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阅读形象代言人”朱永新先生的“书香校园”理念*
2020-02-23陈菁
陈 菁
(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江苏南京 210026)
学校是为社会成员提供教育资源、学习环境和人才培养的社会基础设施机构,校园阅读更是长期以来都被视为促进全民阅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人从出生到长大要经历学前机构、小学、初中、高中再到大学等不同等级的校园教育,校园阅读经历也会随校园环境的变化而产生内容性质上的差异。从人的教育经历轨迹上看,在大学校园的阅读最能体现出一个人十几年来的阅读基础和行为习惯,并且大学阅读也是从校园阅读走向家庭阅读的关键节点,通过大学阅读所培养的阅读志趣和习惯,将会成为未来家庭文化氛围和书香社会构建的重要基础,因此高校阅读推广工作具有显著的现实意义和未来价值。
随着高校学生人数的日益增长,各种类型的学校显现出对阅读推广工作不同层次的需求。“分校阅读”理念是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教授徐雁带领其门下弟子提出的阅读文化学原理之一,这一具有前瞻性的理念以“分众学说”为学理依据,融合“分时阅读”“分地阅读”“分类读物”多种推广方式,以期形成适用于不同性质高校的特色阅读推广方针,从而真正形成良性的“书香校园”生态环境。
1 “书香校园“与“分校阅读推广”的理念
近年来高等院校的阅读推广工作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效,并积累了相关的实践经验。徐雁教授提出要深入构建并不断创新“学习型家庭”“书香校园”、图书馆及出版社阅读推广“三位一体”的全民阅读推广机制,并进一步指出校园阅读推广是全民阅读循环良性化发展的中枢环节[1]。2017年4月,位于深圳的海天出版社出版了由国务院参事王京生与时任中国阅读学研究会会长徐雁教授联合主编的“书香中国·全民阅读推广丛书”第一辑,其中由钱军、蔡思明、张思瑶编著的《书香满园:校园阅读推广》一书,针对阅读推广在校园层面上的建设和推进问题进行研究和阐明,对于积极构建校园阅读文化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
2020年1月,深圳海天出版社再次推出了由全国政协常务委员兼副秘书长朱永新先生与徐雁教授联合主编的“书香中国·全民阅读推广丛书”第二辑,其中由徐雁、张思瑶、张麒麟、冯展君编著的《分校阅读:读物增益才华》,着眼于大学生阅读推广领域,以“分校”的阅读理念,从多维视角出发,细化了高校阅读推广的工作方法。朱先生在题为“我心目中理想的‘书香社会’”的文章作为本套丛书的总序中说,“书香社会的形成是一个系统工程,其中‘书香家庭’‘书香校园’奠定了社会的基础。”
通过梳理朱先生的“新教育”“新阅读”的理论和实践活动,笔者发现以分校阅读理念为中心的《分校阅读:读物增益才华》一书充分吸收和借鉴了朱永新先生多年经验成果所汇聚成的大学生阅读理念,并在分众阅读和分类阅读的理念基础上,进而对校园阅读推广工作提出了更为具体细致的方针指导。同时,朱先生的大学生经典阅读理念为分校阅读的提供了基于实践的理论指导和方向指引。可以说,以朱先生的大学生经典阅读理念为中心的分校阅读思路,是“书香校园”建设中兼具科学理论与现实操作性的推广方案,为现实阅读推广工作指明前进方向。
2 朱永新先生之大学生经典阅读理念
朱永新先生现任全国政协副秘书长、民进中央专职副主席、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同时身兼苏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的教书育人工作。自2003年起,朱先生连续16年在全国“两会”上,提出“设立国家阅读节”“把全民阅读”提到国家战略的高度等有关建议。朱先生以其扎实的理论基础和深厚的新教育实验成果,向全社会提出了一个关于教育和阅读之间关系的观点: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在其带领的新教育学校实验活动中,更是把“书香校园”建设作为整个教育的最重要的基础性工程。[2]155
朱先生所秉持的大学生经典阅读理念与其自身的大学读书经历以及他作为“书香父亲”在引导孩子坚持大学阅读习惯的过程中分不开关系。在其任职苏州大学教授期间,朱先生将这种理念向更多的大学生传播下去。当朱先生在江苏师范学院就读本科的期间,他已经将自我阅读作为大学的学习方式,并且认为在大学里读的书对其成长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3]164。直至今日,几乎是每天雷打不动的两个小时读书,成了令朱先生心迷神痴的精神旅途。身为父亲,朱先生在其子到南京大学就读期间,朱永新先生曾写了一篇题为“大学是读书的天堂”的书信,他在其中写道:“我一直认为,大学是真正的阅读的天堂。你经常抱怨学校里面学不到什么东西,那是你把学习的希望寄托在课堂,在老师那里了。其实,大学只是为你提供了一个读书的空间和时间。我在苏州大学读书的时候,差不多每天去图书馆,差不多每星期读十本书,尽管许多书仅仅是翻翻而已,但是学会了快速阅读,学会了寻找自己需要的图书,更重要的是,学会了思想。现在想起来,那是多么幸福的时代啊!”朱先生以亲身阅读经历告诫其子,大学应该是读书的最好的时光。朱永新先生担任苏州大学教务处处长时,更是十分关注当代大学生的阅读情况,在苏州大学全校范围内积极倡导大学生坚持阅读的习惯。
在朱先生积极的推动作用下,苏州大学于1995年正式建立了必读书制度,并从1995级学生开始实施,必读书制度主要由20种全校性必读书,约30种学科或学科群必读书,约20种专业必读书三个部分组成[4]。这一制度的成立,是朱永新先生在高校校园进行阅读推广工作的初步尝试。1995年,朱先生邀请全国专家学者和组织苏州大学教授,进行中小学生和教授阅读书目的研究和推广工作,全面启动书目研制项目,并于2005年发布了大、中、小学生和教师书目,在江苏教育出版社、苏州大学出版社等陆续出版了《新世纪教育文库》。其中为大学生制定的阅读推荐书目侧重于“学术、视野、责任”三个方面的素质提升。朱永新先生和这套读书库的编者们希望通过制定全面系统的阅读书目,促进学生和教师的阅读,从而达到拓展知识视野,开发智力潜能,提高文化素养的目的,进而提高国民整体素质。2002年,新教育实验在苏州昆山玉峰实验学校正式起航,并将“营造书香校园”放在了行动之首。2010年,为了更系统全面地推进阅读研究与推广工作,朱先生在北京创办成立了新阅读研究所,该所本着为中国人推荐各类好书的宗旨,汇聚全国数百位专家、学者,陆续成功研制了适合不同群体的基础阅读书目,受到广泛好评。
3 “分校阅读推广”的理念及其基本人文内涵
校园阅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高校阅读推广工作现状中还是存在着缺乏系统理论指导的问题。目前已有的研究成果和相关文献主要集中在高校阅读推广的个案研究和经验总结,并没有一部系统的学术性著作从宏观层面将各类高校都纳入到研究的范围中。
有鉴于此,由徐雁、张思瑶、张麒麟、冯展君编著的《分校阅读:读物增益才华》,首次集中提出了“分校阅读推广“的基本理念。该书计有29万字,全书共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综述了当代大学生阅读状况的调查结果,评析了目前大学生阅读推广的工作现状,基于现实情况的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分校阅读”的推广理念,并根据学校的性质细分出六种不同类型的院校。第二章从综合性大学、理工类院校、师范类院校、医学类院校、高职院校五大类型学校的维度出发,分别设计了适合不同性质院校的阅读推广方略,奠定了“分校阅读”的理论基础。第三章细谈不同种类的优良读物在高校阅读推广中的价值和推广方法,从“分类阅读”的理念出发,细化并创新了阅读推广具体的工作形式。第四章介绍了基于“校本”理念的校园阅读推广实践案例,包括“同校同文”和“读书读城”两种典型的推广思路。第五章集中了国内外各大高校的经典阅读推广活动,广泛展现了不同高校校园丰富多彩的读书生活。本书正文内容部分基本呈现出了从理论到实践的论述思路,从思想层面到行动层面,为高校阅读推广队伍奠定相关理论基础,提供专业的推广方法指导。
分校阅读推广,是对所有高等院校不同读者的不同阅读需求进行聚类的过程。西南大学图书馆馆员张麒麟认为:“分校阅读是分众阅读原理在校园阅读推广上的应用,基于分校理念的大学生阅读推广就是指高等院校所进行的差异化的阅读推广活动,其依据是学校的特殊性,包括学科范围、办学层次、校风校训、校史校址、所在城市等分校特点。[5]”
“分校阅读”涵盖了三个层次的划分,即阅读内容,阅读者,阅读平台和阅读媒介。这一理念并非只是将高校按照其行政性质扁平式划分,而是打造了从阅读的主体到阅读的客体再到阅读的媒介的全方位三维框架,从阅读的各个层面来为高校阅读提供专业性的指导。“分校阅读”理念所体现出来的针对性、精细化、双向性与创新性等多重特点,在高校阅读推广工作中具有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笔者认为这一创新理念的突出优势体现在:(1)从宏观层面对阅读推广主体进行划分,考虑到不同院校读者群体的需求差异,能够确切满足多方面、多层次阅读客体的需要。(2)强调突出阅读推广中的服务重点和领域,有利于合理配置图书馆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实现真实有效的校园阅读推广效果。(3)旨在促进大学生形成全方位阅读的行为习惯,打破长期以来局限在本专业知识学习的困境,促进大学生知识面的扩宽。
“分校阅读”推广理念的提出,充实了阅读文化学的方法论。以“分校阅读”“分校阅读推广”等关键词汇作为检索词,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等知名检索渠道进行相关文献的收集,发现论述相关主题的文献屈指可数,有些许文献仅是从某一特定类型院校的角度进行分析,其中张麒麟的题为“基于‘分校阅读’理念的大学生阅读推广——‘同校同文’与‘读城读书’”可以看作相关领域内第一篇系统论述“分校阅读”理念的文献,《分校阅读:读物增益才华》一书更是国内第一本系统阐述“分校阅读”理念和实践经验的理论著作。可见,以“分校阅读”为理念导向的阅读推广方法是一种应运而生的新事物,是在“分众阅读”“分地阅读”“分级阅读”“分类阅读”“分时阅读”等阅读文化学原理的基础上提出的针对高校阅读推广层面的新原理,为高校阅读推广活动提供了系统的理论支撑,补充完善了全民阅读推广的战略方针。
“分校阅读”推广理念的提出,创新了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的方式。分校阅读的推广方法强调高校图书馆应结合社会现实发展和本馆所覆盖的读者需要,开展各类具有针对性和指向性的阅读推广活动,打造不同类型学校之间的阅读推广品牌活动,突显学风特色,创新阅读推广服务内容。这一理念通过将学生群体的分众化和对阅读需求的多元层次化的过程,满足学生群体因自身个体差异显示出的不同阅读倾向,将积极引导各校图书馆调整自身提供的推广服务方式。例如,综合性大学需要的书籍类型涉猎广泛,专业学术知识与课外知识并重,与之匹配的是组织系列读书活动、打造品牌效应的讲座论坛、编制校园导读内刊等推广模式;高职院校因其性质则更加注重学生职业技能的培训,阅读推广工作应侧重人文素质教育,注重经典阅读,增强学生与书本之间的情谊,并在书本知识和实践活动之间需求平衡。
“分校阅读”推广理念的提出,足以引导高校阅读推广工作往精细化方向发展。“分校阅读”理念可以说是高校阅读推广工作精细化发展的里程碑。针对目前高校阅读推广中所呈现出来的一系列现实问题,如缺乏专业理论基础,缺失精准推广对象定位,缺少特色创新推广模式等诸多状况,“分校阅读”理念从细分高校类型的维度为相关工作提供了全新的思路。该理念的出现为高校阅读推广工作提就具有专业性的理念模型和可操作性推广模式,并且引发了业界从本学校的教学目标和定位入手,改善和提升目前阅读推广水平的思考。
4 以朱永新先生之大学生阅读理念为中心的分校阅读
“分众阅读”推广理念,是根据分众(不同特征的读者群体)的特点划分阅读群体,定制不同的阅读服务,来满足这些不同群体的需求[6]。徐雁教授在阐释“分众阅读”理念时,如是说:“所谓‘分众阅读’,是基于‘为人找书,为书找人’‘书是为了一切人利用的,节省读者的时间给读者所有的书’以及‘在适当的时间,给适当的读者提供适当的图书’等图书馆学基本原理,结合了全民阅读的基本要求而形成的一种新的阅读推广理念。并且认为“分众阅读”的终极关怀是把最合适的读物,推介、推送、推广给最合适的“读者”[7]。
《分校阅读:读物增益才华》的编者在阐述分校阅读的理论依据过程中,提出“分校阅读首先是分众阅读理念的延伸”的观点。在这一方面与朱永新先生基于“分众阅读”理念,全面展开对不同国民的推荐书目研制和阅读指导的思想如出一辙。从2019年11月正式出版的《造就中国人》展示的《中国人阅读书目》中可以看出,朱永新先生将全国民众划分为幼儿、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大学生、教师、父母、公务员、企业家九种身份类型。可见,朱先生对于大学生群体的阅读有着相对独立的观点。《分校阅读》一书不仅将目光集中在大学生阅读推广层面上,更是将这种“分众阅读”的理念进一步在校园阅读范围内展开纵向延伸,进而将高校类型细分为综合性院校、理工类院校、高职院校、医学类院校和军队院校六种,根据不同的校园环境,定制各具特色,满足不同群体需求的阅读推广方案。“分校阅读”理念是朱永新先生的大学阅读理念,基于分众阅读理念前提下的纵向延伸。
在数字化时代,图书信息浩如烟海,大学生群体在阅读面临的困境并非无书可读,而是无从选书。选择阅读经典读物成为了一条捷径。北京大学教授王余光认为,“我们常说的经典,是指那些具有重要影响的、经久不衰的著作,其内容或被大众普遍接受,或在某专业领域具有典范性与权威性”,阅读传统经典在现时代仍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意义,并且提出“阅读,要与经典同行”的观点[8]。
由朱永新先生具体指导的北京“新阅读研究所”所研制的“中国大学生基础阅读书100种”(2019年版)分为“基础书目”30种和“推荐书目”70种两个部分。两类推荐书目按书籍所属学科分类进一步划分为“文学类”和“科学类”。《分校阅读》第三章也是谈及优良的读物资源与校园阅读推广的关系作用,主要从读物的体裁内容出发,将读物资源划分为文学经典、学术经典、传记游记与日记、艺术考古读物与阅读疗愈读物五种类型。以朱永新先生之大学生阅读理念为中心的分校阅读同样坚持了以经典读物为推动高校阅读推广工作深化的依托。以高校阅读推广的典型实践活动“同校同文”为例,通常以古今中外的各种经典名著和文学精品是作为较好的选择,这些经过历史沉淀的经典读物能够帮助同校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并通过阅读同一批经典读物,促进同校师生形成某种程度上的通识和共同语言,打造属于本学校特色的共同精神家园。
朱永新先生指出,“书香社会”的造就是一个系统工程,其中“书香家庭”和“书香校园”奠定了社会基础[9]。而朱先生倡导的大学生经典阅读理念,以提供给大学生阅读推荐书目的具体呈现方式,以中外经典书目为切入点为高校阅读推广及书香校园建设提供了目标和方向。
总之,朱永新先生的大学生经典阅读理念的前瞻性和专业性,为高校阅读推广工作的深化、细化提供了理论和经验方面的参照。期待有更多的生动案例,来验证该理念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并在进一步的高校阅读推广实践中得以充实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