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学古代诗歌课堂吟诵教学浅论

2020-02-23◎张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20年10期
关键词:平仄诗词诗人

◎张 茜

部编教材七年级(上册)诗歌单元的预习提示中说:“诵读古代优秀诗歌,可以让我们心灵得到滋润和净化,情感变得丰富,从而激发起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1]诗歌是语言的精华和诗人情感的结晶,教材中的诗歌是提高学生诗歌鉴赏能力和培养审美情趣的最重要载体。然而,当前中学语文课堂中的诗歌教学状况却不尽人意:过于注重诗歌教学的应试价值,偏重理论性的知识讲解,忽视其中的审美教育和人文情怀涵养,教学方式单一,过度解读诗歌等。吟诵是我国古代诗人创作诗歌的一种方法,是汉语诗文的传统诵读方式,也是一种很好的诗歌教学手段。

一、何为吟诵

吟诵是我国古代诗人在进行诗歌创作时常用的一种方法,也是特有的一种读诗法。陈少松在《古诗词文吟诵研究》说:“吟诵,是我国传统的读诗读词的方法。”[2]刘勰在《文心雕龙·声律》中说:“声转于吻,玲玲如振玉;辞靡于耳,累累如贯珠矣。”这说的是吟诵时的声音之美。《毛诗大序》表述为“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这表明古代诗人用“永歌”来表达诗歌,也是传统的吟诵形式。

“吟诵是中国语言,中国诗文乃至中国文人内在生命流淌的韵律,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3]钱基博所言:“夫文学之兴,造端歌谣。托风采,散郁陶,涤畅情性,岂徒语妙,而顿挫抑扬,尤重音节。”[4]这都是典籍和学者们对“吟诵”从不同角度下的定义,我们能从不同层面了解其内涵。这里要区分清楚吟诵和朗诵、歌唱的不同。

(一)吟诵和朗诵

吟诵不是朗诵。朗诵要注意咬字和吐字准确清晰,一般以普通话的语言和语音为标准。百度百科解释为:“朗,即声音的清晰、响亮;诵,即背诵。朗诵,就是用清晰、响亮的声音,结合各种语言手段来表达作品思想感情的一种语言艺术。”可见“朗诵”重在“读”,是对朗读的加工,更具有技巧性。比如常见的诗歌朗诵,对声音进行一定的夸张,对语气和音调加以强调和艺术化处理。而吟诵重在“吟”,含有一定的歌唱的性质,但又不完全等同于歌唱。

(二)吟诵和歌唱

吟诵介于朗诵和歌唱之间。“诗词吟诵与今天的歌曲相比,更具文学性和语言性,更注意声律的音乐美,更注意诗词的意境和韵味。”[5]这表明吟诵比歌唱有更高的要求,百度百科解释说:“歌唱是以抑扬有节奏的音调发出美妙的声音。”南朝梁简文帝《当垆曲》:“迎来挟琴易,送别唱歌难。”歌唱的节奏比较自由随意。同样的歌词,不同的人能谱出不同的曲子,花样繁多。歌唱主要需要掌握八个音符,它们可以构成强弱快慢的节奏,并且有一定的曲调;而吟诵有一定的韵律规则、平仄节奏的规律和章法。

陈炳铮在《谈古典诗歌的吟诵》中说:“狭义的吟诵则专指‘吟唱’。它不但应严格遵守声调的调值规律,还要切实地注意节奏性与旋律性。”[6]所以吟诵必须严格遵守汉语语音声调的调值及其规律。

二、为何吟诵

吟诵是学习中国古典诗歌非常重要的入门途径,是诗歌教学的良好切入点,因为“吟诵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吟诵能够加强对诗的体味,从语调的高低、强弱、缓急中,应和着诗句所表达的意义和情感,人之心自然会‘歆动和畅’,从而‘得谋篇修辞之法。’”[7]诗歌吟诵教学法有很多优点:

(一)使诗歌教学冲破应试的桎梏

在教育的急功近利的现实境况下,应试教育的地位似乎牢不可破,反映在教学的方方面面。在应试的要求下,诗歌教学主要采用读、讲、背、默的固定模式和老套路,从理论和概念出发讲解一首诗,结果却往往是“意思全在,诗味全无”,学生只是获得了一些支离破碎的诗歌知识,在情感熏陶和审美鉴赏方面所得甚少,诗词鉴赏能力和修养也不高。

叶嘉莹说:“现在的学校只是训练一些能够应付考试的人,能够给出标准答案、标准读音的人,根本不管诗里的感情,也根本不管音调的美跟诗歌的意境有什么关系。”[8]这段话揭示了应试对诗歌教学的严重桎梏,使得诗歌已经变味。学生读诗似乎就是为了答题,背诗是为了诗句填空题。而吟诵教学没有那么强的功利性和应试性,注重的是审美性和人文性,这也是许多有识之士呼吁重拾吟诵的原因。

(二)吟诵有助于感受诗歌的思想感情

“从创作方式的轨迹考察,中国古代大部分诗词文赋都是通过吟诵的方式创作的,因此也只有通过吟诵的方式才能重回诗词文赋产生的‘声音现场’,感受其内涵和韵味。”[9]古人吟诵而诗百篇,如李白“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反复吟诵而炼字炼句,如贾岛“推敲”佳话。吟诵是古代诗歌创作的特有方法,因此也是进行诗歌鉴赏的一个切入点,所以说“吟诵是有声的审美鉴赏活动”[10]。如果诗歌教学也采用吟诵的方法,就可以让学生亲身感受到诗人的心声和情绪,亲近诗歌、走进诗人的心灵,触摸诗心与诗魂。吟诵是师生共同的生命体验,有利于语文教师转变角色,变“自己讲学生听”为“师生同吟诵,诗心共访寻”。

吟诵是用诗歌来对学生进行感染熏陶的一种美育,可以滋养学生的精神世界,使其心灵在诗韵的浸染下优美而灵动,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温柔敦厚的高雅性情,这是许多采用吟诵教学法的一线教师的亲身体验。王力先生曾说过:“诗写下来不是为了看的,而是为了吟的。”可见吟诵的独特作用,“尤其是抒情诗,绝不能‘习惯于默读’,因为若仅止于‘默读’,那么‘诗的本质’‘声响的艺术’并未实现或诞生。”[11]

(三)吟诵有助于学生记忆和背诵

吟诵具有很强的审美性,读诗和背诗,诗歌的情感性和音乐美很难得到充分感知。赵雪莲老师是诗歌吟诵教学的积极实践者,她认为吟诵是诗歌的美读法。背诗和读诗只是知识层面的学习,因为这些知识只停留在大脑皮层,所以是短暂的瞬时记忆,这也是许多学生很难记住大量诗歌的原因,因为他们采取的是死记硬背的方法,高耗低效。而吟诵中“诗歌优美的声韵,抑扬顿挫的节奏,会形成美妙的声波保存在记忆中”。[12]吟诵更能让学生感受到诗人的情感,此时的记忆储存在脑干中,就形成了深远的长时记忆,因为吟诵赋予了文字以声音和情感的意义。

(四)吟诵有助于学生学写诗歌

写诗离不开吟诵。今天的诗歌教学只满足于把一首诗的意思翻译出来,再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色,鲜有教师教学生用古典诗歌的形式来写诗,似乎认为古诗早已过时,但是“古典诗词,它们应该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13]在教学时教师如果能采用吟诵的方法,适当涉及一些学生能够掌握的音韵学、诗词格律、平仄押韵的知识,充分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创作热情,诗词教学将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三、如何吟诵

吟诵法是诗歌教学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但是在现在的语文诗歌课堂教学中却很少见。教师在诗歌教学时往往从写作背景和诗人简介出发,重讲解分析轻情感体验,力争把每一首诗歌都“讲深讲透”,殊不知很多诗歌是不能用现代白话文翻译的,比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一翻译则诗意全无。究其原因,主要是传统吟诵艺术随着老一代学人的日渐凋零而渐渐濒于失传,没有留下可供今人学习的磁带影像和谱曲,今人对其知之甚少而难以为继。另外中学语文教师不重视或者没有掌握好吟诵艺术,而吟诵本身就有一定的章法,需要进行专门的研究;没有认识到吟诵对于诗歌教学的特殊美育价值,也没有自觉地把吟诵作为一种优秀传统文化加以继承和发扬。

中学课堂诗歌教学怎样采用吟诵法?试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

(一)熟读诗歌,划分节奏,找准韵脚

“教学千法,朗读为本。”大声朗读诗歌,读准字音,这是诗歌教学的第一步。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在熟读的基础上,学生初步了解了诗歌的内容大意,然后就要准确地划分出每句诗的节奏,节奏和韵律是古典诗歌的重要特征。诗句有了节奏感,韵律感也更加明显了。同时还要找出诗句的韵脚,也就是诗句句末押韵的字,在读的时候,应适当延长,形成一个拖音,增强诗句的音乐性。例如《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这里需要让学生掌握有关诗歌节奏、韵脚和押韵的知识,以便在任何一首诗歌学习和鉴赏时都可以进行初步的分析。诗句的节奏感比较强烈,例如四言诗,一般划分为二二拍,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五言诗一般分二三或三二拍,如“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六言如“枯藤/老树/昏鸦”;七言诗一般分二二三拍,如“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掌握了诗句节奏,读起来会有音调铿锵的感觉。而押韵是律诗最鲜明的艺术特征,韵脚就是句末押韵的字,它们声母不同,韵母相同或相近。韵脚字一般要重读,诗歌读起来会朗朗上口,听起来会有强烈的音乐美和回环美。

(二)读准声调,依字行腔,分清平仄

声调也是十分重要的,诗歌特别讲求声调,“减去声调,等于抽空了诗歌一半的生命”[14]。在教学中应让学生准确无误地读好声调,因为现代汉语的四声和古汉语的四声(平上去入)有着密切的关系。平仄有一定的难度,只需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即可。古音中的四声演变到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只有三个声调,“平分阴阳,入派四声”,即阴平(一)阳平(/)为平声;上声(√)去声()为仄声。入声分派到阴阳上去四声中,一般要查阅入声字表来分辨。这一部分教师可以认真学习有关音韵学的知识,在教学时做到正确无误。在吟诵时依照每个字的四声来调节自己的声腔,即“依字行腔”。

平仄方面还需注意,律诗一句分3 个音段,首段必须为双音节,诗句的平仄构成只有四个基本句式:

(1)双双单式,即后面音段的平仄与前面平仄相反:平平仄仄平(一一| | 一),仄仄平平仄(| |一一|);(2)双单双式,即中间的音段同于前,不同于后:平平平仄仄(一一一| |),仄仄仄平平(| ||一一)。如:

杨花落尽子规啼,我寄愁心与明月,

(一一|||一一) (||一一一||)

闻道龙标过五溪。随君直到夜郎西。

(||一一||一) (一一|||一一)

为什么这么强调平仄呢?耿庆刚说:“平仄格式是近体诗韵律的主要组成部分,有了平仄格式,吟诵时才能表现出作品语言的节奏和旋律,因此,要学会吟诵近体诗,必须熟练地掌握平仄格式。”[15]正是因为讲究平仄,中国古代诗歌才有了鲜明的节奏感和动人的韵律之美。所以吟诵诗歌一定要合乎平仄,才能抓住诗歌的精髓。

(三)平长仄短,入短韵长,声情并茂

“平长仄短”是诗歌吟诵艺术的最基本规律,即平声字要拖长腔,悠长婉转,舒缓平和;仄声字要又短又急促,简短有力,表现一种非常肯定、坚决的语气和情绪。如“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押的是入声韵,在吟诵时很容易感受到诗人极端痛苦的心情。入声字短促,韵脚字则应适当拉长形成一个舒长平缓的拖音。

吟诵一定要浸透着自己的真情实感,“诗由人吟,情由人发,吟诵任何诗词时都应该从作品的内容和作者的心态出发,做到声情并茂或以声带情。”[16]诗歌吟诵是为了让学生能对古诗词有更深的理解,深入体验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提升学生诗词鉴赏的水平和优秀传统文化修养,增强人文底蕴,深切地体会到诗人真正的情意,所以形式固然重要,但是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在实际教学中不能只重形式,而忽视了诗歌中的真情实感。所以教师在进行诗歌吟诵教学中,一定要采用各种方式来激发学生的情感,引起情感共鸣,在他们自己的情感涌动中自然地吟诵诗歌,“将古人诗歌原有的韵律与自己读诗时的感情融合在一起,使自己的生命和诗人的生命结合起来,令诗歌的生命延续,生生不已”。[17]

吟诵的流派众多,徐建顺教授倡导普通话吟诵,还提出了吟诵的规律“一本九法”,“一本”是声韵涵义,“九法”是入短韵长,虚实重长,平长仄短,平低仄高,依字行腔,依义行调,模进对称,腔音唱法,文读语音。他博采众家之长,总结出用普通话吟诵诗歌所要遵循的吟诵规律,有很强的借鉴价值和实用操作性。

吟诵是我国优秀文化传统,它符合古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的特质,它不是复古,而是希望能传承和发扬诗歌吟诵,让诗歌来浸染我们的生命,在吟诵声里倾听我国经典文化的玲珑之音,触摸诗人的心灵世界。用诗歌吟诵培养出具有诗意情怀和诗性智慧的人,甚至是诗人,而绝非只是一些穷于应付考试的学生。吟诵声里寻古意,且歌且吟中让学生亲身体验与感受古典诗歌的灼灼华彩,给学生的心灵种下一颗颗诗歌的种子,使吟诵契合学生的心灵。中学诗歌教学应该也能够为文化育人发挥独特的重要作用,对人的精神世界产生深远的影响。今天,诗歌吟诵日渐式微,已成为需要我们保护和传承的“绝学”,作为中学语文教育工作者,我们有义务和历史责任去自觉传承民族经典,在课堂中重拾吟诵这一优秀传统之珠玉,恢复经典文化。通过吟诵教学让诗歌课堂润泽丰盈,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使优秀经典诗歌焕发出新的曙光。

猜你喜欢

平仄诗词诗人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我理解的好诗人
平仄谱:阅读格律诗的一把金钥匙
诗人猫
春天的马蹄声
滇风诗说
诗词之页
诗人与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