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审计助推高校“双一流”建设实践探索
2020-02-24
自2006年“双一流”建设启动以来,国家对“双一流”建设高校引导专项资金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强。为规范资金使用管理、提升资金使用效益,2017年财政部、教育部出台了《中央高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学科)和特色发展引导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财科教〔2017〕126号),要求各中央高校认真贯彻落实,制定适合本校特点的实施细则。新时期内部审计职责定位与高校“双一流”建设的现实需求高度契合,内部审计是加快推进高校“双一流”建设合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和价值。
一、实施背景
《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审计署第11号令)的颁布实施给内部审计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高校内部审计也在积极思考新形势下如何更好地发挥职能优势,服务于大学治理和教育目标实现。2018年,武汉大学审计处成功申报《内部审计助推高校“双一流”建设研究》课题,期望以高校“双一流”建设内涵式发展管理需求为契机,从审计理论和业务实践两个层面,探索内部审计服务学校中心工作的机制和方式,进而推进内部审计工作转型与发展。在实践层面,课题组在问卷调查和实地调研基础上,结合武汉大学“双一流”建设实际,探索性地开展了引导专项资金管理审计,并在2个月内完成了学校三年近20亿引导专项资金的审计任务。审计结果运用成效明显,得到了校领导的充分肯定。该项审计业务在教育内部审计系统属首创,目前已有3所一流建设高校来该处“取经”。
二、创新做法
(一)创新思路
1.由点及面,着力反映存在共性的管理机制问题
审计的重点在哪里?学校每年近7亿引导专项资金,分布于教学、科研、人才引进、大型仪器设备购置等各个领域,涉及近50个学院、科研机构等项目建设单位。受学科类别、教学规模、科研能力等因素影响,项目建设单位面临的问题不尽相同。这其中有些问题是由于项目建设单位对学校相关政策理解偏差、执行力度不够等原因形成的,属于个别的、可以即时修正的“假”问题。单纯地把问题进行罗列费时费力、作用不大。而那些因学校管理层面相关的体制机制不健全、不完善,导致项目建设单位普遍存在的问题,才是本次审计应重点关注的“真”问题。从学校管理需求出发,从宏观角度分析问题、揭示问题,是现代管理审计的主要目的,也是提高审计效率、促进审计成本效益最大化的实现路径。
2.以规为尺,重点关注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情况
审计的落脚点在哪里?从课题组调查问卷情况来看,少数高校内部审计部门尝试性地开展了引导专项资金预算执行、内部控制评价等相对单一的审计业务,管理层面的审计还未涉及到。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双一流”建设对于高校而言,既没有现成的模式和经验可搬,也没有倒逼工期的作战图,全凭理解和吃透国家政策后,摸索制订出适合自己发展建设的规章制度。因此,引导专项资金管理审计应以《中央高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学科)和特色发展引导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财科教[2017]126号)等有关国家政策措施为标准,以学校落实资金、项目、政策和重大改革任务的推进情况为抓手,揭示和反映造成落实不到位、目标未实现的管理体制机制问题。这一审计思路,与新时期内部审计首要职责不谋而合,也是在目前形势下顺利推进该项审计工作的有效方法。
3.寓审于服,切实发挥审计结果的建设性作用
审计的目的是什么?监督是审计的基本职能,通过查找问题,发现“已病”,督促整改。但管理审计的目的不仅限于此,应更注重防范“未病”,发挥审计的建设性和预防性作用,正本清源、源头堵漏。审计结果是体现审计工作价值的载体,应立足学校“双一流”建设是管理实际,反映引导专项资金管理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升审计结论的高度;既要揭示引导专项资金管理使用过程中面临的实际问题,也要总结项目建设单位提升资金管理使用效益的好经验、好做法,拓展审计意见的深度;从实处着手、从长远着想,将边审边改与建章立制相结合,关注审计建议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延伸审计建议的广度。
(二)创新方法
1.巧用审计访谈,迅速摸排线索
项目建设单位在“双一流”建设最前线,作为资金的直接管理者和使用人,掌握的信息最全面。选取有代表性的项目建设单位,与分管学科、专项经费的相关负责人、资深专家、科研人员进行专题访谈,能帮助课题组快速收集有用信息,为后续审计工作提供线索。课题组按照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理学、工学、信息科学和医学六大学部为单位,每类选取教学规模靠前的2个单位作为访谈对象。访谈提纲坚持问题导向,主要围绕项目建设单位在使用管理资金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相关建议展开。访谈重点依据学科发展特点、获得资金量大小、常规审计结果等因素进行调整。
2.活用非财务信息,挖掘查证疑点
对审计访谈收集到的线索,按照内部控制制度建立情况、预算管理、支出与决算管理、绩效管理四个方面进行分类整理,大致圈定可能存在风险的领域。下一步需要深挖线索,找到直接的审计证据。以支出管理为例,大型设备资产(20万以上)支出占比最大,应重点关注。考虑到学校要求金额1万元以上的报销发票必须网上查验,支出真实性的风险较小,对海量财务数据的详查难以圈缩疑点。课题组将审计重心转向非财务数据,获取设备购置论证、采购、合同管理、设备验收等环节的资料,查验支出的合规性;搜集与设备相关的产业政策和发展趋势、行业数据等环境关联信息,鉴证支出的合理性。
3.善用部门协作,形成工作合力
绩效管理涉及发展规划办、人事部、财务部、设备处等多个职能部门,审计工作的推进需要多部门的协助配合。在审前阶段,审计处会同上述职能部门进行座谈,通过各部门介绍各自领域资金管理的详细情况,迅速熟悉学校引导专项资金管理的脉络和机制;在现场审计阶段,保持与职能部门的密切沟通,共同分析审计发现问题产生的根源、解决途径;在报告阶段,充分征求职能部门的意见和建议,重视意见反馈,及时调整审计报告内容;在结果运用阶段,采取“一事一议”专题协调会的形式,落实整改责任、明确具体措施。
三、存在不足
此次审计是高校内部审计服务于学校教育事业发展的全新尝试,一切都在摸索中前行,基本达到课题组拟定的审计目标,但也存在不足。一是对“点”的分析有限,没有选定某一个或几个具有代表性的项目建设单位,详细地解剖“麻雀”,对具体典型的研究不够深入;二是审计访谈对象的选择,虽经过课题组反复讨论,但其代表性还有待考量;三是受学校信息化条件限制,审计过程中未能有效运用计算机审计技术,对财务信息与非财务信息的挖掘不够,审计效率、审计质量还有提升空间。
四、改进建议
2020年,第一轮双一流建设即将收官。从实践来看,内部审计在高校“双一流”建设征程中还是大有可为的。“双一流”高校应趁决战决胜之势,用好内部审计“经济决策科学化、内部管理规范化、风险防控常态化”功能;内部审计应借东风行快船,探索理念转变、职能拓展、内容延伸的审计发展新思路。
(一)高校应进一步优化内部审计工作环境
一方面要增强审计制度建设、人员配备、资金预算、审计成果运用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帮助审计部门排除工作干扰和阻力,为其助力“双一流”建设创造良好的基础条件;另一方面要信赖内部审计,提升内部审计在“双一流”建设管理过程中的“话语权”,重大事项、关键环节的决策过程应重视内部审计的意见和建议,科学运用审计结果,不断挖掘内部审计工作潜能。
(二)内部审计应进一步加强自身能力建设
一是要完善内部审计质量管理体系。通过建立健全审计质量检查和考核指标体系,加强对审计业务质量控制,确保审计程序到位、证据有力、结论准确,为“双一流”建设发展准确发声。二是要创新审计方法手段。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进行数据的采集和分析,实时掌握与“双一流”资金有关的各项经济活动信息,精准发现资金管理使用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和风险隐患,为“双一流”建设发展及时发声。三是要打造一支满足“双一流”建设管理需求的审计队伍。通过拓宽选人、用人的渠道,吸引多样化的优秀人才,优化专业结构;加强对现有审计人员的教育和培训,丰富其知识结构,有效解决审计深度和高度受到限制的问题,增强内部审计为“双一流”建设发展发声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