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准扶贫分类识别的理论逻辑、现实困境及化解策略

2020-02-24婷/文

市场研究 2020年1期
关键词:贫困家庭贫困人口救助

廖 婷/文

精准扶贫最早是在2013年11月提出的,习近平总书记到湘西考察时首次做出“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几年过去了,政府推进精准扶贫取得丰硕成果,在减少农村贫困人口、扶持贫困人口脱贫、实现经济发展全民共享方面做出了重大的贡献。2020年作为脱贫攻坚战的重要节点,将要实现全面脱贫。但距离目标尚远,如何精准扶贫识别贫困户,“把钱花在刀刃上”变得至关重要。

一、精准扶贫分类识别的理论逻辑

(一)精准扶贫理论研究现状

目前针对精准扶贫的方法研究主要集中在于如何加强精准扶贫制度构建。但是关于如何实现精准扶贫中的精准识别的学术论文较少。有些是探索了精准扶贫识别实践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比如权威干预民主评议导致民主失真现象、贫困识别中存在双标、公示公告不到位、虚假禀报数据等,认为政府应加大精准扶贫的政策宣传力度,应该强化对地方政府的管制和加强对扶贫财务开支的监管;有些则基于Alkire-Foster的多维贫困测度模型,多维度定量测算出了贫困人口和家庭的可能聚集地从而加强对该地区的扶贫力度,以消灭贫困;有些则利用OLS模型和Logistic模型对农村贫困家庭进行贫困线预测和预测定位从而得出贫困人口的发展趋势;还有的在现有研究基础上提出贫困测度体系以及反贫困效果体系,认为政府扶贫政策达到的目标不能取决于手段的不同,而是要从根本上改善我国贫困问题。

(二)分类识别贫困理论研究

国内学者在湖北秭归县提出具体分类识别精准扶贫的具体举措治理研究论断。他提出要通过一系列完整的贫困标准测量体系和评选、考核体系识别出真正的贫困户,从而对其进行一对一的、针对性的帮扶。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首先对贫困户分类,但对其分类不能仅依据缺乏劳动力、土地、因学、因病和因灾等致贫原因,而且要根据智能的差异分为绝对性、暂时性贫困,收入性、支出性贫困,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时间长短期、动因归类的分类帮扶。根据这种分类方式结合当地的具体情况进行针对性的帮扶。

因此,要实现分类精准识别的基础是要建立贫困智能救助体系,将农村社会贫弱群体的不同需求和救助方式进行分类处理,如大病救助、医疗救助和五保户救助等,不同群体根据不同的成因和需求进行系统的申报扶贫请求。也可以分为收入性贫困和支出性贫困。前者主要是脱离贫困的拉力不足,无法从根本收入上脱离,主要和其劳动能力不足有关,主要集中群体为妇女和老人孩子等弱势群体。支出性贫困是指收入来源有保障但是入不敷出,说明其劳动能力是具备的但是没有和支出匹配。所以,对于收入性贫困家庭需要政府提供救助资金,支出性贫困主要因为劳动力配置方式不当导致,所以应该放在提供更合适的就业岗位给贫困家庭,适当的政府帮助就业、分配就业。这些理论都为我们开展实证的研究和得出相应的研究分析提供了理论的支持,并提供了研究可借鉴的思路和方法。

二、精准扶贫分类识别的现实困境

近年脱贫攻坚战越发艰巨,扶贫任务任重而道远。在现实生活中出现许多执行和落实的现实问题。

(一)入户调查有误差

因为受传统文化“藏富”的影响,农户大多不愿报告自家真实的收入和财富总额。所以仅靠短时间的入户调查,难以真正了解农村家庭收入情况,难以识别真正的贫困户。还有部分农民想要通过贫困户身份谋求一些特殊待遇,所以在调查人员来之前会将子女与父母户口分开,导致老年贫困户数量的增多。由于贫困户可以享受国家的扶持,有些农户伪装成贫困户的样貌“行骗”。

(二)精准识别有误差

找准“人”是精准扶贫的先决条件。从目前的政策来看,镇、村两个基层单位是贫困农户识别的主要“阵地”,而村干部则是识别贫困户的关键人物。第二轮精准识别过程缺乏刚性标准,有的镇、村存在识别贫困农户时盲目采用了逐级分配指标的方法,导致在精准识别贫困户方面存在偏差,造成一些非贫困户意见很大,在精准识别贫困户方面收效甚微。

(三)动态调整有误差

致贫或脱贫是个动态过程,而由于信息反馈机制相对落后,滞后扶贫救助系统,造成该纳入的未纳入,该摘贫困帽的未摘贫困帽。一些贫困户为发展产业,申办营业执照、购买车辆跑运输等,按政策规定便成了“硬伤”户被剔除,导致贫困户宁可不发展产业,也不愿退出低保户;还有一部分好逸恶劳生活价值观不良的贫困“患者”被纳入扶贫系统,导致了不良的社会影响效果,一部分勤劳者或尽孝者会降低热情,产生攀比和坐等要的心理。

(四)政策变样

部分地方在制订扶贫政策时摇摆不定,政策创新一级一级变形,镇村干部在夹缝中工作,没有什么话语权,导致责权不匹配的懒政、不敢触及矛盾、职权错位等等。贫困户也无法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且其权益也无法得到相应的保障。政策没有落到实处,无法适应当地情况,无法发挥精准扶贫带动产业发展满足不同贫困户的需要,部分贫困户无法在政策中受益。

(五)机制未真正起到激励作用

一部分贫困户缺乏自我脱贫的决心、勇气和行动,又没有适当的扶贫激励系统,导致其劳动积极性难以调动。还有少数贫困群众认为扶贫就是国家给钱给物,你发补贴我到手就花,你发实物我到手就卖,只图眼前的实惠;甚至只拿钱不做事,存在“等靠要”思想,扶贫未针对不同的主体分类采取不同的扶贫机制。

三、精准扶贫分类识别的化解策略

1.将贫困家庭的收入进行量化界定,即通过实地走访调查与测量、民主评议,看月收入是否符合2780元的标准,把贫困户不同的状态用量化的数据呈现出来,并在此基础上制订分类的扶贫措施。通过归类后,将贫困户归为因学致贫、因病残致贫、低保户、五保户、无产业基地和收入来源等。此种分类方法有助于明确致贫原因,从而更有效地达到精准扶贫的目标。

2.分类识别贫困户可以发挥基层组织在扶贫治理中的作用。因为基层组织对村庄贫困家庭的情况非常熟悉,可以有效地防止关系贫困户和人情贫困户。并且有助于整体发展环境的改善,调动村民全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有效地建立和发展合作社,投入资金用于村庄基础设施的建设。

3.分类识别,利用不同产业进行精准扶贫,根据地方的具体产业优势帮助贫困人口脱离贫困群体。以南昌市农业部门为例,2017年构建的赣州柑橘打出全国品牌,减少贫困人口至少20万,推动当地相关产业经济发展,拉动当地财政收入,使数百万人从中受益。

4.分类识别,通过系统的贫困标准测量体系和评选、考核体系识别出真正的贫困户,从而对其进行一对一的、针对化的帮扶。即针对每一个贫困户,分清贫困原因和类别,根据贫困原因和类别,实施不同的帮扶策略。相关管理部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将贫困户分为“无能力型、限制能力型、资源缺乏型、技术短缺型、等待观望型、脱贫未富型”等六类,分别实施“养、帮、改、拉、扶、送”的“六大策略”进行帮扶。

四、结语

精准扶贫识别贫困户的创新性分析具有其可行性,能对我国的扶贫工作发挥积极作用。将贫困户按不同致贫原因进行归类和分析得出不同的扶贫方式,不仅科学而且高效,具有现实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猜你喜欢

贫困家庭贫困人口救助
由“中华富强”轮失火救助引发的思考
三部门:将贫困家庭高校毕业生全面纳入就业帮扶
水下救助抢险
隐形贫困人口
救助小猫
基本医疗保险缓解农村贫困家庭医疗负担的效果
——基于宁夏西吉某乡镇174户农户的调查结果
十八大以来每年超千万人脱贫
上蔡县多举措助推计生贫困家庭致富
要让贫困人口真正受益
临时救助 “善政”还需“善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