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欢理论视域下对网络综艺节目《青春有你2》的文化解读
2020-02-24刘学
□刘学
网络综艺节目,指的是以网络平台为主要播出渠道的娱乐性综艺节目,题材包括美食、吐槽、文化、演艺等。它因为强大的互联网文化基因追随当下流行文化的热潮,迎合年轻受众的心理需求,拉近节目与受众之间的距离,呈现出“狂欢娱乐化”的节目态势。
2020年3月,《青春有你2》在网络视频平台爱奇艺正式开播,拉开了2020年女团大战的序幕。全网374个热搜,微博热搜霸榜80多个,连续两期爱奇艺站内热度破9000,节目主话题微博阅读量达313亿,话题讨论量1.9亿……《青春有你2》节目热度不断上涨的同时,被各种话题和讨论声吸引而来观看节目的“婧人”也越来越多。作为互联网文化的狂欢化典型代表,《青春有你2》具有巴赫金狂欢理论的基础元素,因此,以其为代表研究网络综艺节目在兼顾理论的前提下具有一定的实践价值与探索意义。
一、巴赫金狂欢理论的渊源及内涵
狂欢作为一种普遍的文化现象由来已久。早在古希腊、古罗马时代,狂欢节在大众生活中就占有重要地位,并且渗透到各种宗教和祭祀活动中。到了中世纪,各种民间文学、活动仪式、狂欢庆典都具有常规与狂欢两个体系相互矛盾和对立的特点。一方面人们生活在日常权威的体系中;另一方面,人们又想要脱离“第一种生活”,寻求理想和自由。文艺复兴时期,一切活动都贯穿着狂欢这一形式。17世纪下半叶,狂欢生活逐渐走向没落,变得更加贫乏。但是到了后现代,“狂欢与后现代”又一次回到了主流视野,以狂欢为代表的文化和大众文化走到了一起,将民间文化的狂欢与诙谐因素带入了大众文化的行列。
英国学者约翰·斯道雷(John Storey)指出,狂欢的观点最初来源于米哈伊尔·巴赫金的作品①。巴赫金认为狂欢化的渊源就是狂欢节本身。从严格意义上来说,狂欢甚至不是供人民欣赏和表演的,而是参与其中的人民根据有效的游戏规则来狂欢,过着一种狂欢式的生活。狂欢是人类生活中具有一定世界性和普遍性的特殊文化现象,是所有人都可以广泛参与的活动。人们欢声笑语,打打闹闹,是一种“翻了个的生活,是‘第二种生活’”②。
二、网络综艺节目《青春有你2》的狂欢特质分析
(一)《青春有你2》中狂欢的全民性
巴赫金狂欢理论的“全民性”不仅指参与的人数众多,还指狂欢氛围无处不在。在狂欢节中,人们可以摆脱现实的孤独感,随心所欲地在中心场地——广场上狂欢,无视等级的束缚,嬉笑打闹。网络综艺节目依托互联网技术,让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观看节目,并且参与节目的表达形式创新,超强的互动感让观众有极强的代入感,并且可以运用社交平台进行讨论。虞书欣凭“哇哦”走红、“冰清玉洁”抱团争C位惹争议等,话题人物及其相关言行的衍生话题亦不胜枚举。而“淡黄的长裙,蓬松的头发”就像是一句魔咒,自它被“念”出那一刻起,观众先是跟着导师Jony J共同一脸问好加一顿爆笑,而后就陷入再也停不下来的“循环播放”中:部分明星艺人关注并加入翻唱,营销号趁势进行二次剪辑加工,网络红人模仿翻唱,B站UP主也投身其中。诸多二次传播与发酵,令“淡黄的长裙,蓬松的头发”时时刻刻萦绕在公众的耳边和脑海里,原话题和节目也在此过程中因呈倍数级传播裂变而收获可观热度。
此外,由于狂欢广场的开放性,广场上的“等级消失”,人们可以为偶像投票,助力其“出道”,过亿的点赞数让这些选秀女孩的热度不断升高。而节目对女孩们生活和努力现状的记录,拉近了偶像与粉丝的距离,无论是偶像还是粉丝,都能感受到身份的平等,打破了现实社会中地位、距离的差距。
(二)《青春有你2》中狂欢的仪式性
给国王笑谑的加冕和脱冕是狂欢广场上的典型仪式。加冕仪式上,加冕者穿上国王的服饰,戴上王冠,拥有权力象征,但这只是短暂的,加冕与脱冕是并存的,脱冕也就意味着权力的剥夺③。《青春有你2》中也拥有大量的加冕和脱冕仪式,通过权力的获得和剥夺形成巨大的反差。狂欢仪式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等级划分。在《青春有你2》中,女孩们被分到A班、B班、C班、D班和F班五个班级。A班代表着候选人中的佼佼者,但是每个班的成员并不固定,选手会因为表现良好或不佳被升级或降级,这样的等级形式贯穿节目始终。
此外,《青春有你2》的场景布置也具有狂欢的仪式特征。在终选金字塔样式的布置中,排名越高的选手离金字塔顶端也越近,金字塔上的席位也是由低到高越来越少,塑造出了极强的仪式感。
(三)《青春有你2》中狂欢的颠覆性
人们在狂欢节这天过上充满自由、放心大笑的“第二种生活”,人们抛弃了原有的形象,暂时以一种不同于常态的方法改变自身形象,从而形成了颠覆的错觉。在网络综艺节目中,“颠覆”随处可见。对审美、观念、规则、标准的颠覆,在《青春有你2》中也有迹可循。不同于《偶像练习生》,《青春有你2》的选拔范围并不局限在偶像经纪公司,而是接纳了许多来自没有偶像运营经验的影视公司、MCN的选手,比如虞书欣来自华策影视、林小宅来自点赞传播等。而最后赢得C位的刘雨昕,在节目中穿裤子跳女团舞遭受质疑后,她回应道:“我们这样的女生能不能跳女团舞,是上世纪讨论的话题了——我就是要做我自己。”《青春有你2》有着鲜明的价值观输出,传递着拒绝被定义的女性表达。
《青春有你2》对审美、认知以及传统的颠覆,引发了观众的共鸣,消解了单一的标准,这也是对主流文化的反叛与挑战,与狂欢节的颠覆性有着异曲同工之处。
三、网络综艺节目的狂欢文化思考
(一)狂欢折射的自由与平等
网络赋予了网民追求平等的权利,也赋予了他们言论和反抗的自由。网络成为大众化、全民性的娱乐场所。在移动互联网语境中,文化的表征越来越趋于包容,通俗化的内容充斥在网络综艺节目的各个角落。正如陈灵强在《多维视野中的大众文化》中所说:“网络文化的出现代表着告别传统精英文化价值观念的文化时代已经来临,一种回到个体、回到生活、回到感性的通俗性大众化的文化追求因此产生,并逐渐扩散成整个社会的文化价值观。”现实社会中受到权力和意识形态的笼罩,人性本能受到压抑,使得普通民众想要极力逃离。移动互联网给人们提供了逃逸空间,在狂欢的仪式中找到了自己的生存方式。通过弹幕、微博、微信等进行自我表达,实现自我,宣泄压力和情绪,网络综艺节目是每个人都可以参与的狂欢,体现出自由平等的精神。
(二)狂欢掩盖的低俗与逐利
作为文化工业的产品,网络综艺节目不可避免地带有商业利益的追逐,不少节目通过在尺度、色情、污文化上搏出位。鲍德里亚认为,媚俗是一种文化范畴,表现为一种价值的贫乏,对媚俗的追求是源于一种对简单的快感的潜意识的崇拜。网络综艺节目蓬勃发展的同时也无法避免媚俗,《青春有你2》的部分内容同样如此。这种纯粹追求感官刺激、缺乏文化内涵的内容和形式完全违背了巴赫金的狂欢精神。巴赫金的狂欢精神暗含的是乌托邦式的理想,希望人们通过狂欢节的仪式摆脱日常生活的束缚,获得精神上的解放,这种狂欢是有节制的。这会让社会更加和谐,变得更加稳定。民间诙谐文化绝不等同于低俗文化,通过博眼球的方式吸引观众只会制造出“全民狂欢”的假象。看过节目之后,观众并无美的收获,更不能获得真正的趣味。
注释:
①[英]约翰·斯道雷.文化理论与大众文化研究导论(第五版)[M].常江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98-98.
②[苏联]巴赫金.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M].白春仁,顾亚铃 译.北京:三联书店,1988:23-25.
③[日]北冈诚司.巴赫金:对话与狂欢[M].魏炫 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6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