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城市大学自由教育的特点及启示
——以伯明翰大学为例
2020-02-23方燕雯朱镜人
方燕雯,朱镜人
(安徽大学 高等教育研究所,合肥 230601)
英国城市大学办学之初是以应用型为办学目标,但在它们的发展历程中却走上了重视自由教育(liberal education,也称为“博雅教育”或“文雅教育”,其内涵类似于“通识教育”)的道路,将专业教育与自由教育相融合,致力于培养有益于各行各业发展的“全人”。英国城市大学不仅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也注重科学研究,培养出的优秀人才具有极大的社会竞争力,广受社会关注,其中伯明翰大学尤为突出。伯明翰大学是英国最早的一批城市大学之一,也是英国常春藤联盟“罗素大学集团”的创始成员,诞生出多名诺贝尔奖获得者及其他杰出人才,凭着高质量、多领域的研究在英国和世界享有盛誉。该校在近两个世纪的发展历程中,继承了英国传统自由教育的基因,多次进行课程改革,创造出独特的发展模式。深入研究伯明翰大学自由教育的特点,可以为我国应用型大学通识教育的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1 伯明翰大学自由教育发展的影响因素
伯明翰大学今天的成就与其重视自由教育密不可分。稍加研究便可发现,伯明翰大学自由教育的发展是受到两个方面因素影响,即英国自由教育传统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的需求。
1.1 英国自由教育传统的影响
英国被称为是自由主义的故乡,其自由教育思想根植于古希腊的“自由教育”。最早提出“自由教育”这一概念的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他看来,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在于人具有理性,因此,“自由教育”在于以自由发展理性为目标,他认为“教育的目的是获取知识和发展智慧本身”[1],亚里士多德的相关教育思想被看作是自由教育的早期思想。在此之后,英国先后出现众多思想流派,这些教育思想深入探讨自由教育的内涵,体现了对自由教育价值的重视,为自由教育理念在伯明翰大学的存在和发展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基础。
洛克(John Locke)提出的“绅士教育”成为英国教育思想的精髓,洛克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绅士, 这种绅士必须是“有德行、有用、能干的人”[2]。洛克明确提出教育“并不是使年轻人在任何一门科学知识上达到完善的程度,而是开放和安置他们的心,是他在需要专心于某种科学的时候,能够很好地学习它。”[2]同时倡导广泛的课程教学,重视智力发展,其通才教育的思想为后来的自由教育思想家们所继承,成为英国自由教育思想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赫胥黎(Huxley,T.H)是19世纪英国著名的科学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针对“什么是自由教育”这一问题,他在1868年的演说《在哪里能找到一种自由教育》中明确提出:自由教育“就是在自然规律方面的自由训练,这种训练不仅包括了各种事物以及它们的力量,而且也包括了人类以及他们的各个方面,还包括了把感情和意志转化成与那些规律协调一致的真诚热爱的愿望”。[3]赫胥黎倡导全面的科学文化教育,认为自由教育的重点在于学生的“身体训练、心智训练、知识的积累以及情感训练”,[4]以此来满足时代对人发展的要求,他为自由教育注入了新的内涵。
纽曼(John Henry Newman)是19世纪英国古典主义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他认为大学是一个“传授普遍知识的地方”[5]。这就意味着大学需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知识教育,这种知识被认为是自由知识或绅士知识,他说:“知识之所以真正高贵,之所以有价值,之所以值得追求,其原因不在于它的结果,而是因为知识内部含有一种科学或哲学的胚芽……这就是知识可以被成为自由知识的原因”[5]。大学的教育就是为了获得自由知识,大学教育应为自由教育。大学应提供普遍性、完整的知识,不仅学习具体的科学知识,也学习哲学知识。纽曼以通过心智训练和理智训练来实现培养“有哲学心智的人”[6]。
怀特海作为英国新教育思想流派的代表人物,在《技术教育及其与科学和文学关系》的演说中提出:“在一个国家的教育系统中须有三种主要的方式,即文科课程,科学课程和技术课程。但其中的每一种课程都应该包括其他两种课程的内容。我的意思是,每种形式的教育都应该向学生传授技术、科学、各种一般的知识概念以及审美鉴赏力;学生在每一个方面所受的训练,都应该由其他两方面的训练补充而相得益彰。”[7]他强调自由教育知识的综合性,自由教育具有训练思维的作用。
穆勒是功利主义教育思想的集大成者,他按照教育目的和内容将教育分为初等教育、自由教育和职业教育。他认为自由教育是“对蕴含在某一特别知识领域广义的真理的理解,”[4]强调课程内容的丰富性,尤其重视数学和逻辑学,这两门学科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训练逻辑思维,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彼得斯和赫斯特关于自由教育思想见解可以概括为:(1)教育的目的是追求知识本身的价值,它与任何功利和职业无关;(2)教育的目的是促进人的智慧的发展。智慧分为实践智慧和理论智慧;(3)教育应以理性原则为基础,以培养具有独立心灵的个体为目的,反对凭借权利强制灌输各种教条。[8]
纵观上述英国教育思想家们的自由教育理念,可以看出自由教育对于培养人才的重要作用,这些思想理念对伯明翰大学的自由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首先表现在确立自由教育的理念上,他们认为大学教育应该是一种广博全面、高尚文雅的教育,通过传授人类普遍的知识,训练思维,促进人理性的发展,进行着灵魂的陶冶,这就使得伯大从建校开始就以培养“全人”作为办学目标。其次表现在课程和教学上,设置广博全面的课程,强调知识的综合性和连贯性,注重综合能力养成和智慧的发展。再次也表现在培养“全人”的方式上,不仅学习理论知识,也注重实践能力的发展,在健全学生人格的同时也倡导个性自由发展。
1.2 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的要求
18世纪英国最先爆发了资产阶级工业革命,于19世纪中叶首先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工业革命使英国生产力水平极大提高,从一个农业国家一跃发展成为工业国家,机器代替手工生产劳动,改变了人们的思想意识和生活方式。工业革命使得英国城市化进程加快,也为城市学院的发展提供了助推力。“到19世纪50年代,英国已有一半人口居住在2000人以上的城镇中。”[9]人口聚集容易产生出新的城市,如曼彻斯特、伯明翰等,这些新兴的工商业城市为城市学院提供办学动力和资源。中产阶级也在不断扩大,他们不仅在经济上有所追求,同时在文化和教育上也有一定的要求。例如,1893年,欧文斯学院中65%的学生是中产阶级子弟,113名全日制学生中73人来自零售商、工厂主家庭;伯明翰学院中有53%的学生出身中产阶级,其中34%来自中产阶级的下层和技术工人家庭。[10]社会环境的变化对教育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也在不断变化。
在城市学院出现的早期,社会急需大批掌握科学技术的人才以推动城市工业或商业的发展,因此当时的城市学院关注的人才标准是以科学技术来衡量的。这一点可以从伯明翰学院创办者梅森在1867年巴黎博览会之后发表的演讲可以看出,他说,“我的愿望是在伯明翰、在基德明斯特以及在整个米德兰地区为所有阶层提供一种完全的彻底的科学教育,它可以与这个国家甚至整个欧洲大陆的科学教育相媲美,我认识到,唯有获得这种完满的、广博的和实用的科学知识,英格兰才能有希望维持其世界制造业中心的地位。”[11]伴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仅仅要求他们掌握科学技术,而且也要求大学毕业后能成为合格的公民和有理想和文化追求的人。这就要求城市学院走出狭隘的只注重专业技术的发展思路,开设广泛的课程。为了改变办学困境,城市学院增设人文社科类课程,并积极借鉴德国大学重视科研的经验,引进知名学者进行科学研究。20世纪初城市学院的在校生总数已由最初的560人发展到10 809人,城市学院已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教育力量[12],这些变化促使着伯明翰学院开始注重自由教育。最终在约瑟夫·张伯伦(Joseph Chamberlain)的支持下伯明翰学院于1900年获得英国皇家特许状,率先升格为伯明翰大学(University of Birmingham),经过几轮改革与合并逐渐发展成为设有人文科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综合性大学。伯明翰大学由此探索出一条独具特色的自由教育道路。
2 伯明翰大学自由教育的特点
纵观伯明翰大学的发展史,可以发现伯明翰大学自由教育有如下几个特点。
2.1 自由教育从无到有:目的在于提高实用型人才的文化素养
伯明翰大学的前身是创办于1880年的梅森学院。学院从成立初期就明确办学目标为当地经济发展服务,其创办者梅森曾明确指出:他所创办的学院旨在“促进全面而系统的教育和训练,使之与英格兰中部的制造业和工业在实践、机械和艺术方面的需求相适应……取消纯文学的教育和训练以及全部神学教学”[13]。学院开办初期的办学目的及课程设置的目的以的确以培养服务于地方发展的实用人才为主。但随着学院的逐步发展,特别是1990年升格为伯明翰大学之后,办学者发现社会对实用型人才的需求已经开始从只关注专业素养向关注人才专业素养和文化和道德素养方向发展,为了突破自身发展的局限,即突破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过分集中于应用性所造成的局限性,伯明翰大学开始吸收英国传统大学的课程体系,加强科系整合,加强了人文学科和课程的开设,自由教育在伯明翰大学大从无到有,逐渐增强。
2.2 自由教育发展的特殊路径:与专业教育融合
英国学者学者杰弗里·斯奎兹曾说过:“无论如何,通识教育在英国并不是什么时髦的话题,它往往令人迷惑不解,这可能因为‘自由’教育在这个国家是更加通用的术语,而且它的确切含义也不是很清晰。通识教育既没有维多利亚时代自由教育特有的内涵,也没有如此明显的人文学科癖好”[14]。英国人对通识教育有一种独特的理解,他们认为通识教育从广义上说是一种自由教育,英国的大学中没有明确的通识教育课程,但其自由教育课程是与专业教育融合在一起,并且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全过程。自由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是伯明翰大学通识教育发展的特殊路径。
伯明翰大学的办学宗旨充分体现于课程设置之中。在伯明翰大学的前身梅森理学院建设初期,课程基本以工业为主,同时“学院所提供的教育必须符合伯明翰本地的经济需求”[15]。当时学院的特色课程都与工业有关,例如:工程、酿造业等。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面对根深蒂固的自由教育观念, 英国社会只承认皇家授予的学位。城市学院为了获得学位授予权和社会的认可,满足社会及自身发展的需要,增设人文社科类课程和古典课程。城市学院是建立在传统自由教育和现代科学教育调和的基础之上,从产生就继承着传统文化的基因。伯明翰大学如今已经发展成为世界顶尖的综合性大学,设有文、理、法、工、商、教育等八所学院,学校为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开设了门类齐全的学位课程,其自由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体现的更加明显。
2.2.1 设置学科群
伯明翰大学开设的院系,并不是传统意义上单门独户地进行课程教育,而是设立一种跨学科的新型结构——学科群,每个学科群开设一系列密切相关的课程。伯明翰大学开了五种学科群院系,分别为文法科学、工程与物理科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医学与牙科科学以及社会科学。在每个学科群下又分设不同的专业方向。文法科学学科群下设有法学,英语、戏剧和创意研究,历史与文化,语言、文化、艺术史和音乐,哲学、神学和宗教;工程与物理科学学科群设置:土木工程学、电气与系统工程学、机械工程学、工程与物理学、化学工程学、计算机科学、冶金与材料学、物理与天文学;社会科学学科群下有商学,教育学,政治学,社会政策学方向。为了解决课程设置中专业课程和非专业课程、核心课程与基础课程、广度课程与深度课程之间的关系,伯明翰大学实施不同学科群之间的综合,将文科课程与理科课程结合起来设置,这种文理交融的课程设计体现了自由教育的理念,营造出多学科交融,充满生机的研究氛围,有利于发展心智、促进理性养成和人的全面发展,也是通识教育的开展路径之一。
2.2.2 开设跨学科课程
为了避免过早或者过分的细化专业带来的弊端,拓展学生的基础知识,伯明翰大学设立了一些跨学科课程。例如在非洲研究和人类学专业中,课程模块设置中第一年以人类学思考、非洲人类学等为必修模块,选修模块为非洲文化、非洲政治与历史等学科;第二年必修课程为人种学,选修部分有非洲流行文化,法律、权利与正义,西非的农村生计与发展干预、宗教与仪式、伊斯兰人类学等。同时给予申请出国实习的机会,参加援助非洲计划等。又如车辆工程专业第一年的课程置包括力学、电气工程、工程材料、工程数学、流体力学和能量守恒、工程计算导论、综合设计项目等跨学科的知识。伯明翰大学以跨学科为特征的课程设置,打破了学科之间的壁垒,在专业学科的方向指导下,开设有利于深入学习本专业的相关跨学科课程,将理论和实践融合,有助于学生系统、全面地掌握学科内容,有效的避免了由于学科划分过细所带来的知识面狭窄、分析问题片面等弊端,有利于学生开阔眼界和理性的养成。
2.2.3 设立“基础年”
英国城市学院尤其重视和强调基础知识教育,培养学生具有广博宽厚的基础知识,不仅可以为专业学习打下扎实的根基,同时也有利于培养现代公民。伯明翰大学的很多专业学科在第一年都要求学习基础课程,例如在学习土木与铁路这门专业学科的第一年需要完成的课程有:电气工程、工程材料、工程数学、流体力学与能量转移、综合设计项目、工程师计算概论、机械学。这些课程为主攻专业学习提供了知识基础。例如经济政治学专业的学生第一年需要学习的核心课程有经济学原理、政治理论导论、经济学家的专业和学术技能发展、政治经济学概论、经济学数学等。教育学第一学年的必修课程为发展心理学概论、平等与多样性:儿童,家庭和社会、教育的当代问题:高等教育中的学习社区及参与研究;选修部分为:学校教育:社会文化史、教育理念、认知心理学导论等。“基础年”开设灵活多元的课程,帮助学生在主攻专业学科之前进行知识的铺垫和普及,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了解当前专业发展的现状和水平,有利于训练学生的心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 启 示
英国伯明翰大学的自由教育给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路径提供了些许启示,从自由教育理念和途径上提供了经验借鉴,那么如何在应用型高校开展通识教育呢?
首先,大学通识教育的目的更应注重“全人”的培养。所谓“全人”,根据笔者的理解就是大学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是现代社会的公民,富有理性,具有广博的学识和深厚的文化修养,是真正的“受过教育的人”。[16]通识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从品德到技能,从综合素质到专业发展。不论是应用型高校亦或是研究性大学,都需要深入探究和落实符合自身定位的通识教育路径,对通识教育给予一定的重视。
其次,需要进一步明确通识教育的内涵。伯大通识教育的思想内涵来源于自由教育理念,是在各种思想流派不断博弈交替中发展起来的,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我国目前对通识教育的理念认识不够清晰,缺少明确的概念界定,容易迷失对通识教育的实施方向。所以我们需要加强对于通识教育内涵的明确,更新通识教育的理念,从基本概念上树立培养和谐发展“完人”的目标,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通识教育理念。
再次,科学设置通识教育课程。伯明翰大学的自由教育课程,设置“基础年”,整合学科形成学科群,开展跨学科教学,全面体系化地进行课程设置和教学。我国当前的通识教育课程一方面片面追求数量和范围,另一方面部分大学开设的通识教育课程内容较为浅显,结构松散。借鉴和学习伯大的通识教育经验,我国高等院校需要结合自身的培养目标定位及发展特色,灵活开设具有普适性、科学性、富有成效的通识课程,以问题意识为导向与相关学科建立起课程联系,帮助学生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选择权。伯明翰大学的课程分为必修和选修课,而选修课的可选范围很广,课程种类多元丰富,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并结合专业的发展方向作出选择,同时给予学生实践的机会。我国的通识教育课程开设的范围相对较小,学生的通识课程自主选择权不强,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就已经确定好所需要学习的学科课程,而伯明翰大学在学生入学的第一年进行不分专业的通识教育,开设丰富的课程供学生选择,学生学习一年后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未来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进行专业选择,这一点值得我国学习和借鉴。同时,在进行通识教育课程教学时,也要注重激发学生自我管理和自主教育的精神,培养自律意识,这也是培养具有博雅精神大学生的途径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