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背景下新闻生产方式的变革及发展趋势
2020-02-23杨侃霖
□ 杨侃霖
一、人工智能概念
人工智能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最早由麦卡赛、明斯基等科学家提出。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缩写 AI)与自然智能(natural intelligence,缩写 NI)相对应。在计算机科学中,人工智能可以根据环境处理信息的“智能主体”来最优化决策过程,使效率达到最大化。人工智能涉及的子领域包括大数据、机器学习、图像识别、神经网络等。它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具体来说是指能够模拟人类行为活动的智能系统。50多年来,人工智能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在不断地变革与创新,并逐渐演变成一门独立的、属于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交叉学科。
二、人工智能背景下新闻生产方式的变革
(一)新闻采集方式的转变
传感器是一种监测装置,能感受到被监测对象的信息,并能将其按一定规律变换成为电信号或其他形式予以输出,以完成信息的记录、传输、存储、显示和控制等。它具有微型化、数字化、智能化、多功能化、系统化、网络化等特点。从本质上讲,传感器是一种收集数据信息的方式。在当今社会,传感器可以说是无处不在,大至天上的遥感卫星,小至治安摄像头、无人机、POS机甚至我们日常使用的手机,都是搭载着传感器的设备,这些传感器所收集信息的其中一部分可作为新闻来源使用。
就当前传感器在新闻领域的应用来看,主要分为两类。第一类以收集宏观环境数据为主,如基于中国地震台网的地震传感器所预测的信息,手机中的智能助理会结合传感器预测对地震的相关信息予以及时推送,做到在地震来临前一分钟以推送的方式提醒用户及时撤离,同时还能自动生成与所在地相关的地震报道,以新闻的方式告知用户。第二类以收集个人用户信息为主,如央视网发布的《据说春运》系列报道,通过收集用户的GPS信息以及铁路12306的数据,报道春运期间人口的流动倾向,在这类报道中,用户的手机作为传感器对信息的收集发挥着重要作用。其次,无人机的应用也是传感器新闻的一大亮点,无人机上搭载的摄像头、光线感应等传感设备所生成的图片、视频报道能够以一种更广阔的视角来报道新闻,在重大场合、灾难报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传感器的应用无疑颠覆了传统的信息采集方式,进一步多元化新闻信息来源,但也应当注意保护好用户的隐私。
(二)新闻写作方式的转变
人工智能在新闻业中应用最广泛的应该是机器人新闻写作。2015年9月,腾讯的新闻写作机器人Dreamwriter发表了《8月CPI同比上涨2.0%创12个月新高》一文,新闻稿由写作机器人独立采集数据完成。该报道被视为机器人新闻写作进入大众视野的开山之作。无独有偶,2017年两会报道中的“爱思”新闻写作机器人同样掀起了舆论讨论的热潮。“爱思”以新华社见习记者的身份报道两会,既可以在演播室与主持人、嘉宾互动,也可以出镜报道采访两会代表委员,在减轻记者工作负担的同时也给两会报道现场带来了更多乐趣。
机器人新闻写作的优势在于能快速结合大数据生成信息并及时推送,在帮助记者从繁重的数据分析中解脱的同时,还能增加消息的准确度和写作效率。与传统的新闻生产方式相比,机器人写作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在大数据及算法技术的加持下,提高了数据采集的准确性和效率,减少了人工采集、核准的负担。二是极高的新闻写作效率。以中国地震台网的写作机器人为例,在四川九寨沟地震发生后的25秒内,地震台网的写作机器人率先发布了地震快讯,内容包括速报参数、震中地形、热力人口、周边县区情况、历史地震、震中简介以及震中天气,可谓一应俱全,写作效率远超记者。三是有利于加强新闻的客观性。记者在采集新闻素材时往往带有个人的选择倾向,而写作机器人的报道则基于实际采集的数据,与记者对新闻素材的主观选择不同,因此能有效避免人工干预,增强新闻报道的准确性和客观性。
(三)新闻推送方式的转变
在传统媒体时代,新闻推送主要以点对面的方式进行,即单一的新闻机构面向大众发布统一的消息。像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对于受众的研究并不多,大多把受众看作是一个统一的个体来进行传播,即传统媒体下的推送对象都是同一的,没有区分性。
而在人工智能时代,这一现象发生了转变。个性化的新闻推送逐渐成为主流,这种建立在用户偏好基础上的推送方式更适合用户的阅读习惯和使用需求,受众也更愿意阅读这类新闻。个性化的新闻推送在原理上主要是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对个人信息的个性化聚合,并以此对信息实现深挖掘和智能分析,从而得出消费者的个人图像并根据该图像对受众进行针对性的新闻内容推送,个性化新闻推送使得传播方式由原来的“以传播者为中心”转变为“以受众为中心”。
现阶段个性化的新闻推送主要以有聚合功能的新闻APP为主。以“一点资讯”为例,其结合用户的主动搜索和动态需求来推荐内容,一些小众、细节的词汇都会有智能关联,而且会根据实时热点的变化引导用户的搜索行为。同时通过不断统计用户在使用软件时的每一屏拇指滑动率,来分析用户的浏览偏好,进而推算用户的动态需求,增加新闻内容推送的精准度。在一点资讯APP中,最具特色的当属数以千计的长尾频道,这些长尾频道的创造者都是用户个人,任何关键词在搜索数量达到一定程度后都会自动生成频道,每个用户都可能成为频道的创建者。这也体现了人工智能时代下新闻推送的另一个特点,用户自主生成新闻热点内容并经平台进行传播,如新浪微博的热搜排行榜,即“用户—平台—用户”的新闻推送方式。
个性化的新闻内容推送固然便利了人们获取自己感兴趣的新闻议题,但同类信息的大量集聚极易造成人们对其他领域信息的不关注,久而久之,受众的视野也会变得越来越窄,不同群体之间的共通性也越来越低,无法进行有效沟通,甚至导致群体极化现象的出现。基于此,新浪新闻在人工智能技术的基础上,辅以3D carousel技术制作了“明日头条”,把选择权还给用户,用户既可以持续性地阅读感兴趣领域的跟进报道,又不会过分受智能推送的打扰,大大提高了用户信息接收的可选择性,有效规避了个性化推送可能带来不良体验的风险。这种新型的个性化新闻推送方式无疑是打破目前“信息茧房”效应的有效示范,也是未来新闻推送的发展方向之一。
(四)新闻呈现方式的转变
在传统媒体时代,新闻的呈现方式都较为单一,主要以报纸和电视为主。报纸中对新闻报道的格式和内容都有严格要求,且都是一整套模式化的流程,给人一种固化的感觉,不能充分调动受众的浏览兴趣。进入新媒体时代,新闻的呈现方式出现了较大变化,得益于互联网媒体的兴起,新闻的呈现方式呈“百花齐放”态势,数据新闻、VR新闻、AR新闻等多种新闻呈现方式以各自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受众。
在多种呈现方式中应用最广泛的是数据新闻。数据新闻也被称为“数据驱动新闻”,是基于数据信息的采集、分析和呈现的新闻工作方式,其中数据呈现方式包括可视化数据图、互动图表和网络在线演示等。2012年网易开设的“数独”栏目被认为是我国最早进行的数据新闻实践之一,随后各大网站也纷纷效仿推出自己的数据新闻栏目,如财新网的“数字说”、新华网的“数据新闻”等。同时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AI+数据新闻”的形式被广泛运用。如2018年全国两会期间,深圳卫视《正午30分》的新闻机器人“小壹”就为观众现场解读大数据,传达最新动态和最热话题,以新闻机器人的形式自动生成并解读数据,不仅数据报道生成速度快、准确率高,同时也能更好地与受众进行互动。AI时代的到来给数据新闻注入了新的活力。
除数据新闻以外,VR、AR等智能技术也被广泛运用于新闻报道。如2019年两会期间,央视网首次推出的VR Vlog报道《一分钟速览全国政协新闻发布会现场》,以快慢相间的移动延时画面和创意转场特效打破传统视角,为受众呈现记者排队入场、发布会忙碌场景、发言人亮相等画面。多场景、快节奏切换的VR视频配上现场的发言同期声,辅以发布会现场的文字内容,形成一条既有临场感又不失严肃的两会新闻VR Vlog播报。还有央视网的《全景沉浸看报告》一文,在VR全景会场的基础上,辅以李克强总理宣读报告的同期声,并在视频中总理的上方结合AR形式以数据展现报告的具体内容,对政府工作报告进行生动的可视化解读。
新闻呈现方式的多元化,不仅能提升新闻的吸引力,同时也把枯燥难懂的新闻通俗化,让更多的老百姓接触新闻,了解国家和社会。尽管当前的VR、AR新闻等还处于起步阶段,各项技术还不太成熟,还有与受众的双向互动性不强、直播信号不稳定等问题,但随着技术的进步,新闻呈现方式的发展仍然可期。
三、人工智能背景下新闻生产的发展趋势
(一)“人机协同”的智能化生产流程
当前的机器人新闻写作更多以机器为主,人为参与的程度不高,人与机器更像是两个分开的个体完成各自工作,但“人机协同”才是未来新闻的发展趋势所在。《哥伦比亚新闻研究》中对未来记者的工作场景作了一个描绘:“记者早上8点乘坐无人驾驶汽车上班,在路上的传感器向他传来某地空气污染超标的消息,记者随即派出无人机前往事发地采回空气样本并检测是否超标。到达办公室后,记者通过增强现实眼镜实地考察当地可见度并根据数据反馈感知污染程度,同时对污染源处的工厂老板进行采访,在采访中智能助手分析出该老板是‘紧张的、不真诚的’,记者随即怀疑另有隐情并进行进一步深访。”
虽然只是一个小片段,但也能反映出未来新闻记者的一些工作场景,即以人机互补的形式进行新闻工作,以记者为主,机器为辅。当前一些媒体也正往这一方向进行转型,如光明网的“AI写作助手”,与传统的新闻写作机器人不同,写作助手主要是对事件以及数据图表等进行整理,对报道影响力进行评估,以帮助记者提高写作质量和效率。人所具有的思辨能力、人文情怀、独特的视觉审美等都是机器人所不具备的,人机协作才能将两者的作用最大化。
(二)“5G+AI”助力新闻生产
VR新闻作为新闻界的新产品,碍于信息传输速率较慢的原因,目前的缺陷也较为明显,如不能进行实时的VR新闻直播等。而5G的到来则刚好能弥补这一痛点,VR新闻直播所需要的高速通道、超大容量云平台在5G技术的基础上都能得到满足。如果说4G给我们带来了视频新闻直播,5G的到来给我们带来的则是全景新闻直播,这种VR新闻直播不同于事后的VR新闻制作,更多的是用于现场直播的报道,建构于新闻发生现场的全景画面能更深层次地还原现场,受众通过佩戴VR头盔的形式可以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进一步增强真实性。在未来的5G甚至6G技术的加持下,新闻也必然更为多样化、临场化,体验方式的变革将是未来新闻发展的重点所在。
在人工智能时代,技术的飞速发展给新闻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人工智能技术在新闻业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几年前,使用人工智能技术报道新闻能成为头条新闻,但放在今天却是再正常不过的现象,人工智能甚至已是某些大型媒体的标配技术。人工智能无疑给新闻生产注入了新活力,带来了新发展。但任何技术都是双刃剑,当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必将引来对其发展及应用的反思,人工智能带来的过滤气泡效应、人本思维缺失等问题不容忽视。技术的发展应当更多地回归到“以人为中心”,这种中心不仅体现在从受众角度出发重新考虑技术发展,更体现为在新闻写作上更多的人文关怀而非单纯的数据堆砌。在人本思维引领下的人工智能未来必将带领我们走向更好的智媒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