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播学视域下综艺节目讲好中国故事的策略研究

2020-02-23周曙

视听 2020年9期
关键词:受众文化

□周曙

故事是人类文化的基本要素和重要标识。中国故事是中国文化的隐喻,是国家形象的象征。“讲好中国故事”是习近平在2013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论述。此后在文艺工作座谈会、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中国文联十大、党的十九大、2018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等重要场合,习近平就“讲好中国故事”多次进行阐述,为“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遵循、明确了内容、指明了方向。

综艺节目是指按照一定主题,调用电子技术手段与艺术表现手段将不同体裁的文艺形态重组成的娱乐性节目类型。按节目类型划分为游戏综艺类、真人秀类、娱乐脱口秀类、综艺晚会类等。综艺节目与新闻类节目、电视剧并称为视频文化产业的“三驾马车”。作为当下受众覆盖面广、市场活跃度高的一种主流文化形态,综艺节目讲好中国故事既是提升文化软实力和国际话语权的战略选择,也是推进中国文化创造性转化、综艺节目创新性发展的内生动力。

从传播学角度看,综艺节目“讲好中国故事”需要有两个层面的考量:一是传播内容,即找什么样的故事来讲述;二是传播形式,即用什么方式和技巧来讲述。

一、综艺节目讲好中国故事的内容定位

传播学认为,传播内容是传播活动的中心环节,传播内容决定传播价值。作为意识形态的重要载体,综艺节目内容选择既受国家政策、政治导向、道德价值、受众差异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也受综艺节目传播主体、传播形态、传播方式等限制。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故事是中国故事的核心内容

讲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故事就是要讲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故事,讲好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创新性发展的故事,讲好民族团结与文化交流的故事,讲好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奋力前行的故事,讲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故事,以故事的精神价值,引领全国人民树牢“四个意识”、增强“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让世界了解一个真实、可信、立体的中国。原创综艺节目《故事里的中国》以焦裕禄带群众植树、杨子荣孤身入虎穴、江姐绣红旗等故事内容,汇聚了筑牢理想信念之基的强大号召力。《信·中国》以“中国共产党人的书信”为载体,传递出“信仰、信念、信守、自信”的精神内核。《挑战不可能》将新时代国之重器、高精尖技术与当代中国人自强不息、精益求精的精神融合,向世界展现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将普通人的故事置身于宏大的国家叙事,用小人物的命运来折射一个大的时代命题是综艺节目讲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的“切入点”,也是中国故事最具创造性的内容。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故事的根基

习近平指出,中华优秀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的思想和精神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中华优秀文化里蕴含的和合思想、大同理念、自强精神以及仁义礼智信等传统美德都在涵养着当代中国人,为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提供正确的价值导向,为人类文明发展贡献着中国智慧。结构主义认为,意义不是给定的、先在的,而是被生产出来的。媒介将意义赋予符号,通过符号传达而做出解释,使受众同意并接受意义,塑造价值共识。符号是文化传播的基因和载体。《中国诗词大会》运用中国诗词、中式建筑、汉服、戏曲、书画等具有代表性的中国符号作为传播载体,以符号为载体展现中国文化的精神内涵,这对构建国家形象有着重大的意义。综艺节目讲好中国故事要善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提取、淬炼中国符号来进行传播。中国符号代表的是中国形象,根基是中国文化。

(三)中外文化交流为中国故事提供新视角和新素材

当今中国在全球治理和世界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一带一路”倡议、发起亚洲投资银行、G20峰会、金砖国家峰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理念写入联合国决议,新时代中外文化交流的经度纬度进一步延展,为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新视角,创设了新语境。斯图加特·霍尔认为,受众的知识结构、社会地位、解码语境与传播者关系的不同,会导致他们对传播内容做出不同的解码。受众对媒介讯息的解读有三种不同的解码方式,即主导式解读、协调式解读、对立式解读。综艺节目在对内传播时,因传播者和受众身处同一文化语境,节目意义大都以主导式或协调式的方式被解读。然而由于我国与世界各国文化差异性大,解码语境不同,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传播者和受众许多时候处于对立式解读的状态,导致编码者想要传播的意识形态被颠覆。综艺节目讲好中外文化交流的故事既不能“西化”,也不能“化西”,要借助外国体验者的视角或者采用节目“走出去”的方式,用当地观众熟悉的情境和语境引导国外受众从质疑、对抗转向理性、包容的解码状态,在充满矛盾的协调过程中实现中国故事的国际表达。《挑战不可能》邀请国外选手同场竞技,湖南卫视《中餐厅》将摄制地点选在“一带一路”上的泰国和时尚浪漫之都法国,这些节目转换叙事视角,优化节目内容,深受国内外受众青睐。

二、综艺节目讲好中国故事的叙事方式

传播方式影响传播效果。面对国内外不同的受众,综艺节目运用什么方式来讲述故事,直接影响中国故事的传播力。

(一)实施分众传播,增强中国故事的吸引力

在拉斯韦尔模式中,受众并不是单向的接受者,而是传播的参与者,甚至是传播效果的决定者。伴随着新技术发展和互联网变革,受众的收视行为被不断改写,选择的“能动性”不断被放大,呈现出移动化、社交化的特点。受众细分、精准定位、分众传播倒逼综艺节目内容逐步向小众化和专业化方向发展。个性化定制、差异化竞争成为媒体决胜市场的“武器”。《舞蹈风暴》《声入人心》《这就是街舞》的成功就是市场垂直细分的产物。在此基础上,要精准把握国外受众的文化差异、地域差异、群体差异,制定“一国一策”的国际传播方案,强化综艺节目国际传播的针对性和适用性。

(二)创新叙事方法,丰富中国故事的表现力

一是创新叙事结构。综艺节目的叙事结构大都是以时间或空间为轴的线性叙事。为营造叙事的陌生感、新鲜感,有些综艺节目试图打破这种常规的叙事模式,将电影叙事常见的回环套层结构、缀合式团块结构、梦幻式复调结构尝试运用于综艺节目叙事。不过因涉及人物多、叙事线杂,打破线性叙事结构难度大,目前来看成功的案例较少。综艺节目叙事结构的创新是必然趋势,突破依然在路上。二是创新叙事形态。嫁接是综艺节目形态创新的一种手段。《朗读者》将人物故事与文学作品诵读嫁接,《声入人心》将古典音乐、音乐剧与综艺手段嫁接,《夏日甜心》把直播和电视综艺嫁接,培育出了新的节目形态。三是创新游戏环节和任务设计。任务设计应集娱乐性、对抗性、悬念性、陌生化、仪式感为一体,融入中国元素、中国情怀、中国意境,打造有中国符号的任务模式,不同的子任务环环相扣,层层推进,形成叙事动力,推进叙事。

(三)拓展传播渠道,提升中国故事的影响力

技术迭代、互联网变革,媒体单一、垄断式的传播模式被打破,媒体融合传播、网台联动传播成为大势所趋。一是要搭建综艺节目宣发矩阵。整合报纸、杂志、广播等传统媒体,运用国内的“三微一端”(即微博、微信、微视频和客户端)和国外“GTFA”(即谷歌、推特、脸书和亚马逊)构建节目宣发矩阵,巧妙设置议题,形成收视期待,为中国故事的传播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二是要实施台网联动,打通电视、移动终端、PC端串联通道,实现节目内容台网共享、大小屏自由切换,打造一条快速传播以及多次传播的融媒体传播链。三是要通过原创节目模式参加国际性电视节、视频文化产品推介会、联合开发综艺节目模型等途径加强与当地媒体的交流与融合,实现综艺节目的“二次传播”。

(四)构建原创机制,打造中国故事的核心竞争力

近两年,国产原创节目出海成为新趋势。《国家宝藏》《我就是演员》《声入人心》等原创节目模式销往欧美国家,《经典咏流传》《闪亮名字》《声入人心》等16档原创节目模式亮相法国戛纳电视节,越来越多的原创综艺走出“国门”,成为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新生力量。从模式引进到本土化改装再到独立原创以及模式的输出,“进出”间的转换既有受制于人后媒体创新意识的自我觉醒,也有扭转文化贸易逆差、提升中国软实力的内在需求。创新是综艺节目的生命。一个团队、一档节目或者一种模式的创新可以释放出短期效应和“单兵优势”,强化体制机制创新,才能为综艺节目的创新提供源动力。政府要加大扶持力度和完善激励机制,将原创综艺节目模式研发作为文化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纳入“十四五”产业规划,细化综艺节目知识产权保护细则,出台原创节目模式激励机制,搭建原创节目模式研发平台、交易平台;媒体应从前期调研、节目创意、纸面方案、样片论证、节目生产、宣传发行、模型构建、价值评估、营销推广等方面建立一套系统的、规范的、与国际接轨的工业化标准和体系,培养具有国际视野与制作水准的综艺节目生产团队,构建网台融通机制,形成原创合力和集群效应,为打造世界级的综艺节目品牌创造良好的媒介生态。

三、结语

讲好中国故事是时代留给当代媒体人的课题。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能干好中国的事情,难道我们不能讲好中国故事?讲好中国故事是新时代赋予媒体人的重要职责和使命。我们既要善讲也要会讲,既要面向国内受众讲也要面向国际社会和世界各族人民讲,既要面向中国的历史、现状和未来讲也要面向人类文明的建构来讲。讲好中国故事,为人类文明传承和世界新秩序构建创建共同的精神家园,综艺节目重任在肩、行将致远。

猜你喜欢

受众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浅析新闻炒作下受众逆反心理
谁远谁近?
从受众心理看电视新闻栏目的编排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网络时代受众心理的分析和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