用镜头在呈现原生态景象的同时直逼事物的本质,用剪辑构建叙事的悬念,单纯的叙述超越了日常生活本身,直达影像文本的深层结构,用四个家庭面对即将生产的婴儿进退维谷的现状,折射整个民族的生育观。

生育天然和女性群体联系在一起。《生门》讨论女性在婚姻和家庭中的生育问题,但影片中的女性时常处于“失语”状态,没有决定权甚至失去了话语权。“穷人缺乏表达意图的手段,故此往往失去了被纳入集体身份的机会。”④影片中的陈小凤出生在云南,自幼被拐卖,“陈小凤”这个名字是借用了丈夫郑清明侄女的名字,没有身份证无法享受农村医保。影片中有一个情节,郑清明在走廊打电话想办法筹钱,镜头下陈小凤听到丈夫的声音,面无表情,眼神空洞地望向天花板。她大部分时候都是沉默不语的,出院时邻床的老人塞给他们夫妻红包,陈小凤感动地流泪却并无过多言语。导演以一个家庭为载体,表现和描述中国社会底层农民因经济拮据所面临的生育难题,诉说生育带来的个体身心创伤和不尽的悲苦。

李双双因优生科诊断宝宝出生后可能存在一定问题,入院要求引产。李家福医生拒绝做引产手术后,李双双的丈夫直言:“如果真的有问题生下来对他确实不公平,对我们来说一个家可能就没有了。”床上躺着的李双双无声哭泣,女性/母亲以哀伤的泪水宣泄自我情感诉求,唤起了观众对生命的反思。孩子出生后,镜头记录下的是李双双丈夫决定是否挽救孩子的生命,李双双作为母亲完全缺席。母亲作为女性,从来都是被动的适应者。她们的无言意味着话语权的缺失,这一情节的悲剧色彩在于,她们认为一切都是理所当然,人生本该如此,表面上她们出于无奈只能被迫接受,暗地里却独自品尝苦涩。

婚姻/家庭/男性是男权社会中女性必然的归属之地,哪怕在当下的社会语境之中,大部分女性在人格上仍然不能摆脱对男性的依附与认同,女性无力把握自己的命运。影片中曾宪春直言:“孩子多就穷,但是没办法,我前两个都是闺女。”得知曾宪春平安产下男婴,其丈夫的妹妹哭着坦言:“我们全家为了这个男孩太辛苦了。”在中国大多数乡村,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深入人的文化心理结构,长久地左右着人们的社会心理和行为规范,女性成为审视传统乡村封建思想桎梏、思考现实命运的最佳载体,身处其中的女性,不仅要承受生育之苦,还要忍受无子带来的精神压力。女性的精神和身体的压抑状态,既由丈夫/男性家庭所产生,又寄托于生产下儿子/男性来缓解。这一案例折射出中国社会闭塞落后的乡村生育观念,影像表露出的意识形态意义揭露着深藏在现实表相下的社会裂痕。

陈为军导演对生育问题的现实化影像书写让观众看到了一个个不同的女性/母亲,她们既要承受生育之苦,又要直面生产过程中自身生命潜在的偶然意外。影片中既有在重男轻女桎梏下不顾自身安危冒险生子的女性,也有因孩子早产身体羸弱却毫无话语权决定是否救治孩子的女性。导演用悲喜弥漫的医院空间、纷繁复杂的多元现状以及勇敢却弱势的女性形象等视觉符码,完成了对当下生育现象的重构以及民族生育态度的指认。

四、结语

赤贫的家庭、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生育与生命的博弈、金钱与生命的置换……陈为军导演的《生门》探讨的不仅仅是单纯的生育问题,更是通过影像来讨论人作为个体在终极情境下的人性选择。在残酷的现实环境中,陈为军导演镜头下的女性/母亲承受着传统思想的桎梏、男性话语权的“剥削”和来自社会的压力。纪录片是一种社会现实的镜像载体,《生门》关注到在生育难题面前普通个体所遭遇的正常道德伦理的困境,不仅是电影创作者在现实主义的观照下对每个人都要面对的生命来临问题的书写,更是对微观人物命运的写实性关注。

注释:

①聂欣如.纪录片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130.

②角逐过奥斯卡小金人的陈为军,为中国电影寻找一扇 “生门”[EB/OL].剧本公社,2016-12-27.http://www.sohu.com/a/122700790_505741.

③姜娟.主体·观点·表达——中国独立纪录片研究[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2:90.

④[法]阿尔弗雷德·格罗塞.身份认同的困境[M].王鲲 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26.

猜你喜欢

生育生命
生命之树
实现适度生育水平亟需构建生育支持体系
从地里冒出来的生命
决不允许虐待不能生育的妇女
应对生育潮需早做准备
不能生育导致家庭破裂
延长生育假要有“兜底规定”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医改和生育 两大重点有看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