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牡丹亭》自然规律与原始活动的原型解析

2020-02-23

延边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柳梦梅杜丽娘汤显祖

田 恬

《牡丹亭》自然规律与原始活动的原型解析

田恬

(延边大学 朝汉文学院,吉林 延吉 133002)

汤显祖《牡丹亭》中主人公的名字、事件发生的地点、情节的发展等都与自然规律和人类的原始活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与生命的再生、四季的循环以及祭祀仪式联系紧密,本文从这一思路入手,分析其人物姓名、情节发展与作品本身所对应的自然原型,探究作品的深层内涵。

牡丹亭;自然规律;原始活动;原型

人类的一切内在思想与行为都符合自然界死亡与再生的要求,都是生存与繁殖欲望的体现。汤显祖的《牡丹亭》中人名、地点、环境的选择可谓是独具匠心,情节的设计也符合自然循环往复的规律。《牡丹亭》之所以能拥有经久不衰的魅力,正是由于它体现了人类集体无意识的原型。

一、主人公名字和环境地点的原型

《牡丹亭》的男女主人公分别是柳梦梅和杜丽娘,“柳”“梅”“杜”都是以“木”字为首。木,春生,夏长,秋落,冬枯,循环往复,是自然界规律最虔诚的载体,且植物出现在动物之前,独立活动少,更具有自然特性。作者如此命名,便已为男女主人公的命运埋下了伏笔。

《牡丹亭》第十出“惊梦”写杜丽娘在春香的怂恿下来到后园,见到了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画面,不觉感叹:“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植物和人类身上都存在着生物成长的必然,满园花草争芳夺艳的春日也恰好是杜丽娘人生的花季,植物的尽情生长唤起了杜丽娘潜意识里最原始的本能——生存与繁殖,这是人类集体无意识里的东西,它使杜丽娘渴望摆脱外界的束缚,纵情挥洒自己的青春,人力无法对抗这种生物的本能,就连杜母在得知女儿去过后园之后也有意识地敦促她:“后花园中冷静,少去闲行。”并且自叹道:“女孩儿长大,自有许多情态,且自由她。”后园对于杜丽娘来说犹如农作时施的肥料对于作物一般,催化着杜丽娘内心情感的成熟。

杜丽娘临死前命春香把她的自画像放在假山石下,石头是坚硬无比的,一般的植物难以生存,杜丽娘的自画像放于岩石之下正是象征着杜丽娘被理学压迫致死的现实。明代前中期一直以程朱理学为官方哲学,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严格遵守伦理道德“三纲五常”,抛弃违背礼仪规范的个人欲望,理学思想如同石头一样压抑着当时的人们。后来柳梦梅在石头下找到画像与杜丽娘重逢以及杜丽娘死而复生,则是寄托了作者认为人的本能欲望必将冲破阻碍,战胜理学束缚的美好愿望。《西游记》中作为叛逆者形象的孙悟空便是破石而生,清代郑板桥也写过《竹石》一诗,二者可能都与之同源。

杜丽娘游赏完满园春色之后,在牡丹亭悄然入睡,梦中与柳梦梅幽会。牡丹有美丽与情爱的象征,刘禹锡有诗《赏牡丹》写道:“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高度赞扬了牡丹的美丽。而《诗经·郑风·溱洧》中写道:“维士与女,伊其将谑,赠之以芍药。”诗中所言为木芍药,那时候没有木芍药和草芍药之分,后来木芍药成了牡丹。此诗描写男女欢戏,赠牡丹定情。牡丹的象征美丽与情爱可以在生命的发展中统一,容貌美丽之际正是情愫产生之时,牡丹便是杜丽娘本能觉醒的象征,牡丹亭则是实施这种觉醒仪式的地方。

二、《牡丹亭》情节发展的原型

弗莱认为春天是英雄诞生、黑暗力量失败的原型,夏天是关于婚姻、成为神仙的原型,秋天是关于战败、英雄死亡的原型,冬天是关于毁灭、英雄失败的原型。弗莱认为,神话是一种结构形式,神的诞生、历险、胜利、受难、死亡、复活是一个完整的循环故事,正如昼夜更替、四季循环一样。其他文学体裁不过是文化的继承,戏剧也不例外。

杜丽娘进入后园见到满园的春色,见到生机勃勃的景象,内心的情感被唤醒,她开始向往后园中的一切,渴望像花草一样得到生命完全的绽放,开始怀疑以前的生活是多么无聊寂寞,正应了后来柳梦梅的唱词:“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是答儿闲寻遍,在幽闺自怜。”这种难以言明的想法开始在杜丽娘心中萌芽生长,体现的原型正是春天。春天万物复苏,一切都进入到生长与繁殖的季节,杜丽娘的春心开始被激活,处于一种萌芽且狂热的状态,这是植物的本性,是人的本性,是春赋予万物的本性,在此时,一切都是美好的。

在此之后,杜丽娘春心萌动,背着春香来到牡丹亭,在梦中幽会柳梦梅,并与之完成生命的媾和。这是一种形式的完成,也是内心思春欲望的一种胜利,所体现的原型正是夏。炎热的夏天形成的是焦躁的内心,杜丽娘与柳梦梅第一次见面即行云雨之事便是映证了夏日阳光下人内心的焦灼不安,同时也是对战胜理学的急切追求。《惊梦》中写道:“恨不得肉儿般团成片也,逗的个日下胭脂雨上鲜。”由此可见二人的焦躁与急切,将内心欲望的满足推到顶峰。

梦醒之后,杜丽娘不见柳梦梅,终日郁郁寡欢,思念成疾,用自画像来留住春容,最后因病离世。杜丽娘的死是因为内心的欲望没法满足,这里的原型是秋天,英雄孤军奋战,最终死亡的故事,欲望没有得到满足并因此而死,正如英雄被外部环境所打败一样。这是杜丽娘的天性与理学战斗的结果,这个环节所呈现出来的是悲壮的场景,正如季节由夏入秋的转变。

杜丽娘死后,恰逢胡判官上任,胡判官欲纳杜丽娘为妾,杜丽娘不从,被用刑并关入枉死城和胡判官被弹劾后仍不死心,用柳梦梅的性命要挟杜丽娘以及柳梦梅被杜宝以盗墓贼的罪名抓住吊打,这些所体现的原型是冬天,万物回到最原始的状态。杜丽娘死了,虽然在阴间发生了那么多的事,但在此期间,她的欲望对阳间没有造成任何影响,理学思想一如既往的存在,就如同它之前的状态。不过,在此同时,柳梦梅找到了杜丽娘的自画像,考中进士,杜丽娘也和石姑与杜母、春香相遇,母女相认,这正是冬之将尽,万物复苏的气息,就像雪莱《西风颂》中所说:“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冬天在象征万物寂静的同时,也预示着一个循环的结束,预示着新生。

最后万岁升朝,亲自审理杜丽娘和柳梦梅的案子。听完证人李全等人的证词后,皇上裁断丽娘确已复生,杜母与春香未死,圣上主婚,准柳梦梅和杜丽娘结为夫妇,令杜宝认女认婿,全剧以大团圆之喜终结,这又是新一年春天的体现。

弗莱认为自然界有日出日落的循环,一年四季的往复更迭,人的生命也有生与死的不断循环,人类社会中的生命运动同自然界的规律一样具有同构性,而这种同构性并不仅存于西方,也不仅存于神话之中,它是整个人类的共性。弗莱还认为文学是神话的赓续,神话位移为文学,神就变成了文学中的各类人物,原本用来探究神话的理论也就可以用到其他文学体裁上了,象征神话中英雄的一生的四季循环模式也就可以用到戏曲《牡丹亭》中杜丽娘的人生遭遇了。由此,《牡丹亭》的情节走向便有了相应的原型依据。

三、《牡丹亭》中的仪式原型

《牡丹亭》的“至情论”一直为人们所乐道,人们赞赏杜丽娘为情生而可以死,死而可以生,其精彩之处在于杜丽娘为情复活,杜丽娘的复活也有其原型可考。弗雷泽在《金枝》中描写过原始部落里神的死而复生的巫术仪式:人们常常在同一时间,用同一行动把植物再生的戏剧表演同真实的两性交媾结合到一起,以便促进农作物的丰产,动物和人类的繁衍。对他们而言,生命和繁殖的原则,不论就动物而言还是就植物而言,都只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原则。弗雷泽将“死而复生”的历史起源与动植物和人类的生存与繁衍联系起来,阐述了“复活”的原型。并且,赫丽生认为戏剧和仪式本出一源,都是来自于人性冲动,即通过模仿行为来表达主题的感情。

《牡丹亭》里的情节本身便具备仪式的条件,杜丽娘在牡丹亭中入睡,与柳梦梅在梦中幽会,梦中的场景正是杜家的后园,后园正繁茂生长的花卉草木如同仪式的见证者,神圣庄严地信仰着他们的仪式。而在杜丽娘去世前,相伴周围的有她的父亲和老师陈最良,他们都是理学的卫道士,杜丽娘重病,杜母尚且知道女儿心中有了人家,而父亲杜宝却请紫阳宫石道婆来诵经,让陈最良来看脉息,杜丽娘于他们则又像献祭的仪式。后来杜丽娘死而复生则如凤凰涅槃重生一般,凤凰涅槃来源与佛教故事,象征着人经历过巨大的痛苦和轮回之后以更加强大的面貌得以重生,也寓意不畏痛苦、义无反顾、不断追求、提升自我的执着精神。作者让杜丽娘复活,则是想表达人的本能欲望是永远不会灭亡的,即便暂时被压制,也会以一种更加强大的状态重新回归。

汤显祖师承罗汝芳,罗汝芳是泰州学派代表人物王艮的三传弟子,他在《近溪子集》等书中提出“制欲非体仁”的观点,肯定了人的多重欲求。汤显祖的思想多受罗汝芳的影响,抵制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追求人性的释放,并且汤显祖与李贽、达观和尚有着多年的神交,思想上互有影响,汤显祖本人强调人的情感需求,肯定人的审美欲求,反对程朱理学无视人的情感欲望。

《牡丹亭》正是汤显祖反叛思想的体现,汤显祖创作《牡丹亭》是为了传达自己的思想,让它的观众得到一样的情感体验并信仰自己,戏剧和仪式同源,且有着大为相似的作用,即通过仪式的进行来达到目的。

因为《牡丹亭》是昆曲,需登台演出,演出带给观众的欣赏效果和古老的巫术仪式作用于原始初民的效果具有同等的意义。原始人民通过巫术仪式来达成某种目的,确立某种信仰,戏曲的观众也通过观看戏曲表演产生了某种共鸣,形成了某种信仰。当时不少女子读完《牡丹亭》后,不禁伤感,上吊投河自杀者也都不在少数。明人张大复的《梅花草堂笔谈》记载了一个小故事:娄江女子俞二娘,聪明秀丽能文辞。尚未婚嫁,酷爱阅读《牡丹亭》。她认为《牡丹亭》这真能算得上是达意之作,汤显祖不仅把爱情的本质看的十分清楚,且能将自己的思想表达的极其透彻。俞二娘在书中到处批注,最后因为读《牡丹亭》太投入、太伤感了,她竟然一病不起,断肠而死,年仅十七岁。汤显祖闻知此事后,作诗《哭娄江女子二首》哀悼她。由此可见,《牡丹亭》当时所产生的效果有多么巨大,而这种由戏剧所产生的效果与远古的巫术仪式的作用如出一辙,只不过远古仪式的信徒受众变成了如今的戏剧的观众,仪式的主持者变成了戏剧的作者,仪式的亲身参与者变成了戏剧的演员。

无论作者是否是刻意为之,《牡丹亭》的人物、地点、情节方面的设计在木石的特性、四季的更替等自然规律和人类原始的趋于自然行为的祭祀活动上都有迹可循,这些是自然界中最基础、最本质的行为,而《牡丹亭》作为承载人类思想与情感的文学作品不可避免地要从中汲取养分,也正是以此为原型的。

[1]汤显祖.牡丹亭[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6.

[2]彭定求.全唐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3]朱熹.诗经集传[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5]弗雷泽.金枝[M].(英)乔治·瑞因伯德出版公司,1978.

[6]廖超慧.大学语文[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3.

[7]邱运华.文学批评方法与案例(第二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8]刘汉光.性爱女神的复活——从杜丽娘的原型看《牡丹亭》的文化意义[J].广东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1(1).

[9]孔刃非.《牡丹亭》原型解析[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

[10]陈劲松.再生信仰与西王母神话——杜丽娘、柳梦梅爱情的神话原型及《牡丹亭》主题再探[J].江西科学学报,2010(12).

[11]刘小祺.浅析杜丽娘对性爱女神原型之超越[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0).

[12]孙韵丰.一场压抑千年的欲望之梦 评舞台剧《惊梦》[J].上海戏剧,2016(11).

2020—01—04

I207.3

A

1673-4564(2020)02-0039-03

猜你喜欢

柳梦梅杜丽娘汤显祖
《牡丹亭》梦境对杜丽娘人物形象的塑造与解读
《牡丹亭》之柳梦梅人物分析
《惊梦》的情与爱
论汤显祖《紫钗记》之悲剧因素
对近年来汤显祖佚作搜集整理的总结与思考
不一样的《柳梦梅》
异域风光恰如故,一销魂处一篇诗
汤显祖与明代理学家交游考略
汤显祖《邯郸记》的喜剧色彩
花开一朵,至情绽放——从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看杜丽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