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大电影环境下海南电影的发展机遇
2020-02-23倪晗
□倪晗
在中国广袤的地域环境中,海南岛因独特的自然环境而享有“天然摄影棚”的美誉,还建立了多个影视基地,加之政府自2010年以来出台的各项扶持政策,有力促进了电影行业的发展。而网络时代与多屏时代交融发展,在电影产业与“短视频”文化不停碰撞中,导演身份多元化、电影制作平民化。在海南这片土地上,“大环境”与“小制作”究竟要如何碰撞火花呢?或许网络大电影(以下简称“网大”)是海南电影产业能够得到进一步提升的重要机遇。
一、融合网大制作和宣发模式,打造海南电影品牌形象
海南电影产业面临的最大困境为产业链薄弱,尤其是电影“制作人”十分缺失。海南本土的影视公司大多规模较小,又缺少龙头企业带动整合,因此在项目承接能力上较差。海南本土新生的影视公司将盈利的定位限制在了广告、微电影、宣传片等类型,而没有制作发行“爆款”大电影的“野心”。刺激海南电影产业发展,还需要从网大的制作、宣发模式中寻找灵感。
数据显示,2016年是网大在数量上增长比例最大的一年,增速达到263%。首先,网络平台的审查范围相对宽泛,可以投放一些吸引观众的特殊题材影片。例如由同一IP改编的网剧《老九门》和电影《九层妖塔》,在故事架构与世界观营造上产生了巨大差别,自然观众口碑不一。网大的题材弥补了院线电影题材空缺的不足,更能满足观众的需求,增加观影量。其次,网大在各大视频平台上可同时发行,上映时间跨度大,观众观影选择多、频次稳定,避免院线电影经常面临的“春节档”“国庆档”等档期冲突。在视频平台上观看电影的便捷性与时间碎片化、价格低,给观众提供更多观影机会。同时,网大在空间上弥补了部分小城镇电影院少、硬件设施条件差的缺陷。
网大成本低、制作周期短,但是传播范围广、时间久,而且网大的制作门槛较低,更适合新人导演或不太成熟的小制作团队。网大的大批量出现打破了电影行业一贯大成本、大制作、大导演才拥有上线优势的僵化模式,打破“大电影”的垄断式经营。一方面,为电影产业链注入新鲜的团队血液,让中小团队也能面向观众,展现实力;另一方面,直接的发行方式能够让制作方最大程度弱化市场对电影的影响,例如流量、粉丝影响下制作的“粉丝电影”,而将主要精力投入到影片故事的打磨、镜头语言的运用方面,提高影片的质量。
将网大的模式引入海南电影品牌的建立中,首先要从提升电影的产量及质量入手。以网大“短而快”的制作模式为基础,前期结合各种大型比赛或电影节,如“中国微电影大赛”“大学生电影节”,或结合海南国际电影节举办相关网大赛事,征集作品、吸引制作人创作。由赛事主办方联系一到两个大型网络视频平台,开辟专门的窗口进行大电影预告片的投放,把点播量作为重要的评比依据,另外请知名度高的业内专业评审对作品进行评比。用网大的分账模式吸引投资方的投资,为新生导演或制作团队提供资金支持,并吸引大陆地区及港澳台地区成熟的电影公司或投资方,增加对于海南地区电影产业的关注度。通过比赛在制作上首先刺激一部分优质电影产品,营造“中国电影看海南”的电影产业氛围。
其次,当比赛优胜作品产生,以网大的方式在视频平台上广泛投放,以海南电影为主要宣传目标,以优胜作品为主要宣传媒介,同时推出个别具有海南地域特色的大电影作品。除推出电影作品以外,也要推广海南电影产业链中的影视基地,塑造海南电影产业尤其是制作环境的优质形象。在比赛结束后,将网大的制作、宣发模式作为海南电影的常态化制作、宣发模式,以小制作、精制作的标准,紧跟网络热点、接地气的宣传手段,使海南电影活跃在观众视野中。
二、避免网大短板,结合本土文化,降低海南电影的发展风险
在网大飞速发展的这几年,同样暴露出很多问题亟待解决。首先是电影故事内容同质化的短板。例如2015年的《道士出山》获得成效后,立刻出现了200余部从名字到僵尸题材都相似的大电影。同时成熟的大热IP也引发热潮,例如《鬼吹灯》《盗墓笔记》这一类盗墓小说IP大火后,出现了众多盗墓题材影片;《港囧》火了,网络上便出现了《韩囧》《澳囧》一流。网大作为一个新的电影模式,普遍的抄袭模仿,只会降低观众对这一类型产品的接受程度,从而造成恶性循环。这种现象仿佛走了1994年《火烧红莲寺》后中国电影一片火海的老路。
同时,网大在制作宣传过程中,过分依赖对于女性性别特征的利用,由于分账模式决定了投资方想要盈利,首先对点击量有需求,同时大部分收益要通过六分钟之后的观众点播量或开通会员的数量决定。因此,制作者往往在海报制作上使用露骨的人像或文字进行暗示,打色情暴力的擦边球,但影片内容又符合上映规则,一方面欺骗观众,另一方面容易流失平台的女性观众。这种泛滥成灾的做法在制作和投放市场都表现出对女性的不尊重,因而流失这个巨大的观众群体。
海南电影产业借助网大的模式发展的过程中,应当通过加强文化特色与电影的融合,减少走弯路的风险。文化是电影行业的基础,“海南要利用建设自由贸易港的契机,加强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开展多层次、多领域的务实合作,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教育、农业、旅游等交流平台”,党中央对海南文化建设的重视也让海南电影人看到希望。在地理位置的优势及各方助力下,更需要电影人扎根本土文化,打造自贸区(港)新形象,让海南电影业在全国电影市场站稳脚跟,将海南地区打造成为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影视基地。
海南是一个具有悠久且独特的历史文化底蕴的地区,例如特色鲜明的“少数民族文化”、独特的海洋文化以及增添了神话色彩的女性文化等。文化的独特性为影视产业提供了肥沃的养料,然而是否能够开花结果,还要依靠植树造林的技术。目前海南地区电影产业的薄弱一定程度上就因为没将文化融合进影像表现中。只有先扎根进去,才能在影视作品中使文化特色与内涵外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4·13”讲话上提出:“海南是我国最大的经济特区,地理位置独特,拥有全国最好的生态环境,同时又是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具有成为全国改革开放试验田的独特优势……海南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局中具有特殊地位和重要作用。”以往影视作品中塑造的海南形象大多肤浅奢华,而借助自贸区(港)的政策优势,将海南省形象融入影像表现层面,打造现代化前沿城市,除了本身自有的自然风光优势外,还是集经济、科技、文化为一体的现代化都市形象。品牌形象的树立能够为海南吸引更多的优质影视资源、旅游资源,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链。把自贸区(港)的创新思想作为海南电影业核心动力,将网大碎片化、精简化的运营模式引入海南电影业前期进步基础的方式方法中,以政策推动,规避网大的短板,同时在网大发展经验的带动下,促使海南电影业发展的车轮不停转动。
三、以网大为发展窗口,整合海南电影产业链
海南地区虽然拥有三处大型电影基地,作为硬件支撑,但是真正投入电影生产的比重少之又少,更大程度上是作为旅游景点发展旅游服务行业。在影片的发行宣传上及海南本土优秀拍摄环境的对外宣传上,也采用最原始的方式,无论从方式还是力度上,都与浙江横店影视城的形象营销具有很大差距。从产出制造到宣传发行,以及整条产业链的执行过程中,缺少人才、实力的基础,缺少整合、联动的运营模式,因而产业链无法支持大型优质的影视作品生产,在国内市场缺少竞争力。习近平总书记在“4·13”讲话上还讲到:“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是国家的重大战略,必须举全国之力、聚四方之才。”目前海南岛有多重优势利于电影人才的引进,例如2018年举办的首届海南岛国际电影节,为海南电影业注入新的活力。这一举措是激活、带动海南电影业产业链发展的有效动力,借此机会,以网大的形式作为切入点,同时加以人才落地的政策扶持,就能在很大程度上推动海南电影业的进步。
要利用网大本身强大的宣传功能,制作更多以宣传为目的的大电影,将海南自贸区(港)的发展机遇、政府对于海南地区电影产业的支持政策、伴随海南国际电影节而生的更多发展机遇、三处大型电影基地等现代化电影生产的优势宣传出去,实现吸引人才、强化产业技术基础、扩大对现有资源的利用、建立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链的目标。
对于海南影视产业链的整合,在现实制作中,还存在几个问题需要解决。首先,特殊的地理位置造成的交通运输问题,使大制作的电影作品受到限制,例如大型设施器材的运输等。这样的现实问题决定了在近几年本土电影产业不够发达,不能提供高级的设备器材支持的情况下,制作网大是现阶段最有效的选择。其次,群众演员的储备不充足、能动性不高。在海南地区,尚未出现有规模、有组织、有能力的群众演员群体,能够随时为电影的拍摄提供支持,这一现状导致在电影调度、实际拍摄中受到一定影响,加大了剧组的工作难度,因此要以小制作的网大为主要制作类型,借助网大带来的影响力加强本地居民对于这一行业的了解,招募、组织的群众演员从兼职形式开始,逐渐转为全职,打造有组织、有表演能力、能动性强的群演基础,时刻为电影制作做准备。
网大的优势与劣势都在不同层面上与海南电影产业发生碰撞,在这一过程中,不仅能够发现海南电影的问题所在,更重要的是能够一定程度上解决其困境,为海南电影产业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融媒体时代,在海南自贸(港)的政策带动下,海南电影产业要积极抓住机遇,在全国电影产业中崭露头角,为我国电影产业增加一道亮丽的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