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长教 浅文深教
——以《孙权劝学》为案例说开去
2020-02-23杨树业
◎杨树业
《孙权劝学》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一篇短小精悍的文言文。该单元的学习要求是:“……学习精读,要在通览全篇、了解大意的基础上,把握关键语句或段落,字斟句酌,揣摩品味其含义和表达的妙处。还要注意结合人物生平及其所处时代,透过细节描写,把握人物特征,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我们的初中生,目前来说,对于这样浅近的文言文,借助工具书与课文注释,读懂课文,理解课文是没有大问题。像这种细节描写,把握人物特征,理解思想感情,我们可以放在现代文的学习上来加以强化。文言文其特点是言与文,就此我们在整体上不背离教学目标,做做移情别恋,多做词语积累与文化开掘上的教学处理。
这篇文言文主体只有两个部分:一是劝学,二是赞学。劝学的发动者是孙权,赞学的发动者是鲁肃,受动对象是吕蒙。由此,文章涉及的主要人物就是孙权、鲁肃、吕蒙,重点对象则是吕蒙。本单元设计的主题内容是“走进历史名人,……感受非凡气质”。该文比前三篇更简短,注释更丰富,学生理解起来没有困难。对于这样的课文,我们教师就要像优秀厨师,做到大菜简做,小菜大做,去发现与开掘教材文本的多重价值,挖掘这些有价值的资源,在活跃的教学课堂氛围中,做到短文长教,浅文深教。
一、学习课文时在“读”字上花功夫
文言文教学,尤其在初中,用好读的教学方法,可以解决很多实用问题,读可以很快捷地掌握字音与断句,通过读的节奏、高低音、语调等,品味人物对话,体会人物语气,评说人物特点,达到理解文意。所以,我们在教学中,每次读都要预设一定的教学目的,有目的地读。在形式上,对于这篇一百多字的文言文,学生以为文章简单,不需要读。可以借助教学设备,用PPT 显示无标点课文,让学生在没有标点的情况下来读。这时,学生就会出现困难。一定程度上,往往带有一定难度的东西,更容易激起学生学的兴趣。在没有标点情况下,我们采用多种形式的读,学生读的趣味也提起来了,也懂得文言文断句的重要性。最后用PPT 显示课文断句与朗读的停顿与节奏: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针对这样的提示,让学生在完全理解的情况下,可以再细化断句与朗读节奏的划分。学生可以知晓,断句与节奏都不是绝对的,可以根据情况做微调。这样的读,是有趣味的,更是有教学效果的,不是简单的死记硬背。
二、初学文言文应在词语上多下力气
初中生整体来看,文言文积累是有限,同时,文言文学起来比较枯燥,相对于《孙权劝学》这篇文言文来说,学生相对比较喜欢,因为文短义浅,读来也很有趣。在教学时,我以这篇课文为例,从文言文词义变化入手,先从简单再到复杂,先从课文再到课文外,在词义演变的概念及理论讲析时,主要是强化学生的积累。用PPT 显示: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今义:名词,学位的最高一级。
2.见往事耳
古义:名词,指历史。
今义:名词,过去的事情。
3.及鲁肃过寻阳
古义:动词,到。
今义:动词,经过。
简单归纳并指出古今词义变化的规律,让学生明晓古今词义变化的几种常见现象,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改变与转移(词义完全改变、感情色彩变化等)。在讲述时,一定要处理好难度及课堂氛围,从学生生活中喜闻乐见的一些词语开始,课后布置学生课外收集文言文词义变化的例子,做好后期积累与强化工作。
这篇课文除词义变化上做文章外,还可以从成语积累上为抓手,来挖掘知识的矿产。像与三国有关的成语很多,先从本篇入手,让学生知道成语的来源及学习文言文的益处多多。用PPT 显示:
《百度汉语》: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的讲解。
特别是网上关于词语词条的基本义、出处、举例、典故等,让学生全方位了解学习成语的方式方法。在此基础上,再拓展。可以开展有趣味的活动,如成语接龙、成语典故故事会等等。
在教学实践上,要做到短文长教,浅文深教,其目的是让学生更好地、更有效地学到知识,并积累。成语积累上,是可以大做文章的,方式方法也是可以大力探索与实践的。
三、在思想上要引导学生去深化与升华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将其命名为《资治通鉴》。但是对于初中生,我们在处理意义与主旨上,有时不能高大上,要因时因人做有益的开掘。本文结构与内容就是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仅仅围绕一个“学”字。在教学中,先从积累层面,可以深挖,让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整理我国古代勤学苦练的诗词佳句、词语典故。对于初中生,我们更多的是引导,像“书上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做舟”这样简单的可以让学生知晓,但是更要考虑到学生的兴趣点,这样可以从词语典故上加强收集与积累。
“悬梁刺股”“映雪读书”“凿壁偷光”“囊萤积雪”“韦编三绝”“闻鸡起舞”“程门立雪”等等这些词语。为了理解,我们先从出处入手,像“悬梁刺股”PPT 显示:
【出处】东汉·班固《汉书》:“孙敬字文宝,好学,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寝,以绳系头,悬屋梁。”西汉·刘向《战国策·秦策一》:“(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
注释:股,大腿。
【翻译与讲析】
成语由两个故事组成,演变成现在固定的一个成语:悬梁刺股。含义:用以激励人发愤读书学习。“悬梁”的故事见于《太平御览》卷三六三引《汉书》: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字号文宝,是著名的政治家。开始由于知识浅薄得不到重用,连家里人都看不起他,使他大受刺激,下决心认真钻研。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时间久了,疲倦的直打瞌睡。他怕影响自己,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他就找一根绳子,一头牢牢地系绑在房梁上。当他读书疲劳打盹,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就会把头皮扯痛了,人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刺股”的故事见于《战国策·卷三秦一》: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叫苏秦,也是著名的政治家。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学得也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视。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这对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于是他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
用这种方法,让学生做学习卡片,学生在活动中,既学到课文上的文言知识,又通过课内外扩展了知识点与知识面。
语文本身是一门比较综合的课程,我们的教学也不一定仅仅限于知识。一个优秀的教师,就是学生发展的指路人,学生思想的引领人。在此,我们对于知识的学习,在新的时代,我们该不该像古人那样勤奋?我们又该怎样去面对浩如烟海、无限广阔的知识呢?由此,我们可以展开讨论,分组进行演讲辩论。这也是教学的一种外延,学生思辨能力的一种提升。其结论肯定是不一而足、莫衷一是。最后师生一起总结陈词,结合信息技术与科技手段,强调勤学苦学的同时,又要巧学,更要带有科技的手段的学。这时学习意义的构建,与时代接轨,与学生接轨,在讨论中总结,在总结中提示学生如何适应社会与时代,做一个怎样的人才是有用的人,主旨意义远远超出课文。学会学习,会学习,是何等的重要。
四、在文化开掘上要浅点拨
中国历史历来都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三国尤为明显;“滚滚长江东逝水,浪沙淘尽英雄”,三国英雄辈出,历史人物粉墨登场,可以由《孙权劝学》为学生打开历史的一小扇窗,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读简化版《三国演义》,借助网络让学生听易中天的《百家讲坛——说三国》。根据学生学情,点到为止,目的是引导。通过点拨与引导,学生能够感知中国历史之悠久,文化之深厚,燃起爱国热情,激起弘扬祖国文化传统的激情。
教学不光是传授知识,而是一种艺术,表现在老师对学生的唤醒、鼓励,面对课文做出的长教深教总相宜的那个度的把握,对多种可能性的开掘。这都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值得长期探索的地方,也是教学相长的真正体现。其实上每一篇课文,就如《孙权劝学》一样,从课时上看似完成,但是我们都一直在完成的路上,这样的教学、这样的学习,才是真正有意义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