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旅游的“现代性”阐析:基于旅游伦理的视角

2020-02-24蔡梅良谭佳欣

商学研究 2020年3期
关键词:旅游者现代性旅游业

蔡梅良,谭佳欣,陈 昀

(湖南工商大学 旅游管理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5)

在中国,“伦理”一词最早见于《礼记·乐记》:“乐者,通伦理者也。”[1]伦理是有关人类关系的自然法则,是对道德现象的哲学思考,是一系列指导人们行为的观念,蕴涵了任何事物都应该按照一定原则来规范行为的深刻道理。旅游是人类一项古老的活动,随着一定社会条件而产生,也因现代社会条件而变化,涵盖各种现代元素,是“现代性”内涵的展演,是对现代性生存条件“好恶交织”的反映。旅游伦理是人们在旅游活动中应该遵循的道德规范的总和。自古以来,旅游和伦理之间具有微妙的关系,传统旅游的群体认同感和伦理归属感都非常强烈。我国“十三五”期间把加快旅游业发展作为富民强区、转型升级的大战略,强调把旅游业打造成为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

“现代性”为大众化旅游创造了基础条件,但旅游业在快速发展中存在明显的伦理弱化现象,一些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成为现代旅游发展的瓶颈,某些享乐主义、实用主义思潮造成了人们价值观错位。现代之旅应该是一场“道德之旅”,需要遵循伦理规律,体现“向善性”,塑造旅游各方利益体良好的品德规范,构建和谐的现代旅游活动。

一、“现代性”:一个兼具时间与价值内涵的概念

“现代性”是一个具有目的性的、向前发展的、持续进步的、不可逆转的时间概念,具有特殊的价值内涵。“现代性”(Modernity)一词源于英国,《牛津英语词典》记录首次见于1672年,最早出现的是“现代”的概念,主要是指人类历史演变过程中的某一特定时期,兼具时间和价值意蕴[2]。随后学者们提出了一系列极具代表性“现代性”观点,如法国文学评论家波德莱尔于1863年在《费加罗报》上连续发表了系列现代生活画家的文章,其中第四篇标题是“Modernité”(法语的现代性),写道:“现代性就是过渡、短暂、偶然,一半是艺术,另一半是永恒和不变。”波德莱尔强调了现代艺术的新异美:“短暂即逝性”的特点。波德莱尔认为“现代性”存在于各个时期,但他也强调“新异”压过“永恒”的规律,成为现代社会进步的标志性特征。其观点认为,任何当下都会变成古代,要进行永无止境的“先锋运动”,不断追新立异,最终走向对自身的反叛。“现代性”的内涵需要从五个方面来理解:第一,“现代”就是现在生活的时代。每一代人都可以将自己生活的时代称为“现代”,每一个时代都有其自己的“现代性”。第二,可以把“现代性”当作一个时期。当今所提及的“现代”是指一个确定的时期,依据西方学者的观点,“现代性”是特指文艺复兴之后,尤其是启蒙运动之后的人或事物的独特性质或品质。第三,“现代性”标志着人类进入了社会的崭新时期,代表了社会形态的转型。“现代性”推进着民族的历史实践,推动高效社会组织机制的建立。从“特性”的角度进行思考,“现代性”需要从文化精神心理和社会制度结构两个不同维度来加以区别,并逐步达到人们的共识。第四,“现代性”的概念又同“审美”价值联系在一起。社会学家马歇尔·伯曼从“体验”的视角去诠释“现代性”的涵义,将“现代性”看作是人们身处某一种环境之中,这种环境允许人们去经历,去获得快乐并成长,去改变自己和世界。第五,现代社会,人类欲望愈益强烈,这可能威胁人类自身所拥有的一切。随着物质财富的增长,人类生活越来越富裕,但是有时社会进步并未起到敦风化俗的作用,有的人被世俗的物质欲望和感性享乐所代替,主宰世界的意识凸显,造成了德行的堕落、人性的异化。人类需要反思世界的秩序、生存的秩序、自身的秩序,以及这三方面关联的秩序。因此,“现代性”是一个逐渐自觉的实践意识,也是人们关切的一种在假若它终止或衰落的情况下对所留下的虚空而产生的隐忧。

二、旅游同“现代性”存在必然联系

从社会学的视角来看,旅游只能在现代性中才能存在,现代社会,具有国民出游率同现代化程度成正比的普遍性、国民出游率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和国民旅游需求不可逆转的强制性,旅游在现代社会中构成了“社会事实”[3]。

(一)旅游是现代社会催生的结果

随着现代经济的全球化,世界旅游业出现了巨大变化,对旅游经济结构、旅游企业规模,以及人类旅游形式和旅游观念等产生了深刻影响,旅游成为了衡量现代生活水平的重要指标,是人们一种较高层次的需要,是现代社会催生的结果,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从需求的角度来看,现代旅游是现代社会发展下产生的潜在欲望实体。随着生产力的提高、教育水平的提升和假日制度的完善,人类劳动进一步解放。交通、通信等发展技术使人们的时间和空间距离缩短,同时,现代产业链的不断健全为旅游活动打下了坚实基础,使人们的潜在旅游欲望得以实现,这正是“现代性”提供了大众化旅游发展的社会条件。第二,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经济基础决定时代进步,现代产业的专业化细分对旅游活动带来了更高要求,促进了旅游规模的扩大和服务质量的提高。同时,旅游业已经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扩大就业渠道的重要行业。旅游在促进现代性的同时本身也被赋予了丰富的时代特征,在这一大背景下,旅游业的现代性特征得到了更充分、更适当的阐释。

(二)旅游是对现代社会“好恶交织”的反映

从本质上来讲,旅游是现代人的“逃离”现象,是一种短暂性的休闲活动。人们需要摆脱机械乏味、日复一日的生活固定方式,“逃离”传统主流社会的责任约束和生活重负,投入到一种全新的异地文化环境之中。因此,“现代性”也是一把“双刃剑”:在给人们带来物质享受、多样选择等优越性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不适应,是对现代社会“好与恶”或“喜与厌”等现象不同程度的模糊组合的反映,或既“爱”又“恨”的矛盾与纠结心理。美国著名旅游社会学家迪恩·麦肯奈尔将旅游看作是现代人应对现代性危机的一种手段[4]。罗杰克也把旅游视为人们在现代性条件下的一种“逃离方式”和弥补现代性所带来的失落感的产物。旅游需求的现代性特征日益明显,呈现出普遍的生活方式及现代社会独有的现象,人们迫切需要丰富精神生活、满足文化需求,如享乐主义文化、休闲公民权、崇尚自然简朴和本真的浪漫主义价值、怀旧和寻根情结、媒体文化等。旅游的需求既是因为“现代性的推力”,也是由于“现代性的拉力”。如今,旅游社会学的一个重要课题就是把旅游同“现代性”融合起来加以研究。旅游是现代人的一种“解脱”方式或精神上的更高追求。一方面,基于现代社会高速发展的现实,人们对生活、工作有着巨大压力,旅游作为一种身心调节的媒介,被广泛推崇;另一方面,物质条件的充分满足导致精神生活的空虚,旅游成为了填补这种缺陷的手段和提升自我的机遇。但是,经济实力和科技水平的提高并不意味着人们素质同比例地提高,尤其随着中国旅游业“爆炸式”地增长及旅游走向大众化,又给社会、给旅游行业带来了各种问题和矛盾。

三、现代旅游发展中伦理问题显著

(一)一些旅游主体缺乏公共责任和长远发展理念

虽然我国现代旅游业已经快速兴起,但由于处在发展初期,对旅游的认识水平有限、道德水平不高,伦理观念淡薄,旅游发展中一些旅游者、旅游开发者和旅游经营企业等旅游主体随心所欲,未能领悟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历史和自我身心和谐的各种伦理关系,存在明显的伦理认知偏差。正是因为“现代性”的特征使旅游业的发展必须与时俱进,而与时俱进又带有某些盲目性,被市场趋利、人性懒惰等社会风气所掩蔽。一些旅游主体自我观念过于强烈,只顾个人狭隘私欲或自身需要和享受,忽视了公共责任和资源保护,以及对他人的尊重,将自觉化的公共情怀和自身应该承担的高尚道德扔到了一边。也有的仅考虑了眼前利益,忽视了长远利益,缺乏可持续发展理念。还有的认知仅局限在道德的谴责之中。一些旅游开发者为了迅速积累经济利润,使得自然生态承受能力面临着挑战,淳朴文化也在经受着市场化冲击的蜕化。有的旅游供给者发生恶意竞争,导致旅游设施质量不高,使旅游环境应有的温文尔雅氛围流失。这种旅游虽然暂时增加了收入,但对旅游生态乃至道德生态造成了伤害和破坏。这些现象若不得到重视的话,有可能形成破窗效应,使更多的人加入到旅游“不和谐的噪声”之中。

(二)旅游“井喷”现象与现代文明旅游要求不相称

随着旅游进程的加快,一些不良行为使中国“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的声誉被大打折扣,进而导致了我国在国际旅游市场的竞争力降低,突出表现在:许多旅游资源存在“侵略”现象,每到旅游旺季,总会出现关于卫生的、价格的或商品质量的各种投诉。首先,在旅游开发方面,造成了开发区自然生态环境破坏、人文环境失调等问题。其次,在企业经营方面,有的企业发布虚假广告或不详信息误导消费者,或存在无经营资质的黑旅行社、黑导游、黑购物店或黑车等哄骗游客现象;有的过多接待游客,在一个旅游地长时间逗留,无节制地进行吃、住、行、游、购、娱等活动,过量消费这个旅游地所能提供的资源;有的服务质量滞后,餐饮店、购物店、娱乐店、景区环境等质与价不符;有的履约不到位,或变相更换行程,或擅自降低交通、住宿、餐饮等标准,或缩短游览时间,或增加购物次数,等等,导致伦理道德标准的旅游诚信出现了问题[5]。再次,在旅游者方面,作为旅游活动不可或缺的主体,虽然文明旅游已经被提上了日程,但是在旅游过程中,多种多样的不文明现象与旅游伦理相悖,如不尊重当地风俗、随手扔垃圾、乱涂乱画或攀爬城墙、建筑、古树等,特别是随着出境游客数量增加,伦理失范给国家形象造成了不利影响。

四、旅游伦理是旅游行为应该遵循的道德规范

奥地利精神病医师、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认为,一部文明史就是人的本能冲动的约束、镇定、疏导和调节的历史,一些生理欲望和冲动受到社会、文化的抑制,另一些则被鼓励或疏导。从旅游需求来看,人们的潜在欲望能否转变为现实需求,取决于一定的社会条件,而任何社会都具有其特定的文化规范、价值和机制,以调节、影响和支配这些欲望、需要和行为。旅游作为较高层次的需要,能否成为一种普遍现实的需求和被接受为一种生活方式,由社会、历史和文化等条件决定。

(一)旅游伦理是旅游行为与伦理规范关系的边际概念

“旅游伦理”的概念可以分辨为两层含义,即“旅游的伦理”和“伦理的旅游”,它所表述的是人们在旅游活动中的旅游行为与伦理规范之间关系的边际概念。“旅游的伦理”所涵盖的是旅游行为应该遵循的道德规范,关注的是旅游主体对旅游的目的、方式和季节等选择特征,以及与之紧密相关的旅游意识、效应和需求特征,等等,研究人们如何用道德标准,以及怎样用这些道德标准去指导个体和群体的旅游行为。“伦理的旅游”则提供旅游行为的道德评价标准与体系,其本质是反映关于旅游活动的“正当性”问题。古代旅游限定在有闲阶层之中,规模虽然较小,但是,无论是中国古代帝王的巡游、学者们的学术考察、策士们的政治游说,还是士子们的漫游及航海活动、宗教旅行等,都有相应的基本要求。自古以来,在旅游的基础上形成的道德法律不足为奇[6]。因此,旅游伦理在开展现代旅游活动中的各方利益主体的行为至关重要,而旅游者作为一种特殊的“角色”,虽然暂时性地摆脱了现代社会的某些约束,但也应该遵循基本的道德规范。

(二)旅游伦理要对现代旅游业发展起到规范作用

旅游业作为现代服务业中的战略性支柱产业,不仅要使其对相关产业具有较强的带动性,而且需要创造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进而推动我国经济加速发展、扩大就业、促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以及推进国内外交流合作。旅游资源不仅要满足当代人对于生活休闲的享受,也要关注下代人的需要。而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的协调统一是旅游伦理独有的调节作用,在发展现代旅游产业的同时,注重对旅游伦理作用的研究和理解,是推动社会整体进步的重要标志。党的十八大以来,一直强调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因此,深化旅游业改革,通过旅游伦理教育提高人们的道德意识,有效抑制旅游过程中各种危害现象的发生,是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要将旅游伦理深入到人类旅游活动的意识中,让各方利益主体自觉保护好旅游资源,让游客得到更好的体验感与满足感,营造美好的旅游氛围。

五、旅游伦理视角下构建和谐关系的现代旅游

《全球旅游伦理规范》规定,“在尊重人们将闲暇时间用于休闲或旅行方面的选择的基础上,促进负责任的、可持续的、可为全球所接受的旅游”[7]。和谐现代旅游的构建既需要从精神层面,更应该从道德层面对旅游利益主体进行约束和感化。把握旅游“现代性”的特点,首先要构建好自我身心关系的现代旅游,其次要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历史等各种伦理关系。

(一)构建自我身心之间和谐伦理关系的现代旅游

自我身心的关系,也就是人们的肉体存在与精神世界的关系。在现代社会里,人类旅游活动包括物质性的和精神性的两个大类,但两者不能截然分开。假若一个人身心失衡了,内心就会有很深的脆弱感、无力感。人的信念可能来自于家庭、来自于某些宗教或来自于学校。一个人或许能够得到社会的认可,但未必是在做真实的自我,未必是在过自己理想的人生。身心关系和谐是指人们的物质世界丰富,精神世界充实,二者达到平衡。因此,审视自己的信念非常重要,每一个人需要了解自身的独特性,并融入社会人际关系之中。在身心非常紧张的情况下,要有意识地放慢生活节奏,沉着、冷静地处理各种纷繁复杂的事情,即使做错了事,也不要责备自己,只有如此,才能有利于人的心理平衡,同时也有助于舒缓人的精神压力。

在整个旅游过程中,作为旅游者,在获得物质享受的同时更需要获得精神享受,在精神的追求中又希望得到物质享受。精神活动和物质活动相互依存、互为条件,和谐社会的根基就是自我的和谐。旅游者应当充分认识物质享受和精神愉悦的关系,培养文明的消费习惯,改变挥霍、奢侈的旅游方式,把物质欲望的满足与高尚的精神生活相结合,尊重自我,通过修身构建生理和谐,通过养性构建心理和谐,让旅游成为调节身心健康的一条重要途径,进而将旅游伦理作为旅游活动中提升人格魅力的一条有利杠杆。

(二)构建人与自然之间和谐伦理关系的现代旅游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观念:“道法自然”是道家的重要思想内涵,道家主张摒弃所有主观愿望,遵循自然界的要求;“取用有节,物尽其用”是儒家学派极力主张的观点,儒家反对各种形式的资源浪费[8],认为人与自然都来源于“气”,应该息息相通,和谐相处。现代人类也需要懂得旅游活动与自然地理环境的相关性,保护好泉瀑河湖、森林草木、飞禽走兽等生态要素和星辰日月、雪霜风雨等自然界赐予的养料。1989年,各国议会联盟和世界旅游组织在荷兰海牙举行会议,并通过《海牙旅游宣言》,提出自然资源是吸引旅游者的最重要力量。这代表了现代社会人类强烈的价值判断与对自然的需求。于今,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观点。我们需要提高认识,把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哲学意蕴。现代旅游业要得以可持续发展,务必做到开发与保护的紧密结合,要“顺应天道”,协调好与自然环境的伦理关系,增强生态意识和环保观念。在旅游开发与经营时,要兴起绿色运动,要引导人们爱护自然生态。比如,让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为了实现碳补偿而加入植树造林活动,在野生动物救护站“领养”受伤的动物,在游览过程中将产生的垃圾带出生态脆弱型的旅游区,选择入住绿色生态型酒店等[9]。彻底改变过去那种对旅游资源掠夺式的开采与利用行为,不过量开垦环境资源,景区不超载接待,在保证旅游事业有效发展的同时不损害后代人的需求,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现代旅游发展理念。

(三)构建人与社会之间和谐伦理关系的现代旅游

人是社会的细胞,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对现代旅游业而言,社会要为开展现代旅游活动提供完善的基础条件,要为旅游者带来方便,满足他们吃、住、行、游、购、乐等六大要素的基本需求,例如,提供快捷的交通利于人们出行,防止交通堵塞给旅游者带来焦虑不安。在长期的旅游实践活动中,要善于提炼、概括出调节旅游各方关系的伦理准则。对于服务方而言,要做到“诚实守信”“游客至上”“微笑服务”。另一方面,对于旅游者而言,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的一系列举措都要对社会产生积极影响。通过旅游活动,要增进与旅游目的地国家与地区之间的沟通与融合,促进各方关系的和谐。在旅游活动中,旅游者更要体现美德元素,以及公共涵养,如“绅士游客”“君子游客”“彬彬有礼”,并以此作为旅游者伦理道德最基本的要求。旅游者不要像在现实工作或生活中那样等级森严,应该抛开在社会和家庭中的某些角色,顾全大局,坚持集体主义价值观。

(四)构建人与历史之间和谐伦理关系的现代旅游

现代性是“征服精神”的历史进步。一个人对世界的认知从根本上是对“传统的”或“历史的”认识,其中包含了社会发展规律中的道德伦理。例如,一座不起眼的小山丘或一块平凡的石碑可否转变为旅游资源,取决于它的历史渊源。历史文化是不朽的财富,不同时代具有不同特性和需求。现代旅游是社会文化发展的产物,政治、经济、历史、宗教、哲学、法律、科学、艺术和民俗风情等都是社会文化因素,是具有深厚底蕴的旅游资源。旅游业既是文化性很强的经济产业,也是经济性很强的文化事业。文化是旅游业的灵魂,先进的历史文化引领旅游产业发展的方向。旅游的文化本质特征必然要求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优先挖掘历史资源,使旅游业得以可持续发展。现代社会是一个追求文明与道德伦理的时代,各种旅游项目的开发、旅游产业的经营、旅游活动的设计都应该关注历史元素,深度挖掘体现本土文化底蕴的项目,重视传统文化的延续、古迹的保护。对旅游者而言,在旅游活动中要了解旅游地的民俗文化,不能以一种“上帝”的眼光加以指责,构建人与历史之间的和谐伦理关系,并为保护世界文化遗产做出贡献。

猜你喜欢

旅游者现代性旅游业
云南出台20条措施,加快旅游业恢复
复杂现代性与中国发展之道
重庆武隆:贫困人口依托旅游业脱贫
喀拉峻风景区旅游者的生态意识和生态行为研究
浅空间的现代性
由现代性与未来性再思考博物馆的定义
对烟台市旅游业发展的探析与思考
中国旅游业2017的风往哪吹?
旅行社未经旅游者同意安排购物属违约
浅论生态旅游者的分类与识别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