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碎片化的影视作品何去何从
2020-02-23
导读
“昨天林有有挑衅顾佳太气人了。”“子秋太可怜了,看得我母爱泛滥。”当看到两个人热火朝天地讨论热播剧《三十而已》和《以家人之名》的剧情时,你或许以为他们是这些电视剧的忠实观众,其实他们很有可能只是昨晚睡前刷了抖音、微博。
现在,只要刷一刷微博、抖音等平台,人们就可以通过这些热播电视剧的官方账号、电视剧博主或娱乐视频博主放出的关键剧情片段,了解热播影视剧的大概内容,乃至掌握一些时下热门的话题和有趣的“梗”。
不得不承认,如今一部电视剧能让观众从头到尾不快进看完就很难得了,微博、抖音等短视频碎片化观剧正在逐渐流行起来。当观众追剧的方式越来越随意,我们不禁要问,到底是现在的剧不好看了,还是观众没耐心了?
一
从一开始的倍速观剧,发展到解说式看剧,再到当下兴起的碎片化追剧,观众的观剧速度一直在加快。
对于活跃在社交媒体上的年轻人来说,观剧不是被动地“看”,而是有选择地“追”。当一部新剧播出,他们不会第一时间打开正片,而是先去微博、豆瓣等社交媒体上探探口碑。对观众来说,在微博、抖音短视频等社交平台追剧更省时省力。剧方官微的推送替观众提前“标注”出每一集的看点,各大视频博主和热搜词高度概括了剧情的精华部分,可有可无的支线内容和不想看的部分一笔带过,还有各路网友贡献的精彩点评和预告合集也能让观众马上知道剧情走向。
一些观众将倍速观剧与碎片化追剧相组合,最后哪一部新剧都没落下。“平时上班忙,没有那么多时间一集一集看剧,早晨在地铁上刷刷微博就知道昨天演了什么。一到公司同事们也都在讨论,其实没几个人看过全部内容。”热衷追剧的白领宋嘉蓓告诉记者,“看剧没什么意思,有趣的是和同事聊剧。”她的话透露出一些观众的观剧心态:碎片化追剧不只是为看剧,更是为了和当下热门的话题不脱节,能参与同事圈、朋友圈的讨论。
如此的观剧氛围,对于剧方和播出平台来说,“黄金三集”定律已经不够用,要想吸引和留住观众,就得用更为精华和戏剧性强的三两分钟短视频。
二
碎片化追剧的兴起,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与近年来电视剧市场越来越普遍的营销现象不无关系。市场竞争激烈,一些播出平台为了争夺热门剧集的观众,在社交平台和电视上进行“预告片比赛”,不断加长预告片长度,甚至不惜放出关键情节片段。在这种竞争下,一部分蹲守微博和电视预告的观众就可以超前观看,抢先过瘾;当然,也有一部分观众猝不及防被“剧透”,逐渐对正片失去兴趣。
还有剧方和播出平台通过线上话题营销,将剧中桥段转化为社会话题引发全民讨论,从而为剧集增加曝光量,吸引观众。近期热播的《三十而已》播出全程“喜提”700多个微博热搜。在抖音短视频检索“三十而已”,便会看到“剧情全集”“花絮视频”“大结局完整版剧情”“分集解说”等涉及剧情发展的搜索关键词。官方账号“电视剧三十而已”还推出了“三十·细品有味而已”等小栏目,用剧情片段搭配“漂泊在外,你经历到了第几层孤独”等社会话题,引发了观众极大的讨论兴趣。
碎片化追剧,靠的是不断制造话题激发观众的参与,所以那些能集中观众“爽点”、迎合观众“痛点”的电视剧显得尤为热门。
“食得咸鱼抵得渴,尽管微博等社交媒体平台制造的流量会带动正片的网络播放量,但同时大量剧情曝光也消耗了观众看正片的热情。”编剧王婧认为,“长此以往,电视剧会失去其在观众心目中的艺术分量。”
三
“为了抓人眼球、维持热度,剧集营销释放剧情片段的节奏越来越快、越来越密集,三五条推送就将一集电视剧拆分得一干二净。观众再也没有耐心欣赏一部完整的剧集了。”浙江师范大学文化创意与传播学院教师张凯滨对记者说。歌词里唱的“小朋友哪有时间坐在那里看牡丹亭,花十九个小时唱到所有观众老了”的情况正发生在电视剧上。
当微博、抖音短视频追剧从宣发辅助手段成为风潮,甚至转变为主要观看方式,电视剧市场必然越来越浮躁。而碎片化传播又开始倒逼创作发生改变。
为了博眼球、追话题,电视剧创作者刻意写出迎合观众趣味、便于碎片化传播的情节。所谓“强情节”一波接一波,而这些情节之间衔接薄弱,人物心理活动被忽略,缺少铺垫的剧情,走向逻辑混乱的窠臼。“电视剧是讲故事的艺术,无限放大局部剧情让完整的故事被扭曲、细节被模糊、文学性被瓦解,艺术性被消磨殆尽。最终,支撑电视剧艺术的结构会分崩离析。”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邓文卿说,“电视剧创作者走捷径,终将形成恶性循环。”
(选自《光明日报》)
素材解读
一、短视频形式符合部分人群的需要。对于年轻人来说,影视作品时间冗长,他们在工作和学习之余很少有时间和精力将其从头看到尾,短视频中最新热剧的剪辑片段,恰好解决了这个问题。而且,通过短视频对影视作品进行再创作,延伸了作品本身的价值,也给短视频带来了流量。
二、“短视频+影视综”双向营销,相得益彰,合作共赢。从大屏到小屏,从横屏到竖屏,我们所见证的是社会在不断发展,各行各业在不断进步。我们在屏幕中看到的,不再是拘泥于一种形式的呈现,而是各种各样不同方式的表达。双向营销的方式为短视频平台带来了更多的曝光,也为影视作品创造了更多符合市场需求的内容。短视频与影视行业之间的关系从来都不是对立的,而是合作共赢的。
三、营销不可过度,流量不能强求。创作者和制作方要用心打磨作品,保证内容质量,有诚意、有态度、有温度的作品才更易于脱颖而出。优秀的作品无一例外都是经过长时间的打磨和准备的,通过故事吸引目光,通过表演打动观众,无论营销还是宣传,都应该认真对待,不要随波逐流。一味追求所谓的“爽点”只会破坏影视剧的艺术性。
话题延伸
倍速生活
近日,一家媒体剖析了倍速生活的场景:5分钟听人讲完一本书,10分钟刷完一部电影,上下班路上学习,吃饭时间看视频……如今,追剧时的“倍速模式”已经成为许多年轻人的生活方式。
显然,倍速生活是这几年新出现的一个名词。“倍速”原本是指在网上追剧时加快视频播放速度,但如今不少年轻人把自己的生活工作也调成了“倍速模式”。比如,洗澡时听歌,吃饭时看视频,上下班路上背单词,走路时看手机,睡觉前刷朋友圈,出门旅游不停“打卡”,打游戏时兼刷抖音,等等。总之,一切都在加速进行中。
如果从倍速生活的初衷来看,可能有很多益处,是为了充分利用时间,提高时间的使用率。但从实际结果看,恐怕就不是那么回事了。
去年10月,《中国青年报》对1993名18—35周岁的青年进行了一项调查。数据显示,76.5%的受访青年认为自己过着“倍速模式”的生活,表现为追剧要快、旅游要快、读书也要快……
倍速生活违背了事物发展的规律,有的人通过倍速生活看起来懂了很多,但都是从手机里、电脑上看的海量信息,什么也不精通。比如,如果认真阅读一本名著,有时需要至少一个月或者更多时间,如今以倍速阅读来进行,充其量只是记住了一个轮廓,尤其是忽略了深度思考的时间。因为信息越多,我们的注意力就越不断下降,有时还失去了分辨信息真伪的能力。长此以往,人们的视野难免变得狭窄,思想難免变得苍白。
一味地提倡倍速生活,只会使自己陷入信息焦虑中。为了更好地生存与发展,应采取“该慢则慢,该快则快”的生活态度,学会量速而行,绝不应把倍速生活作为生活的主旋律。
(选自《劳动午报》,有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