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政企力量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社会共治体系建设的思考

2020-02-23

江西化工 2020年2期
关键词:共治网格化环境治理

刘 瓛

(南京大学环境规划设计研究院股份公司,江苏 南京 210093)

十九大报告中,党中央明确指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要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1],提出“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态文明建设同每个人息息相关,每个人都应该做践行者、推动者。中国目前大部分的城市正处于城镇化高速成长的周期中,同时也伴随着环境污染、资源紧缺等问题,其中环境污染问题尤为突出[2]。在坚决保持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两手抓的背景下,为促进生态环境治理向“多元主体、共治共享”模式转化[3],我国更需要坚持初心使命,建立多元共治、权责分明、互相监督的治理体系[4]。本文从我国生态环境社会共治的现状出发,提出了一系列的具体举措与建议,为政府和企业在新时代的生态环境保护社会共治体系建设中能够更好的找准定位,共创共发展。

1 生态环境保护治理体系的发展趋势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对物质文化生活有更高要求的同时,对蓝天白云、绿水青山也提出了更多渴望,优美的生态环境成为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一个重要方面。近年来,我国实行以政府强制模式为主的环境治理模式,即政府机构采用指令的方式,通过直接或间接的行政法律手段对污染排放者进行限制,这种模式占据主导地位并起到核心作用。在这种管理模式下,企业、第三方环境服务机构仅仅是被管理者,尚未真正参与到环境共治体系中。要从根本上改变上述情况,亟需转变环境治理思路,对政府和企业之间逐步建立有效的引导抓手和参与路径。

2 现阶段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社会共治体系建设现状

2.1 环境保护监管任务任重道远

现状一:环保监管对象数量庞大。根据全国第二次污染源普查工作开展情况,各地纳入污染源普查的企业较多,此外可能还有相当数量未被纳入普查名单的企业,而其中排放工业废水和废气污染源较多,监管的任务较重。随着环保政策的普及,国内的大小企业在生产的过程对环境的保护意识也在逐步的增强,但主动性还有待提升。随着地区产业的积极引进、经济的快速发展,部分地区的监管对象中存在外资企业的数量占比大的情况,而外资企业具有较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积极响应生态文明建设,自我环境管理要求更高,参与环境保护社会共治的意愿强烈,在总体上提高区域管理水平的基础上,又对政府依法依规行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以行政命令为主的单一治理模式是难以适应全国的现实情况。

现状二:监管人员队伍力量有限。据统计,大部分地区各级环保部门普遍存在专业监管人员不足的问题,这使得监管工作中容易产生“人少事多”、“疲于应对”、“投入不足”等矛盾,监管人员队伍不能满足部分区域内繁重环境监管任务。

现状三:监管能力与监管任务不匹配。现阶段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正处于“关键期”、“攻坚期”、“窗口期”,群众信访、上层交办工作繁杂,环境问题越来越复杂、环境保护政策日趋严厉,监管人员环保工作的技术要求不断提升,环境监管难度越来越大,导致仅靠基层监管难以覆盖基层的每一处角落、每一家企业,传统监管模式已然无法应对当前形势。

2.2 环境保护社会共治存在机遇

转变环境治理模式是新时代推进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内容,在现有的环境治理模式下,各部门的监管任务繁重,即使增加监管人员也难以有效改变现状,逐步探索新型环境治理模式刻不容缓。我国正处于工业化的后期阶段,国内大部分城市正处于经济增长和经济转型的重要阶段,地方政府对环保的重视程度以及人民对绿水青山的呼声都日益加强,国内大部分地区也都积极推进对生态环境保护体系的建设探索进程,并取得了良好的经验,打下较好的基础。

(1)环保网格化管理机制有较好基础。城市网格化管理是将城市管理辖区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为单元网格,通过加强对单元格的部件和事件巡查,建立一种基层监督的治理模式。目前国内大部分试点的地区网格化管理机制建设良好,在网格划分、配备网格人员、建立工作体系、研发信息系统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绩[5]。但当前部分地区是“多网并存”管理,易造成信息化基础设施、人力等资源的浪费,产生信息不对称和体制限制等问题,各地区亟需探索体系化程度高的区街共治模式,充分发挥基层环保作用。

(2)企业帮扶环保自治项目层出不穷。伴随企业环保意识的提高,各地区均在积极探索企业互助环保自治的新模式,其中不泛有试验成效良好的成功案例,如江苏某地区的企业帮扶环保共建项目开创了多方共赢、责任方共同治理的新格局,不仅发挥了优质企业示范引领作用,助力区内企业长远发展,更提升了区域污染防治和环境管理水平。但企业帮扶互助的活动内容需要不断磨合、因“企业”制宜,让企业帮扶环保共建项目裂变式生长,不断创造全国品牌示范连带效应。

3 生态环境保护社会共治的具体对策与建议

要解决当前人员少、企业多、任务重的监管矛盾,更好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在现有良好的环保共治基础上,以突显区街共治基层作用、推进企业互助共建项目、建立政企沟通桥梁,进一步发挥基层政府和企业的力量。

3.1 加强区街共治,突显基层作用

充分挖掘街道力量,优化基层人员资源配置,强化基层属地管理,逐步强化区街共治体系建设[6]。

(1)推进环保网格融入全网监管。在满足各条线网格化管理工作要求的前提下,将环保网格融入整体网格管理中,充分依托现有综治网格系统的人员配置以及基层行政资源、公共服务资源、社会资源、市场资源等管理服务资源,实现“人在网中走,事在格中办”的工作格局,有效提高环境保护风险防控水平。协调基层网格员手机终端安装“环保随手拍”APP,在发现污染时使用手机拍照、拍摄取证,通过自动定位和文字或语音描述污染情况,上传至信息中心,实现即时监督。

(2)推进网格员专职化试点。为解决当前网格员兼职带来的各项问题,试点构建稳定且专业性强的一级专职网格员队伍。在每个一级环境管理网格设置一名专职网格员,专职网格员即要求网格员工作由网格管理中心统筹安排管理,仅服务于网格化管理。同时建立长期培训与事前培训相结合的培训机制,提高网格员的工作能力和服务能力。在一级网格构造完善的同时,梯次构建二、三级兼职网格员队伍,完善网格化管理组织。

(3)试点施行“重点企业长制”。为强化环保属地管理,借鉴现阶段成效甚好的“河长制、空气站点位长制、林长制、路长制”等各种责任监管制度,试点构建责任明确、监管严格、保护有力的网格区域“重点企业长制”,即由区级领导担任一级重点企业长,区直单位科局级和街道有关领导担任二级重点企业长,实行分片包干,负责组织领导网格内重点排污单位的监管工作,为维护城市生态健康、实现企业长久发展提供监管保障。

(4)安排街道社区人员上调挂职工作。制定街道环保干部挂职锻炼计划,针对各街道不同环保问题因需选派挂职干部,上调至区级进行为期半年至一年的专业锻炼,量身定制培养方案,并对挂职工作进行跟踪管理,建立能力考核机制,提升街道环保人员工作水平。

(5)鼓励街道开展企业培训活动。街道可以根据辖区内监管对象的特点,定期联合行业协会、专家定期组织环保技术培训活动,来分担区级培训工作任务,扩大参与环保培训的企业范围,减缓区级政府监管压力,充分发挥基层作用。

3.2 推进企业互助,引领环保自治

持续扩大中型企业互助环保共建项目的影响力,促进企业形成前驱型、友好型的环保自治氛围,实现企业环保自治项目裂变式发展。

(1)给予大中型企业政策倾斜。在政策制定时向参加互助自治项目的大中型企业倾斜,包括在改扩建项目总量平衡中优先支持、环保引导资金申报的优先受理和评审等,提高大中型企业在互助项目中的参与度。

(2)激发小型企业的积极性。参加互助自治项目并积极提升环保水平的小型企业,可优先受理排污许可申报等行政许可;充分利用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对于积极参与互助自治项目且违法违规后主动整改的企业,可依法从轻或者减轻行政处罚。

(3)创新企业帮扶模式。推出更多样的互助形式,层次高、技术强的大中型企业可以利用自身丰富的社会资源,协助联系第三方环保服务机构,破解资源薄、力量弱的小型企业自行监测难、危废处置难等问题,此外,通过提供免费分享或低费提供监测仪器借用、分析测试中心等服务,增加与周边小区域范围内企业的资源共享。

猜你喜欢

共治网格化环境治理
“多元共治”乐融融
联合国环境治理体制
数字传声:环境治理变中向好
军地联动共治涉军舆情 打造清朗网络空间
嘉兴市:多措并举推进环境治理上台阶
化解难题,力促环境监管网格化见实效
“网格化”环境监管的实践探索——以山东东营为例谈“网格化”环境监管开展现状及面临的主要问题
社区网格化管理工作的实践与思考——以乌兰浩特市和平街为例
“社会共治”中的话语权争夺战
建房审批一站式服务 治违控违网格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