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足浴及穴位按摩在心悸病体外反搏患者中的应用
2020-02-24李意霞李翠碧包秀珍钟文燕罗丹
李意霞 李翠碧 包秀珍 钟文燕 罗丹
心悸病属于祖国医学“惊悸”及“怔仲”范畴,因惊而悸谓之惊悸,时作时止,病情较轻,无所触动而悸谓之怔仲,发作无时,病情较重。本病症多由于睡眠、眩晕及健忘等因素造成心脏搏动频率及节律出现异常,最终导致心悸。早年出自汉代张仲景之《伤寒论》,称之为“心动悸”“心下悸”“心中悸”[1]。因此,应以益气健肾、养心安神为治疗手段。本文对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我院收治的180例心悸病采用体外反搏、中药足浴及穴位按摩,临床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180例,纳入标准:符合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心功能分级Ⅱ~Ⅲ级;伴随心悸及胸闷等症状;自愿签订知情同意书;通过院内伦理委员会审核。排除标准:意识不清影响治疗、体质极度虚弱、治疗依从性较差;肝肾功能不全及其他系统疾病危及生命。男78例,女102例;年龄25~72岁,平均(47.25±2.52)岁。中医辨证分型:52例气阴两虚型,42例痰火扰心型,30例心血瘀阻型,22例心虚胆怯型,18例心脾两虚型,16例肝肾阴性型。根据住院前后顺序等分成A组与B组,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A组 实施常规体外反搏:采用P-ECP TI型氧饱和度监测式体外反搏机,反搏气囊充气压力为75~300 mmHg(1 mmHg=0.133 kPa),反搏时间为30~40 min,每天1次,每疗程35 d,每个疗程间隔1~2个月,每年4个疗程。
1.2.2 B组 在A组基础上采取中药足浴疗法和穴位按摩。
1.2.2.1 中药足浴 药方:川牛膝、夏枯草各15 g,半夏、丹参各30 g,白胡椒、细辛、乳香、没药及冰片各10 g,瓜萎20 g。结合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增减方剂,水煎制成浓缩药液,睡前取坐位,双足浸没足踝,足浴温度35~45 ℃,直至下肢和背部微出汗为宜,每次20~30 min,每天1次,每疗程2周。若面色及精神状况出现异常,及时终止足浴[2]。
1.2.2.2 穴位按摩 选取至阳穴、内关穴、神门穴、郄门穴、阴郄穴及膻中穴6个穴位,轻轻按压,指力以穴位产生热、麻、胀、酸痛感为宜,每个穴位分别按压2~3 min[3]。辨证加减按摩。胆虚怯型:内关穴、郄门穴、神门穴、厥阴穴、巨厥穴、胆俞穴[4];心脾两虚型:内关穴、郄门穴、神门穴、厥阴穴、巨厥穴、胆俞穴、足三里穴[5];阴虚火旺型:内关穴、郄门穴、神门穴、厥阴穴、巨厥穴、俞穴、太溪穴;心脉瘀阻型:内关穴、郄门穴、神门穴、厥阴穴、巨厥穴、膻中穴、胆俞穴[6]。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心悸病躯体症状、ECG检查心率、6 min步行测试。心率正常值每分钟为60~100次,6 min步行测试后患者心悸表现明显消失,则代表患者恢复效果越好[7]。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作为心悸病患者睡眠质量评分标准,此量表由18个条目7个成分,由睡眠质量、睡眠效率、睡眠时间、睡眠障碍、催眠药物、入睡时间、日间功能障碍组成,每个成分0~3分,累计PSQI总分为0~21分,分数越高,则代表睡眠质量越差[8]。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或t’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躯体症状、心率及6 min步行测试比较(表1)
表1 两组患者躯体症状、心率、6 min步行测试比较
2.2 两组患者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等指标评分比较(表2)
表2 两组患者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等指标评分比较(分,
注:1)为t’值,余为t值。
3 讨 论
现代医学认为,心悸与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某些器质性或功能性疾病有关[9-10]。中医学认为,心悸是因外感或内伤致气血阴阳亏虚、心失所养所致[10]。伴随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趋势的增加,心悸病的发病率随之增高,中医诊疗技术也得到了众多相应研究成果,以心悸病“睡眠质量”为核心方案,可有效改善心悸病睡眠质量[11]。
体外反搏治疗具有无创伤性,其工作原理是以采集的心电脉冲信号为基准,对包裹在使用者肢体的气囊进行有规律的充排气控制。通过外加肢体的压力,提高人体其他部位血液供给,从而有效降低心脏负担。本文对心悸病进行体外反搏治疗的基础上采用中药浴足,中药配方为川牛膝、夏枯草、半夏、丹参各、白胡椒等药材,在温热物理作用下,促使中药药液渗透到人体,具有安神、活络舒筋、祛风驱寒及理气之功效[12]。穴位按摩取至阳穴、内关穴、神门穴、郄门穴、阴郄穴及膻中穴6个穴位,可迅速改善脑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及神经的紧张状态,进而加快入睡时间,缓解疲劳,提高睡眠质量[13]。有关古籍中记载:“人之有脚,忧似树之有根,树枯根先竭,人老脚先衰”[14],足部与人体脏腑经络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本研究将三种治疗措施相结合,能够刺激头部神经及皮下血管,进而调节大脑的兴奋性,最终达到加强机体代谢功能的作用。结果显示,B组躯体症状、心率、6 min步行测试改善情况优于A组(P<0.05);B组睡眠质量优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总而言之,结合中药浴足与穴位按摩能够控制心悸病体外反搏治疗患者病情,可作为一种实用性高、针对性强的中医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