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下写作审辩式思维实践导练研究
2020-02-23吴永胜
◎吴永胜
近年来,高考命题的都是开放式的,论题本身具有正反性、不确定性和多元性的特质,没有明确的定论而贵在新题中可见。孙绍振教授在对往年的全国高考作文题的总结与分析中,也不断地呼吁我们要鼓励学生超越传统抒情性的思维,突出阅读与理性思维的导向。而我们的学生往往习惯于从小到大只是接受着领受式的理性思维阅读与逻辑思维教育,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审辩式的思维显然还很困难[1]。
一、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改变课堂教学文化
传统的作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没有明确的作文引导和教学计划,学生往往毫无明确的引导和训练教学目的。更别说缺乏有针对性的作文思维引导和训练。传统的教学方法陈旧,模板式的教学,学生的作文自主学习和写作能力也受到了局限。首先我们的教师需要改变课堂教学的理念,引导课内学生由作文知识的本位向以人为本的转化,由肢解思维割裂向综合学习的转化,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的转化,由单一片段思维向多元的审辩式片段思维的转化,由传统的封闭思维学习向传统的对话式思维探讨的转化向开放学习的转化。大胆地打破固有的传统作文教学结构,不拘泥于学生完成作文篇章的数量,在传统的侧重于片段思维和辩论训练的教学基础上向其它教学方式转变力求其多样性。辩论训练比如课前的演讲训练通过辩论来有效地刺激学生阅读,通过随笔摘抄作品展览、素材积累作文比赛等多种教学方式来有效地检查学生阅读的效果;思维训练引导他们落实到位,进行课内师生、生生的座谈会和对话讨论,鼓励学生和异见者说话;思维训练引导他们层层设问,在不懈的质疑中寻找解决办法,把作文课与辩论指导课相结合[2]。这样,才能让课堂真正充满活力,改变课堂教学文化。
二、经典阅读,理解审辩式思维的运用法则
阅读教学是作文教学的基础和保证。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它经过时间的沉淀和风雨的洗礼,具有永恒的价值,对写作具有很好的示范价值。这些经典名著可以从教科书中找到,也可以补充介绍贴近现实、具有深刻思辨内涵的名著。课堂上的经典文章,如梁启超的《敬业与乐业》,在阅读教学中很快就能理清中学生的基本思路,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画出思维导图,在加深对课文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奉献”的快乐,“特别是针对目前年轻人频繁跳槽的现象,对衡量职业素质的现象给予补偿,鼓励学生大胆发表意见,并引导他们提供支持的依据。
三、多角度审辩,力求逻辑勾连,论证深度思辨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议论文思维在高中议论文写作中的重要作用。许多人进行了实践和探索。福州教育学院李志明老师的“三向审辩法”为我们展示了如何操作。所谓“三向审辩法”,材料进行正向审辩、反向审辩和合向审辩的方法,多维多角度地对材料进行审辩。
(一)在两难情境中创设认知冲突
学生写作中经常会遇到困境,如到底该不该“晒幸福”?你渴望“被需要”吗?教师应该利用这种情况,鼓励学生讲真话,引导学生进入冲突,形成新的认知。我们不应固守规则,而应围绕核心问题多角度延伸,产生新的认知。这就要求不是单向的肤浅的思考,而是多维的、深入的、全面的思考;不断寻求真理,探索真理。
例如,2018年上海高考作文题目“被需要”作为一个中性词概念,值得审辩式思考。我们不仅要思考“被需要”的积极内涵:满足他人的需要,为他人和社会做贡献,从而实现自我价值,体现崇高;但也要想到“被需要”的目的,仅仅是为了我们自己的利益吗?你会因为被人需要而迷失自我吗?如果你不断地扩大你被需要的欲望,并过分地追求它,它的本质会演变成自我利益吗?思维是多维而深入的,从而体现思维的本质。当然,人活着的时候也要考虑到个人对他人的贡献,这是维系人类社会的基础,是实现个人价值升华的阶梯。它是简单而神圣的。但是,为他人着想是有先决条件的,所以我们必须谨慎对待所谓的“被需要”。被需要,有时被约束,束缚,强迫。盲目关注外界的需求,寻求和回应他人的需求,只会实现空虚的自我实现。因此,为了限定批评的范围,准确定位批评的对象,文章的意图更加独到和深刻。
(二)在层层递进中追问、质疑
追问质疑是一种具有深度的思考,其间可以进行质疑、批判,可以创造性地进行新的理论阐述,也同时可以改进、调整,当然还同时可以进行否定以致于遭到颠覆。追问质疑既不是“置疑”,否定一切;也不是简单地要求让所有不同的看法相互并存,不分是非;而是我们需要通过对审问、慎思、明辨,进行更加理性的思考和判断,得出对问题的正确认识。
例如,在2018年,有两卷作文《幸存者偏见》。首先,我们需要质疑材料:作为客观事实的材料中有哪些不同的元素和结构?事物的性质、意义、功能和影响?事物的起源、原因和结果是什么?那么,让我们深入思考一下:为什么英美军方一开始就会做出错误的判断?仅仅从结果的角度,分析问题的弊端?毫无疑问的判断往往不够严格。质疑从我们发现的最初结论开始,寻找结论的缺陷,在解决疑问的过程中逐步完善我们的论证。在考场上,它是一个自我提问和自我解决的过程。我们总是在质疑解疑的方法和过程,实质是在寻找你自己的观点是否成立的具体条件。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逻辑真理。把“大道理”论小,论具体,置于一定的逻辑条件下,你的逻辑思考才有机会更严密,也因此才会越来越大程度地逼近于真理。
(三)在包容、反省中不断修正
包容别人反对不同异见:我们已经超越了对一切一件事情非黑即白一分为二的单单简化,认识并看到这个时代世界及其它人的人生价值观都应该是多元的,在努力引导广大学生能够坚持自己的“真理”的基础上,同时也希望能够学会包容别人的“真理”,培养引导学生和不同时代价值点的观点进行对话的批判能力和斗争勇气。包容之意即不是“自我中心”,而是“呼应他说”。反省自我:既不服从权威、盲从他说,也不固执己见,以自我为中心,而是反省自我,不断修正自我[3]。
例如:笔者在人民日报的经典时评《有“利益考量”,也要有“理想情怀”》一文,就在这样几个方面为我们的实践做出了很好的示范。该文在批判的基础上,大大方方地认可“利益觉醒”,指出“刻意回避利益,岂止是陈腐迂阔,离开利益的齿轮,世界将空挡滑行”。只是,包容异见的基本前提是,留有充分的说理主义空间,“考量利益,并非让利益的追求绝对化”。然后有理有节地论证了利益的波涛巨浪吞噬了对理想情怀的巨大影响和危害,并用正面的例子生动地阐述了这样的理想主义情怀在我们人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意义。这种类型的经典时评例文非常值得教师推荐并引导学生模仿,对于训练学生审辩式的思维效果明显。
(四)在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
就当下高考作文的命题而言,当下已经慢慢地脱离了那种比较易于宿构和套作的话题进行作文,偏好就事论理的形式和语境进行写作。高考作文命题注重对材料的启发和引导的作用,在完成既定任务和指令的框架下自主地选择内容和空间,学习在真实的材料和情境中正确辨析关键概念,在多维的分析和比较中通过说理论证、解决了问题。引导教师要求学生必须做到材料的客观性有据:准确地知道了材料的重要性和类型;从哪些材料中提取与作者有关的信息;比较和分析不同的来源、不同观点的材料;能够准确地辨别出材料和作者的观点和意图;适当的取舍,规范性的引用,对关键问题进行合理性的论述。还要引导学生做到主观性有度:不以一己之爱好来主观地判断了事实,也不以任何夸大、错误或者表达等的方式曲解了对方的立场,但也不一定意味着在说理论证中完全不能充分流露自己的真实情感和倾向。
例如:关于南京理工大学启动的“暖心饭卡”的资助项目,你如何正确理解?该题由以上材料的描述可以得知,为帮助贫困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接受社会主义教育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和精神帮助,是对于贫困学生个人隐私权的有效保护,所以这个问题表达了对于弱势群体的平等对待和关爱;但是不同的群体和个人对该问题有不同的理解和观点。如何正确地选取自己的角度进行表态,并正确阐述自己的理由,表达出真实的自我?这就要引导中小学生首先要正确辨析了情境,具备解决一些现实社会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既要分点分层针对具体的问题分析阐述其理由,做到问题有一定的条理性、层次性,如由表及里,由浅及深,由具体到抽象等。又对问题要进一步深入分析阐述,能针对存在的问题实际提出可行的有时代性和实际意义的一种解决问题方法,即快速解决实际问题。另外,还要做到可以“横向拓展”“纵向挖掘”和对问题进行简易的分析和批驳。
写作,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阅读和创造性脑力劳动,它首先体现的是对作者思想认识,思维品质、知识经验积累、生活体验等多方面的一种综合劳动反映。我们的教师都无比相信,科学而系统的阅读和训练,尤其特别是审辩式创造性思维的动笔能力训练,将可以带领那些茫然无措的学生重新走出那种盲从的思维泥淖,激发大胆的探索、想象与发现,重新解放那些“听话的孩子”,让学生自己地去分辨、去自己选择、去表达,有力地大声呐喊而不是无病呻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