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美”引领小学生的语文生活
2020-02-23
“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被写进语文课标“总目标”第一条,可见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重要性。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来自课文中的美学元素非常丰富,如美的语言、美的结构、美的形象等。充分运用这些元素、深挖其背后隐藏着的美学意蕴,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提高其审美水平的重要途径。
一、小学语文审美教育中的特点与师生间的审美影响
1.小学语文审美教育中的特点
以《雪孩子》一文为例,三幅上下相连、前后相连的精美配图,如穿戴有彩色的衣服、手套、围巾、帽子形象的胖胖的雪孩子图片,带给学生的视觉感受就凸显了形象的直接性;与之对应的,则是隐含在课文文字中的,如雪孩子的勇敢、善良,和兔子妈妈的善良温柔、不辞辛劳等间接形象。这种形象的直接性和间接性的结合,构成了小学语文审美教育中的重要特点。同时,透过文字,如兔妈妈回来后,面对房子被烧后的一片狼藉,却只“激动地说”“谢谢大家来救火,救了小白兔,谢谢大家”中,一个“激动”和两个“谢谢”,简单的语言就说明了兔妈妈对小白兔的无限关爱、温柔以待,以及对大家救火的感激之情。而这种情感的蕴含带给小学生的,就是启蒙的愉悦性,即在美的形象、语言和情感的教育和影响下,带给学生的心理感受是愉悦的。《文心雕龙·隐秀》中说,“深文隐蔚,余味曲包”。正是这种“隐”“曲”,避免了简单说教,学生在接受起来时也就不是抵抗,而是欣然。
2.师生间的审美影响
第一,教师的审美主导。
教师在教学中居于主导地位,在审美教育中自然也是如此。由于教与学是师生双方间互动的过程,“教”虽主导“学”,主导学生审美的活动、方法、实践等,“学”亦会影响到“教”,教的角度、途径、方法等。教学实践中,教师的审美施教必要考虑到学生的因素才能进行。其一,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和学情实际,包括班级学生的审美特点,灵活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手段、辅助设备等。这样,学生的审美情趣才会被真实诱发,经历审美体验,感受审美愉悦,形成审美情趣;其二,针对学生审美中的某些问题,如针对课文中的多个审美意象,学生多不能发现这种组合中美的意蕴,如对《雪孩子》中,前一幅雪孩子和小白兔玩耍图与后一幅小白兔远望雪孩子远去的背影图之间的关系,就需要教师予以特别的理解帮助;其三,对于审美活动的进行,也需要教师认真细致的组织。仍如前例,对于图片的顺次展示、对于同名动画片的观影和对同名体验式儿童舞台剧的排演等,缺少了教师的组织活动是很难顺利且完美开展的。
第二,学生的审美接受。
小学生对美好事物的感受、体验,需要教师的激发和培养,即要让学生产生审美期待,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如教学《敕勒歌》,先让学生观看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有关草原风光的图片、视频等,然后再询问学生“你们看到了什么?”“观看这些内容,或者说如果你们就生活在这样的地方,你们有什么感受?”“如果你穿越回古代,如北朝时期,你会怎样讴歌自己生长、生活的地方?”经历这样一种引导,学生的审美期待就会被激发。以这种心理为基础,再来展示教学内容、讲解蕴含在古民歌中的意象、意境,如阴山高耸云霄、草原丽富饶、牛羊膘肥体壮、牧人怡然自得,学生也就可置身其中有所感受,审美视野也会被大大开拓。与之相伴,带给学生的审美体验,如在动静结合中,在形象与色彩的结合中,对于一副水草丰盛、牛羊肥壮的草原全景图,对于古敕勒先民对于自己家乡的热爱,也就深有所感而身有所感了。
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的策略与方法
1.品味语言
学生阅读课文,首先接触到的就是语言。因而学生审美培育的第一站就是对精美语言的感悟。作为教师,抓住重点词句讲解文章语言,也就成为审美教育的起始。如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课文中的精美句子非常多,如“山上的积雪融化了,雪水汇成小溪,淙淙地流着。溪里涨满了春水”一句,讲解到此,就可以让学生群策群力对这一优美景象进行描绘。描绘本身自会使学生因头脑中的感受与思考、搜索优美词句而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如积雪融化是一种过程,溪水淙淙会有哗啦啦的声音,满溪春水是一种可视的景象等。经历这一过程,学生对美的感知能力就会得到提升。至于其他,如语言的积累、思维的锻炼,可算是另一种收益。
2.创设意境
小学生的注意力品质不足,生活阅历积累欠缺,因而在感受美、体验美的能力上也是不足的。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教学通过创设情境来为学生审美提供背景支撑,激发审美心向,是很好的做法。如教学《送元二使安西》一诗,要理解诗人隐藏在文字背后的、与“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大有不同的、富有希望色彩的离别情调,就需要一段早春送友的视频景象呈现:“渭城,清晨。一场小雨润湿飞尘,客舍外柳芽新绽。就在这个时节,友人却要远奔他乡……”配以舒缓的音乐,学生就会很快进入诗境。由此,体会诗歌的意境之美、体验诗人所表达的情感之美,领悟隐含在诗歌中的积极向上的奔向美好生活的进取精神,均是一种很好地促进。
3.深入朗读
朗读是带领学生进入文本、充分发挥以语言陶冶情感的重要途径,自然也就有助学生透过语言感受文章之美,如体味韵律美、感受结构美、体验想象美等。如教学《穷人》一课,对于桑娜抱回“两个熟睡的孩子”后的心理活动,结合课文语言对桑娜此时心理的描述“忐忑不安”,读“他会说什么?这是闹着玩的吗?……”句子时,在以低沉、断续的语调下所欲表达出的桑娜的矛盾心理中,就会感受得到桑娜的善良之美;而对于渔夫那句“喔,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则在以坚定但低沉的语调所表现出的渔夫的善良的品格下,也会发现渔夫乐于助人的精神品质和内涵。当然,这样的感受既需要来自教师的引导,更需要学生通过“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领悟来达成。
4.借助信息技术
小学生喜欢动态的事物,喜欢艳丽的色彩和和谐的声音。既如此,在信息技术已经深入基础教育领域的情况下,体现在审美教育上,就可以充分利用辅助教学手段,如音乐、图片、音频、视频等,来帮助学生进入美的境界以感知美、理解美、体味美、产生美的情感等。如教学《鸟的天堂》一文,结合四年级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心理特点,借助多媒体展示各种“鸟”的图片或飞鸟视频,对于帮助学生产生美的趣味、迁移美的认知,感受作者以“鸟”为媒抒发对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中的情感美,就是很好的做法。
总之,在小学语文的教学实践中,充分认知小学语文审美教育中的特点以及师生间的审美影响,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所必需。以之为基础、具体的教学策略和方法采取,才会更为有效;作为既是语文课标的理念也是其目标的“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这一点,也才更容易实现和达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