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小森林》中的日本传统自然意识研究
2020-02-24周雅琼
□ 周雅琼
日本系列电影《小森林》改编自日本漫画家五十岚大介所著的同名漫画。影片以大自然环绕的日本东北山村为舞台,讲述了主人公市子从都市回到乡村,靠手作手耕过着自给自足的田园生活,在美食中追忆往昔,思索未来,找寻人生意义的故事。《小森林》分为春、夏、秋、冬四个篇章,以独特的美食视角展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充分体现出日本人“自然崇拜”“万物有灵”的传统自然观,同时还通过对食物的季节性呈现与烹饪的说明性叙事表达日本人“顺时而食”的季节意识。
电影《小森林》作为日本当代社会与文化的产物,无论是画面构图还是叙事手法,都彰显着日本人的传统自然观念,但是对于这一方面的研究颇少。本文从影片背景的设定、故事内涵的深入挖掘、画面镜头的构成等方面入手,分析电影如诗如画的镜头表达中所体现的日本民族的自然意识。
一、自然崇拜:电影体现的古老主题
电影《小森林》的拍摄地点小森位于日本岩手县,是一个群山环绕、水汽充盈的乡村。影片以小森一年四季的自然场景为叙事背景,每个季节开篇都会向观众重新介绍小森的地理位置及生活概况,女主人公日常生活的影像化表达、充满生活气息的平淡台词和非戏剧性的故事冲突让电影呈现出“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特征。有学者指出:“‘生活流’或者说‘日常系’是日本电影文化历史流脉中最具典型的美学形态,也是东方美学尊重自然、亲近生活、强调主体性存在与生命观照。”在力图去虚构化的同时,聚焦于优美自然风光的纪实性长镜头赋予影片诗意化的镜像表达,从而满足观众对具有诗性色彩的田园生活的想象与憧憬。大自然景象构成影片的主要视觉元素,森林、溪流、原野、雪地等自然场景为电影奠定了清新明媚的主基调,充分体现出对自然的尊重与崇敬。在日本传统的宗教意识中占据神性地位的并非神灵,而是自然。对大自然的敬若神明直接反映在日本人浓郁的森林崇拜意识当中。日本列岛四面环海,属于温带季风性气候,季风带来的湿润的海洋水汽形成充沛的降水,造就了被丰富的植被覆盖的地表面貌,森林覆盖率接近70%。富饶的森林资源孕育了生灵,被日本人视为灵性之地。远古时期,日本人的祖先生活在森林之中,森林为其提供了庇护的场所和生存的物资,满足他们生存的所有需求。因此,对森林的敬畏与感恩、依赖、崇拜数千年来一直流淌于大和民族的血液之中。
庞大、幽深的森林带有神秘、封闭的特征,具有与世隔绝的乌托邦性质,而电影故事发生的地点——小森,也是一个森林茂密、动植物种类众多的世外桃源,其实是一个缩小版的森林系统。小森保留着日本传统乡村生活场景“里山”这一生活模式,里山是指“因与人类群落相连,受人类活动影响而形成的独特的植被生态系统”。人与自然在“里山”这种特殊的生态系统中互通共处、和谐共生,影片和四季对应的四个部分都以相同的台词作为开场白,画面则是女主角市子在山路间骑自行车,以远景长镜头展示小森一年四个季节的不同自然风光,体现出与万物交融共生、天人合一的审美主题。
小森的原始、封闭带有浓郁的森林特征,也决定了女主角市子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市子的诸多食材,诸如蕨菜、榛果、板栗,基本都是从森林里采摘来的。女主人公每次吃完前,都要先双手合十,说一句:“我开动了。”这句话更为直白的翻译应该是“我接受了您的馈赠了,感谢您”。这个反复出现的镜头表现出日本人对于大自然所馈赠的食物极高的尊敬。众所周知,日本是一个狭长的岛国,资源十分稀缺,他们对来之不易的食物无比珍视。饭前这句简单的祷告让吃饭变得十分具有仪式感,也体现了深入日本人骨髓中的对大自然馈赠的感恩之情。
二、万物有灵:森林居民的自然观念
小森的居民与动植物和谐共生的关系亦体现了日本人的自然意识中万物有灵的古老观念。日本人相信,无论是日月星辰还是山川草木、鸟兽虫鱼,皆有灵性。作为人类族群世代寓居的小森反而成为了影片主角,而人的存在感却被弱化了,和动物一样作为大自然平等共生的子女一起出现于银幕上,人与自然呈现出交流、交融、共生的和谐关系。
人与动物共同在小森生活,偶尔会侵犯到彼此的生存空间,但影片却让主人公以一种关切的口吻消解人与动物之间的冲突,从而体现出小森的人们对大自然的充分尊重。住所附近的沼泽在夜晚会变得干涸,成为野兽们走过来的路,有时候熊也会过来造访人的屋子,村里的大妈说,不知道它是不是想去后院吃李子,而市子则关心熊是否受伤了。电影给许多生活于小森的小动物特写镜头,赋予镜头画面灵性与活泼的审美特色。
女主人公市子对田里疯狂生长的节节草产生抱怨,市子的好友裕太却如此回答:“给它们创造生长环境的是我们人类自己,只知开林垦荒,在这之前的绳文时代,基本没有适合节节草生长的环境,现在说它是杂草,在当时可能是珍贵的食材。节节草作为宣告春天来临的大自然珍宝,远古的祖先们一定很珍视它们的到来。正如有句话说‘大地微弱生灵,刚毅朝向天际’。”画面由两人交谈的场景切换到了一片朝天生长的节节草。裕太的话代表的是小森居民共有的意识:在小森,人并不是主角,也不具备支配和统治万物的权力,人只能靠自己的勤奋与毅力合理利用自然规律,有限度地使用自然资源。
影片赋予许多动植物特写镜头,让这些自然界的生灵也有了角色感,并将人类的生活包纳进一个更加巨大的自然生命群落。日本人在生活中对自然奉若神明,人有性情,万物亦性灵,人与各种动植物平等和谐地共同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世间一切生活方式都是由自然规律来决定的,人与人之间讲求彼此尊重,人和自然界的万物之间的关系也是如此,以尊重取代统治,以共生取代占有。
三、顺时而食:“四季”流转意识
日本人对四季流转、季节变换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对季节变换而引起的草木枯荣也有着幽微纤细的感受力,因此对食材的季节性意味有着细腻的关切。由四季变迁引发的感受在日本文学中有很强烈的体现,日本和歌与俳句中就有不少关于对四季流转的描写和感慨,如“春花秋月杜娟夏,白雪皑皑寒意加”“梅香月色似旧否,春月无言映衣袖”等诗句。日本江户时代的俳句大师松尾芭蕉也曾在《笈之小文》中歌颂四时:“风雅者,顺随造化,以四时为友。”在日本电影中,“四季”意识的体现更是十分普遍,例如是枝裕和导演的代表作《海街日记》即以四季作为故事发展的时间线索。在《小森林》电影里,同样是通过小森一年四季的变化,把不同的时间融入相同的空间,变成了四个空间环境,主要人物贯穿其中,形成叙事连贯性。四季流转的季节意识首先体现为对食材原味的追求。影片中一大亮点就在于制作美食之前会先交代食材的来源,制作菜肴的食材基本都是由市子亲自耕种采摘的。电影里市子对食材的处理并不复杂,最大程度地保留食物的原味,并且在烹饪过程中,用特写镜头虚化背景,放大食物主体,从而突出食物的色香味,让人隔着屏幕也能感觉到呼之欲出的生活气息。
季节意识不仅体现在对食材原味的追求上,还在于对食材的季节性的追求。食物所呈现的季节色彩呼应了《小森林》影片中春夏秋冬的主题,也反映了日本人对色彩的钟爱。《小森林》的拍摄镜头里融入了诸多以色彩为季节元素的画面,亦是日本传统自然意识里对自然色彩的喜爱的生动体现。影片用了大量的长镜头、空镜头来表现小森一年四季的美景:春日的小森林冰消雪融,泉水叮咚,绿树与山樱花在蓝天白云的背景中,将画面一分为二;夏日的小森林遍地透绿,风声细语,满袖都是田野泥土的芬芳;秋天是红火的霜色;冬日则是一片白雪皑皑的素景。整部影片中几乎没有黑夜的镜头,视线全都聚焦在白天,整体画面给人一种色彩鲜明、活泼之感。一年四季有其对应的时蔬瓜果,食材是强烈的季节感的体现:春日是爽脆的蕨菜根、冬花味噌汤,夏日是清爽的酸酒酿、酸甜的胡颓子果酱,秋天是可口的通草果、甜糯的糖煮板栗,冬日是暖烘烘的烤红薯、冻萝卜炖菜……凡此种种,令人目不暇接。每一种食物都深刻体现了对食物所展现的季节性的追求。女主人公还利用雪天制作冻萝卜干、纳豆团子的镜头;水气氤氲的夏天,市子则利用屋内生炉子的高温和空气中的高湿度发酵面团、制作面包。影片中对食材的制作、利用与保存都是在顺应其地理环境的特性,更生动地体现了人只有融入到环境里才能获得更优质的生存状态的自然观念。
四、结语
影片最后,女主人公市子再次从城市回归乡野。她希望能摆脱当初回到小森的逃避心态,以虔诚的态度再次回到这里,这样才是对这片土地最大的尊重。由此,市子完成了从一个小森的离乡者向小森的守护者的身份的转变。温暖的结局与饱满的情感让整部影片所要传达的价值观得到了升华,温馨的乡情、美丽的乡土也带有隐性的召唤话语,唤起观众内心的乡土记忆。
《小森林》系列电影的成功,不仅在于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温馨的乡土家园契合了身处现代都市下对田园生活的心灵召唤,更是由于电影所呈现的自然之美是对日本传统自然意识的继承和发扬。它以食物为桥梁,以乡土生活为背景,将日本传统的自然观念不流于表面和形式地进行表达,带给观众漫溢于心的感动的同时,也启发我们时刻保持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与大地万物和谐共长的自然之道。尤其是在当下,电影所呈现的自然观念更具有时代性的号召,唤醒并加深了人类对自然的尊重与敬畏。砍伐森林、猎杀动物、排污入河……口腹之欲与征服的贪念使人类时常跨越与大自然和平共处的边界而犯下种种恶行。生态平衡被破坏之后,人类正在自食其果。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永恒的主题,影片所体现的自然观念突出强调,作为大自然的寄居者、受益者的人类应该尊重自然规律、关爱自然变化;对大自然进行索取时,应怀感激之心、敬畏之意;当自然环境遭到破坏时,应有自觉保护的意识。同时在城市化进程、工业化污染愈演愈烈的今天,电影也唤起人们乡土依恋的意识,呼唤乡土回归之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