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众参与科学:个人科普短视频传播分析
——以“思维实验室”为例

2020-02-23潘泽昊

视听 2020年9期
关键词:范式科普公众

□ 潘泽昊

20世纪以来,人类历经两次世界大战,科学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学科划分愈加细致,科学研究进入普赖斯所说的“大科学”阶段。美苏冷战使各国意识到科学技术与人才的重要性,开始利用电视、广播等媒介进行科学普及,科学传播初见雏形。

一、从“公众理解科学”到“公众参与科学”范式的转变

1983年,英国皇家学会发表了《公众理解科学》报告,提出“公众理解科学”的科学传播研究范式。这种自上而下的线性科普由政府组织,以科研工作者为主体,利用媒体进行宣传教育,将科学研究中的复杂原理进行简化后传递给公众,成为科普教育的主要传播方式。但其缺点也同样明显,首先从传播者来看,科研工作者不一定掌握将高深的科学知识以“平民逻辑”和“平民语言”进行叙事的方法。另外,科研工作者在科普过程中可能面临公众的怀疑甚至指责,如张文宏提出的“早餐不能喝粥”的观点在网上引发较大争议,这种由知识鸿沟导致的不理解可能会使科研工作者对科普丧失兴趣。其次,从受众来看,公众受到“确认偏误”的影响,会更加偏向于自身固有的认知,与科研工作者在专业知识上的绝对差距使公众不愿反馈,从而使传播效果大打折扣。

由于“缺失模型”存在着诸多问题,许多学者开始对“公众理解科学”范式进行反思,并在此基础上修正并提出了“公众参与科学”,“开始重视公众本质上的公民身份,将作为纳税人和知识消费者的公众纳入知识的生产、分配与交换过程中重新审读”①。科学传播范式的重建使原本处于“无知”“被动”地位的公众获得了与科学家平等对话的权利,甚至可以成为内容生产的一方,飞速发展的互联网也为“公众参与科学”提供了全新可能。依托互联网平台的自媒体登上科普内容生产的乐队花车,成为公众与科学家之间沟通的桥梁,构建了科学世界与世俗社会之间的公共领域。

二、从“思维实验室”看个人科普短视频的传播战略

“思维实验室”在B站上的个人认证为“知名科技up主”,目前粉丝233万人,累计播放量4440.1万次。“思维实验室”运营者“神祺”背后并无官方权威机构的背书及专业公司团队的运作,他是“公众理解科学”范式中所谓“无知”的公众,也是“公众参与科学”范式中积极的科学内容生产者。

(一)借助互联网实现内容聚合生产

随着教育的不断普及,科学逐渐走下神坛,向着普世科学的方向发展,互联网更是加速了这一趋势。利用数据库可以得到各领域尖端的研究成果、及时的专家指导,在理解和消化了较为晦涩的科学知识后,用更为简洁的平民语言和平民逻辑重新整合成视频文案,这是目前科普视频制作者常见的内容来源。“思维实验室”在视频中透露,其主要的知识来源是与视频主题相关的论文、书籍以及科研工作者的指导等,全部由自己一人完成策划、录制、剪辑全过程。可见,依靠无处不在、无所不能的计算机网络,通过即时的信息搜索功能,普通民众实现了接触科学的可能,科学知识相关资料的采集更加方便快捷,“公民参与科学”有了强大的现实基础,普通公众也可进行科学知识的内容生产。

(二)视频制作精良,画面、音乐相得益彰

传统主流媒体发布的科普视频存在内容不够下沉、题材选择不够吸睛、画面风格幼稚简单等问题,其采取的“说教式、家长式”的沟通方式很难获得较好的传播效果。而最了解公众需求的是公众自身,自媒体的兴起也为公众参与科普视频制作提供了平台。“思维实验室”发布的播放量最高的科普视频《历史上传染病有多可怕,了解下当年的疫情黑死病》中,采用了与“历史”相呼应的暗黄色和与“死亡”相呼应的黑灰色两种颜色的画面基调,在视频片段的选择上截取了与中世纪背景相关的电影《香水》、游戏“刺客信条”等片段,再和对当时欧洲政治、经济、地理情况的解说相配合,将观众带回遥远黑暗的中世纪,营造身临其境之感。背景音乐的选择上也更加偏向于恢宏大气的纯音乐,在叙述过程中将背景音乐适时增强或减弱,带动受众情绪,通过引发情感共鸣来驱动传播。

(三)“科普+娱乐”模式,注重兴趣引导

“普及科学知识,提升公民的科学素质不是最终目的。培养公民在当今信息爆炸的社会背景下,具备辨别真假信息的本领和素质,具有理性、怀疑和创新的态度和精神才是科普的终极目标。”②科普应当注重对求知欲的培养,不应一味进行知识的输入,而应引发受众对某一科学知识的兴趣。“思维实验室”充分利用视频科普趣味性、直观性强等优势,运用“科普+娱乐”模式。如《自私的基因颠覆你对生命的认知》巧妙利用“鸡生蛋还是蛋生鸡”这一哲学怪圈,解释了理查德·道金斯的著作《自私的基因》中的进化论观点。这期视频并未从生物学角度详细解释基因在进化中所起的具体作用,而是将“基因的自私”与“人生的意义”相结合,从宏观视角解读这一观点的创新性,通过对叙事节奏的把握充分调动受众对《自私的基因》这本进化论书籍的兴趣。

(四)互动性强,与受众平等对话

在传统科普视频的发布平台,受众与视频内容的关系是单向的,受众可以针对视频内容在评论区发表自己的观点,但这些观点并不会对视频内容产生任何影响。B站成熟的弹幕文化和机制重建了受众与视频内容之间的关系,通过“打开弹幕”,受众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也可以看到其他人对视频中每一情节的反应,弹幕内容与视频内容共同组成了全新叙事,进行了视频的再创作。受众不仅可以根据视频内容发表实时看法,还可以利用自身知识对视频内容进行纠正,甚至针对视频话题展开争论和探讨。比如,《新型冠状病毒有多狡猾》在讲解病毒特征时,弹幕出现了“病毒是生物不是生命”“病毒是否是生命生物界暂无定论”“病毒单独存在的时候确实不是生命”等有关病毒的争论。除弹幕外,B站的评论区和动态发布区也为视频制作者与受众之间提供了及时有效的交流反馈平台。“思维实验室”每一期视频下都会有受众对该期科普视频主题发表自己的看法,有时视频制作者“神祺”也会加入讨论中,在讨论区“点播”也成为常态。与受众平等互动、探讨科学的优势无疑可以让此类科普视频取得较好的提升公众科学文化素质的效果。

三、结语

“公众理解科学”范式虽有不少缺陷,但在很长时间内仍会占据主导地位,毕竟“公众理解科学”范式已经深深植根于科学传播的话语体系之中。但信息技术不断推进,“互联网+”、大数据时代已经到来,人类认识的有限性和知识的无限性之间的差距不断加大,科学家和公众一样都不可避免存在某种知识缺失,这就为“公众参与科学”提供了现实需求。我国自媒体方兴未艾,短视频发展尤为兴盛,像“思维实验室”这种个人科普视频制作者不胜枚举。如果能将这些自媒体科普账号纳入传统科普体系之中,一方面为自媒体提供权威机构和科研工作者的知识背书,为科普视频提供专业指导,提高科普内容的准确性和专业性;另一方面也可以把一些科学家从“想尽办法科普”的难题中解救出来,借助短视频在社会教化方面的突出优势,充分发挥个人科普视频在策划制作、交流互动方面的潜能,建立更加完善的、更有效果的科普传播矩阵,真正实现提升我国公民科学文化素养的目标。

注释:

①刘翠霞.专家(主义/知识)的终结?——公民科学的兴起及其意义与风险[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05):32-43+146.

②任磊,张超,何薇.公民的科技态度正成为新时代科学文化的重要表征——2018年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结果分析[J].科普研究,2019(05):85-91+113.

猜你喜欢

范式科普公众
以写促读:构建群文阅读教学范式
范式空白:《莫失莫忘》的否定之维
公众号3月热榜
公众号9月热榜
公众号8月热榜
公众号5月热榜
孙惠芬乡土写作批评的六个范式
科普达人养成记
管窥西方“诗辩”发展史的四次范式转换
科普漫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