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下《新闻联播》主播的角色重构与转型策略

2020-02-24韩瑞萌

视听 2020年6期
关键词:新闻联播电视新闻主播

□ 韩瑞萌

以“宣传党和政府的声音,传播天下大事”为宗旨的《新闻联播》于2019年注册账号加入了抖音短视频社交平台,网络热度迅速点燃,被视为当时新闻传播领域的一种新现象、新手段和新思维。《新闻联播》自开播至今已走过四十多个春秋,它已然发展成为记录、观察中国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的重要窗口,是中国传播面最广、影响力最大,也是容错率最低的电视新闻节目。时代的更迭下,《新闻联播》的演进历程也成为我国电视新闻发展的缩影。

1981年,全国电视新闻工作座谈会下达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电视台必须转播《新闻联播》并向中央电视台供稿的规定,使得节目拥有了全国范围的覆盖面和充足的稿件来源①。从1982年开始,中共中央确立了《新闻联播》对重大时政新闻首播的地位,《新闻联播》有了稳定的时效性、权威性和公信力。作为政府声音的权威传达者,历经多年调整和探索的《新闻联播》具备了稳定的节目形式和传播样态,对中国观众来说,它的意义非同寻常。本文沿着近年来《新闻联播》的开拓轨迹,试图分析其主播的角色重构对节目效果所起到的作用,为推进传统媒体向融媒体过渡提供一份参考。

一、电视新闻主播角色重构的必要性

21世纪,第五次信息革命浪潮带来了空前绝后的传播大变局,也倾覆了旧时原有的线性传播形态。融媒体时代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抓紧做好顶层设计,打造新型传播平台,建成新型主流媒体,扩大主流价值影响力版图,让党的声音传得更开、传得更广、传得更深入②。电视新闻主播是媒体的“传声筒”,担任着传播国家权威话语的职责,是媒体的形象代言人。新时代的电视新闻要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夹缝中顺利转型,离不开新闻主播的角色重构。

二、《新闻联播》主播的角色变化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新闻联播》团队近几年在主播角色重构上发力,一手抓宣传,一手抓质量,区别于旧时主播一板一眼对着稿件和提词器播读新闻,当前的主播形象更鲜活生动。2011年“十一”前,《新闻联播》主播欧阳夏丹和郎永淳情真意切地在节目中说出“‘十一’黄金周祝您玩得开心”,交流感、对象感十足。2013年,阖家欢庆除夕夜之时,主播郎永淳、李梓萌在片尾《春节序曲》中向观众行拱手礼以表示新春祝福,此后每年除夕《新闻联播》都沿袭这一传统,这种副语言让整个节目充满了温度。2013年跨至2014年,主播康辉在节目结尾坦言:“《新闻联播》和你一起,传承一生一世的爱和正能量”③,这段对观众的表白被称为“史上最卖萌的新闻联播”。2015年,李梓萌、郎永淳在解说欢度除夕画面后对视并即兴交谈,实现了《新闻联播》开播以来男女主播的首次对视,更“接地气”。2018年,《新闻联播》推出六则“央视快评”,迅速形成系列栏目,节目收视率随之稳步攀升。2019年5月,主播康辉播送的《中国已做好全面应对的准备》登上新品牌“国际锐评”,主播参与了新闻稿件编写与二次加工,对国内外热点新闻做出点评和回应,掀起了全民爱国热潮。同年夏天,《新闻联播》入驻抖音、今日头条、B站、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以“一云多屏”的形式推送“主播说联播”短视频节目,每天播发的竖屏视频获得了年轻网友的热捧,拉低了《新闻联播》整体收视年龄。概而论之,《新闻联播》不断重构主播角色,用主播自身的人格魅力引发了受众大范围的讨论和共享,是新时代主流媒体影响力不断扩大的一次例证。

三、传统媒体新闻主播角色转型路径探析

近年来,在媒介融合生态下,移花接木和添枝加叶的新闻失实现象尤为突出。在学界,有专家认为,融入调侃元素的新闻在传播过程中更容易失实。基于我国的新闻土壤,新闻主播该不该是“段子手”,新闻本身可不可以“段子化”,这个论题众说纷纭。以《新闻联播》主播为代表的主流媒体主播在新闻产品制作的过程中该如何合理把握新闻触角的延伸范围,值得我们进一步深思。

(一)紧跟时代,丰富播报语态

我们常见的宣读式、朗诵式、讲解式、谈话式,都是广播电视有声语言表达常见的语言样态。但在“用户至上”的社会环境中,电视新闻节目常年灌输式、说教式的新闻语态和长篇大论的话术毋庸置疑与当代受众的观看喜好相悖。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改良新闻播报语态,能更好地践行正确的播音创作道路,准确、鲜明、生动地传达出新闻稿件的精神实质④。

以《新闻联播》推出的《主播说联播》短视频为例。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前夕,主播李梓萌以平稳亲切的语态报道了关于中国女排和袁隆平院士的新闻,告诉人们要珍惜眼前的生活,争创美好的未来,结尾时和着伴奏唱了几句《我和我的祖国》,以表示对祖国的祝福。在演播室,《新闻联播》主播以唱歌的形式为祖国庆生,这种自然真实的情感流露,博得了观众的好评。又如2020年春节前夕,面对新型冠状病毒不断传播蔓延的态势,主播康辉在节目中呼吁:“病毒面前不分武汉人和非武汉人,一起努力共克时艰,是我们唯一的选择。”节目播出后,网友纷纷留言:“武汉加油!中国加油!”主播用质朴亲切的语态和受众建立了情感联系,形成了心理上的共鸣,既有新闻属性又有艺术属性,有效达到了疫情下新闻引导舆论的传播目的。

(二)巧妙表达,优化播讲语言

传播学视域下,在传播关系中,传播者与接收者观点的变化会促使播讲语言呈现出新的样式。这表现为,现阶段人们一方面接受着信息高速的更迭变换,一方面对新闻主播播讲语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新闻联播》中不乏“强有力措施”“贯彻落实”“体制机制”“印发”等书面语,容易导致受众产生排斥心理,不利于节目的有效传播。

近一两年,作为文化符号的成语在新闻稿件中频频出现,妙用成语能够优化语言,在传受双方的交互中产生特殊的效果。《新闻联播》中“令人喷饭”一词播出后,迅速吸引了网友的注意力,#荒唐得令人喷饭#的话题迅速登上热搜榜。惊讶于官方媒体的非正式用语,网友随后发现“令人喷饭”竟然是个成语,于是《新闻联播》再上热搜,#令人喷饭是成语#的话题收获了千万阅读量。除了巧用成语,《新闻联播》在语言内容的选择上还有“中国航天奥利给”“祝高帅的西藏富起来”“阿中哥是最靓的仔”等网络流行语,也不乏“做学术,不能歪了心术”“澳门是我们的‘傲’门”“待人不温良,关系就凉凉”等双关押韵句式。主播使用饱含力量的语料,妙用谚语和俗语。一方面,受众被官方主流媒体严肃活泼的语言风格圈粉;另一方面,5000多年历史文明积淀下的文化符号成功触发了中华儿女心中的文化共情。《新闻联播》用事实证明了,只要电视新闻主播合理运用文化符号,不同圈层受众的凝聚力也能够被主流电视媒体唤醒。

(三)善用互动,塑造“导航人”形象

在移动互联网的影响下,人们沉浸在碎片化的接收中,更倾向于接收持有某些“观点”的人所提供的信息,如知名传媒人、著名学者、网络大V、行业领袖等。在电视新闻领域,从早期的赵忠祥、李娟、罗京、李修平再到如今的康辉、海霞,历代《新闻联播》主播虽然播报风格不同,但都具备着过硬的政治、文化、专业和心理素养。相比泛滥的“网红”,电视新闻主播更适合扮演受众“导航人”的角色。

2019年10月6日,针对NBA火箭俱乐部总经理莫雷公开发表的涉港不当言论,主播康辉喊话莫雷——“‘火箭’最忌讳有‘雷’,排雷都来不及,如果还要暴雷,不看也罢!”《新闻联播》主播在节目中明确表明自己代表的立场和观点,树立正面的大国形象,委婉引导处于迷茫阶段的球迷和受众,打通了连接受众的最后一公里。又如主播在《主播说联播》中陈述某一话题时频频说道,“今天的联播也有相关报道”,先在短视频中激起受众的兴趣,进而引导受众收看《新闻联播》,实现双赢。

(四)依托平台,形成行业标杆

随着传播环境的演进,不同特点的媒介技术向大众传媒融合,媒介的发展态势要求媒体从业者转变固化的思维和工作方式。作为连接传统媒体和受众的枢纽,电视新闻主播应当基于自己的职业特征,充分适应不同媒体形态下的话语环境,并积极定位相应的风格,与时代同频共振。

如今,专业的视频APP和社交APP层出不穷,这意味着传统电视节目具备了更多元的传播平台和渠道。以抖音APP为例,抖音是青年人的娱乐聚集地,参与规则的低门槛导致短视频质量良莠不齐,给受众带来很多困扰。在这样的情况下,《新闻联播》等专业媒体的入驻使受众有了判断网络信息真实客观程度的参照标⑤。对于传统媒体而言,要延续完成这样一种标杆作用,团队需要进一步提升各部门的专业水准,拥有互联网思维和判断能力,以适应新的传播需求。主播处在传播的终端环节,在播报新闻时更要强化媒介融合意识,熟练运用多种媒介形式传播节目。

四、结语

《新闻联播》是传统主流媒体转型的一次较为成功的尝试,但由于《新闻联播》具备特有的权威性和影响力,使得它充当了参照系,但不具备大范围的可复制性。当然,政治传播的探索非一日之功,研究后我们仍可以得出,电视新闻主播的角色重构背后带火的不仅是主播个人,也使广大受众对节目全局有了大幅改观,其中的策略和手段,为传统媒体适应新时代语境起到了示范作用。

注释:

①陈力丹,焦中栋.向“以新闻为本位”渐进靠拢——-论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30年来的渐进变化[J].声屏世界,2008(11):4-6.

②习近平.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J].前线,2019(04):4-7.

③张卓.叙事学视域下《新闻联播》的变化研究(2003年——2013年)[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4:132.

④张颂.播音创作基础(第三版)[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3:18-19.

⑤彭兰.网络传播概论(第四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136.

猜你喜欢

新闻联播电视新闻主播
『人气』主播
第一次做小主播
“抖”起来了!央视《新闻联播》入驻短视频平台的分析与思考
电视新闻中的图片应用
《浙江新闻联播》 一路坚守 一路蜕变
热血奔跑的十年 浙江新闻联播团队
中国蓝主播
我是小主播
论电视新闻编辑的创新之路
电视新闻评论发声三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