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乌鲁木齐构建国际商贸物流中心影响因素分析

2020-03-20郭保林

市场研究 2020年1期
关键词:乌鲁木齐商贸物流

柴 利 郭保林/文

一、乌鲁木齐构建国际商贸物流中心的背景及意义

(一)乌鲁木齐构建国际商贸物流中心的背景

自新疆被确立为“一带一路”核心区起,围绕“核心区”建设,新疆制定了2014—2020年行动计划,启动了“五大中心”建设,而这其中之一就是将新疆打造成国际商贸物流中心。《乌鲁木齐市城市总体规划(2012—2020)》明确了乌鲁木齐未来的城市发展方向,将乌鲁木齐建设成面向中西亚的现代化国际商贸物流中心、中国中西部中心城市等目标。2018年乌鲁木齐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深度参与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积极构建“五大中心”对外开放平台。乌鲁木齐既是第二亚欧大陆桥经济带上的节点城市,又是中国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乌鲁木齐具有建设成为我国西部中心城市和面向中亚地区的国际商贸中心的潜力。

(二)乌鲁木齐构建国际商贸物流中心的意义

构建乌鲁木齐国际商贸物流中心,有利于完善和加强乌鲁木齐国际物流体系,提升商贸物流业的专业化、标准化、国际化水平和乌鲁木齐商贸活跃度,将商贸物流业打造成为新疆基础性、战略性和优势主导产业,进一步优化与中亚、西亚以及欧洲等地区的通道联系,助力“一带一路”繁荣发展。

二、构建国际商贸物流中心的影响因素

国际商贸物流中心是将商贸与物流结合,并集交易、会展、金融等功能于一身,用商贸带动物流,以物流促进商贸发展的区域。其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国际物流体系成熟度

国际物流体系构成要素主要有物流人员、物流设施、待运物资、物流信息等。国际物流体系成熟度取决于货物运输系统、货物仓储系统、商品检验系统、商品包装系统和国际物流信息系统发展状况。

(二)城市区位和交通条件

城市区位主要指城市所占有的场所,其中包含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方面的意义。交通条件指某地区与外界进行人员来往(客运)和物质交流(货运)的方便程度。交通条件的好坏可用交通线路、交通工具和港站的设备状况来反映。商贸物流中心的区位条件和交通条件共同决定了它的业务辐射范围和能力。

(三)城市经济发展水平

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是指一个城市经济发展的规模(存量)、速度(增量)和所达到的水准,是衡量经济发展状态、潜力的标志。常用指标有GDP、人均国民收入、经济发展速度和经济增长速度。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物流水平也越高。

(四)国际商贸物流交易平台的建立

国际商贸物流交易平台包括实体和虚拟两类:实体平台一般指大型物流园区以及会展中心等;虚拟平台主要指一些跨境电商网络平台。国际商贸活动由于地理位置的差距而降低交易的便利性,因而加大虚拟平台的建设对于弥补实体平台的不足尤为重要。

(五)国际商贸物流人才

国际商贸物流人才是指掌握物流高级管理、物流技术开发、物流实操等多方面人才,尤其是在对外贸易涉及的单证以及语言问题上的人才。培养和引进国际商贸物流人才对于国际贸易活动的有序进行具有重要作用。

三、乌鲁木齐构建国际商贸物流中心的优势和劣势分析

(一)构建国际商贸物流中心的优势

1.区位优势。乌鲁木齐地处亚洲大陆地理中心,是新欧亚大陆桥中国西段的桥头堡。在世界商贸发达城市所占有的沿海、沿边、沿河、沿线四大地理要素中,乌鲁木齐占据沿边、沿线两大之益,这是新疆、也是乌鲁木齐在“一带一路”中最大的区位优势。航空、铁路直通国际、国内,公路、城市道路四通八达,形成了连接内外、横贯南北的交通网络,再加上拥有国际水平的现代通信手段,构筑起了一条现代化的三维立体“丝绸之路”,为乌鲁木齐走向世界插上了翅膀。

2.市场优势。乌鲁木齐与中亚各国相邻,从古至今就是连接东西商贸的重要纽带。以乌鲁木齐为中心半径1500公里,在约700万平方公里范围内,乌鲁木齐是规模最大、人口最多、市场潜力最大、环境最好的城市,对中亚地区辐射作用较强。

表1 全区、乌鲁木齐近年进出口总额

近年来,受全球经济不景气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影响,新疆进出口总额波动明显,但2017年有明显回升。从2013年开始,乌鲁木齐进出口总额占新疆总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不断上升,且增长势头强劲。未来,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推进,乌鲁木齐的市场优势将进一步显现(见表1)。

3.交通运输优势。公路方面,乌鲁木齐是中国通往中西南亚地区乃至欧洲的交通枢纽,多条国家级高速公路及国道干线使乌鲁木齐成为中国国家高速公路网中的重要节点。铁路方面,乌鲁木齐是西北地区重要的铁路枢纽,全疆铁路的总枢纽。航空方面,乌鲁木齐是中国民航总局定位的中国八大航空枢纽港之一,中国南方航空公司第三大航空枢纽。其中,地窝堡国际机场是中国面向中亚、西亚和连接欧亚的国家门户枢纽机场。

4.产业结构优势。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是衡量生产社会化程度和市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其要素包括商品市场、交通物流、商业服务、流通体系等。理论界普遍认为,一个城市要发展成为商贸中心,第三产业在当地GDP中所占比例应高于60%。从2014年开始,乌鲁木齐第三产业占GDP比重均大于60%。2016年,第三产业占比最高,三次产业的比例为1.1:28.6:70.3。数据表明乌鲁木齐早已达到了商贸物流中心城市对于第三产业所占比的重要求(见表2)。

表2 2009—2017年乌鲁木齐三次产业结构

5.对外开放优势。目前,乌鲁木齐已建成1个一类口岸、7个二类口岸(其中正在营运5个)、1个出口加工区、3个国家级开发区、约200个商品交易市场,形成了覆盖面大、辐射范围广的多层次、多渠道的贸易网络。同时,打造培育出一批特色鲜明、高质量的出口产品和一批竞争力强的外贸企业。2018年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为77.6亿美元。

(二)构建国际商贸物流中心的劣势

1.制造加工业发展滞后,“贸易通道”特点显著。乌鲁木齐是中欧班列西行出境的重要节点。目前中欧班列乌鲁木齐集结中心在新疆本地货源集结比例超过60%,但这仅仅是将内地物资“化零为整”,并没有提升当地制造加工业发展。在面对行业内部的激烈竞争时,乌鲁木齐仅仅被视为交通枢纽。乌鲁木齐由于出口的产品大多数为初级产品,附加值低,市场竞争力小,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明显落后于开通中欧班列的其他城市。

2.区域竞争激烈,政策优势弱化。从疆内来看,一些拥有一类口岸的地州凭借便利的环境,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吸引国内外企业,对乌鲁木齐招商和对外贸易形成了有力的竞争态势。例如红其拉甫口岸、霍尔果斯口岸等。从国内来看,中东部地区加快了对外开放步伐,北上广深等城市通过建立综合试验区和自贸区,促进了投资管理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水平。这进一步削弱了乌鲁木齐的地缘优势。从中亚地区来看,通过构建“欧亚经济共同体”“俄白哈关税同盟”等,中亚国家加强了联系。这也对乌鲁木齐的边贸企业造成很大影响。

3.外贸比重较低,贸易辐射变弱。从对外贸易来看,2009年到2017年间,乌鲁木齐对外贸易依存度普遍较低,平均水平在23%左右。2011年达到最大值,为34.51%。2016年下降到最低,为13.20%。这远远低于国内专家对于现代化国际城市对外贸易依存度不低于40%的界定标准,与“构建商贸物流中心”的标准还有很大差距(见表3)。

表3 2009—2017年乌鲁木齐对外贸易依存度

4.商贸物流人才不足,高端人才缺乏。人才的缺失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第一,乌鲁木齐对于涉及商贸物流人才的吸引力不足,相关人才引进机制不健全,外地的高层次人才不愿来边疆工作。第二,本地商贸物流人才培养不到位。目前疆内只有几所大学开设了商贸物流相关的专业,学生数量较少,且部分学生毕业后并没有从事所学的专业工作。

四、乌鲁木齐构建国际商贸物流中心的建议

(一)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提升制造加工业水平

第一,新疆拥有丰富的初级产品,通过强大的物流体系,将新疆各地的特色产品集结乌鲁木齐,通过提升乌鲁木齐制造加工业水平,对初级产品进行深加工,提升产品的附加值,打造新疆品牌,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第二,由于内地部分外贸企业距离中欧班列沿线位置相对较远,对外贸易的运输成本相对较高,随着中欧班列的开通,这些企业有入驻乌鲁木齐的动机和意愿。乌鲁木齐要抓住时机,加快承接这些产业。

(二)加大开放力度,搭建开放平台

第一,乌鲁木齐要出台更多的招商引资政策,承接好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项目。建设面向中亚、西亚和南亚的出口商品国际制造加工基地,实现产业链和价值链的双重组。推动产业向价值链高端延伸。第二,向西开拓,加强与中亚地区的互联互通与全方位开放。建立更多的国际级产业园,以一类口岸、二类口岸为依托的向西开放架构,加强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的经贸联系,将乌鲁木齐打造成为中国面向西亚市场对外开放的重要节点。

(三)推动乌鲁木齐综合保税区向自贸区的转型升级

现有的自贸区绝大部分位于东部沿海地区,西北目前没有自贸区。建设新疆乌鲁木齐自贸区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方向,也是乌鲁木齐构建国际商贸物流中心建设的关键一步。乌鲁木齐目前已经建成经济开发区,具有对外开放的基础。

(四)实施国际商贸物流人才战略,培养商贸领域高端人才

第一,要招才,加大乌鲁木齐招才引智的力度,实施“国内外人才集聚计划”,引进重点发展领域的专业人才和创新团队。第二,要育才,在学科设置上要科学合理,要注重面向“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需要的国际商贸物流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另外,还要抓住外贸这一重要的着眼点,重视教学质量,加快本地区国际商贸物流人才的培养。

猜你喜欢

乌鲁木齐商贸物流
上海晶杨商贸有限公司
天水婶与两岸商贸
实耐宝商贸(上海)有限公司
本刊重点关注的物流展会
“智”造更长物流生态链
画像即墨商贸
企业该怎么选择物流
2008—2014年乌鲁木齐主要污染物变化特征分析
基于低碳物流的公路运输优化
乌鲁木齐热电联产与大气环境污染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