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生党员发展质量的现状与对策
2020-02-23
(阜新高等专科学校 财经系,辽宁 阜新 123000)
中国共产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坚持和加强中国共产党对党和国家事业的全面领导,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这是从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对加强新时代党的建设这一重大课题提出的新要求。大学生党员是党员队伍中的非常特殊的一部分,在全面加强党的建设过程中,必须对大学生党员的发展质量予以高度重视。要从党的建设和发展的高度针对“00 后”大学生党员发展质量中存在的新问题,探索新的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学生党员质量保障体系,全面提高“00 后”为主体的大学生党员发展的科学化水平。
1 新时代“00 后”大学生党员发展质量存在的问题
1.1 政治标准强调不够
《中国共产党党员发展工作细则》(中办发〔2014〕33 号)强调,要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在实际工作中,由于高校的特殊性,如何在成千上万的大学生中选拔出经得住层层考验的人选是首要问题。因此,在发展党员的环节,各基层支部往往把学生成绩、获奖、是否担任学生干部等容易量化的硬性指标作为优胜劣汰的唯一标准,而政治标准往往被一带而过,更缺少在实际工作中对学生理想信念等进行考察的环节。
1.2 培养教育效果不佳
培养教育环节是保证党员发展“成熟一个,发展一个”原则的基础。在实际工作过程中,高校大学生党员培养教育主要集中在两个层次:一是培养人培养教育。发展党员过程中,学生从成为积极分子开始就会确定1-2 名培养人,并由培养人进行培养教育,但在现实中,这种培养教育更多靠培养考察人和学生的自觉,并没有具体的标准可参考,很可能造成学生的培养教育工作不细不实,最终沦为“填表培养”,达不到培养教育的目标。二是课程化培养教育。高校发展党员一般都设有入党前培训、讲座、考核等程序,在一定程度上强调学生党员理论水平的提升,但往往开展的都是应试式的、突击式的考核,以短期集中培训为主,缺少常态化的教育和与实际的结合,更没有入党之后的跟进,很难达到理想效果。
1.3 党员作用发挥不足
调查显示,很多大学生党员在成为正式党员之前,表现非常出色,能够发挥自身模范带头作用。但成为正式党员以后,积极性却明显减弱,模范带头作用没有凸显,甚至不再以党员标准来规范自己,这也是在发展党员过程中易于出现的问题。一方面是党员自身的党性观念还未完全成熟,且随着年级的升高,学习和就业压力不断增大;另一方面则是在入党之后缺少有效的后续教育和监督的后果,长此以往必然会影响党员队伍的质量[1]。
2 影响“00 后”大学生党员发展质量问题的原因
2.1 学生入党动机复杂,入党前后表现不一
以“00 后”为主体的部分大学生在入党动机上存在很多不端正现象,他们思想还不够成熟,对党的认识不足,又由于极易受外界因素和自身情绪的影响和制约,性格多变、目标易变、缺少坚持和稳定性、看重个人得失,入党动机具有明显的目的性,如来自家庭的压力、找工作的考虑、身份的炫耀、跟风思想等等,很少真正从理想信念层面的高度衡量入党动机,从而造成“00 后”大学生的入党动机复杂,功利化、社会化色彩较浓。体现在现实中就是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党员入党前后表现不一,在入党之前接受党组织考验时表现积极、勇挑重担,但在入党之后觉得少了约束,就开始放松自我、思想慢慢懈怠。从这些思想和行为可以看出,部分大学生党员的入党初衷和动机并不纯正,很难经得住考验,长此下去必然会影响党员队伍的先进性和纯洁性[2]。
2.2 多元文化挑战严峻,价值观念引领受限
首先,改革开放已经走过40 多年,全球一体化的趋势不可逆转,在面对社会转型期激烈的文化碰撞和价值选择时,对于尚处在价值观形成期的“00 后”大学生来说,常常会感到疑虑、困惑,稍不留意,盲目的求新求异心理就可能给他们带来负面影响;其次,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互联网产业的高速发展,信息传播和获取的手段越来越丰富、速度越来越快,特别是在网络环境下,信息良莠不齐,对具有强烈求知欲但又辨别能力较弱的“00 后”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极有可能带来一定消极的影响;第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带来了社会物质财富的急剧增加,但与此相对应,物质和精神的发展尚未同步,很多“00 后”大学生开始把目光转向现实,精致利己主义思想渐多,盲目追求个人中心、金钱至上、享乐主义,抛弃了自身原有的价值和理想。
2.3 党员教育模式单一,教育内容无法落地
2016 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的召开,让人们意识到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极端重要性,党员发展过程同样如此,但是在具体的操作环节却依旧以传统为主,主要表现在:一是在教育安排上,以短期集中培训、群体性教育、入党前教育为主,相对缺少对大学生党员进行分层次、分门类、全过程的教育,难以了解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性不强;二是在教育内容上,集中在基本理论知识、方针政策教育,与“00 后”大学生党员的思想和生活实际结合较少,难以满足新时代“00 后”大学生党员的特点、需要和自身发展,也无力解答他们思想的困惑;三是在教育方法上,多以空洞说教、单向灌输为主,高高在上,不接地气,缺少亲和力,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无法调动学生的兴趣;四是在教育形式上,随着网络的发展,高校网上党建虽已广泛开展,但更多的情况只是将线下教学的内容全盘迁移到网上,仍然以理论知识、政策文件为主,贴近时代和“00后”大学生实际的内容不多,缺乏即时互动的平台、缺少有特色的精品项目,没有发挥出网络教育阵地开放、形象、交互、共享的独特优势[3]。
3 新时代“00 后”大学生党员发展质量提升路径
3.1 严把入党关口是提高“00 后”大学生党员发展质量的基础
吸纳各行各业的先进分子入党是党员发展的应有之义。“00 后”大学生是有知识、有视野、有抱负的青年一代,能否将这一群体中的优秀人才发展到党组织当中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因此高校在党员发展教育过程中必须要把好“入口”关,建立完善的党员准入机制,设立科学合理的党员准入标准,从源头上增强党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同时要做到标准可行、依据有理、严格落实,保证各项工作公开、公正、公平的进行,确保吸收的大学生党员都具备过硬的综合素养。
3.1.1 细化标准,使入党条件更加具体化
在制订大学生入党标准过程中,必须要按照《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的要求,结合支部实际和“00 后”大学生的特点,使入党条件更加具体化、合理化,增强可操作性。具体指标主要体现在:政治素养、日常表现、学习能力、工作能力、创新能力、综合素质、群众基础等。在党员发展过程中要严格依照发展程序,结合实际对照上述标准按照不同的比例进行综合考量,将标准贯穿于党员发展工作的全过程。
3.1.2 重心前移,提升入党积极分子综合素质
党支部发展党员要“把工作重心前移”,坚持早启发、早引导、早发现的“三早”原则,积极做好“00 后”大学生积极分子入党前的各种考察和教育。通过积极开展、认真组织上好团课、党课等教育活动,让大学生在入学阶段就能够第一时间接受到党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发展党员的教育,积极引导优秀大学生向党组织靠拢,为大学生党员筑牢稳步发展的根基。
3.1.3 全程管理,落实党员教育监督常态机制
高校在党员教育过程中,要兼顾发展前、发展中和发展后等各个阶段,完善发展党员全过程的党性教育体系,将党员教育贯穿到平时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必须要在这一阶段帮助他们“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要落实好党员教育监督,不仅仅在入党前和入党时,还要在大学生入党后,有针对性、有计划地加强对他们的继续教育,不断巩固和提升“00 后”大学生党员的思想政治素养和个人综合素质,形成常态机制。可以通过压担子、交任务、提要求、听汇报等教育其时刻用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通过组织生活、党日活动等对他们的入党动机、政治思想和日常表现等进行严格的回炉考察、考核,全方位提升学生的党性修养,树立良好的先锋模范形象,维护党员队伍的先进性和纯洁性[4]。同时,引导普通同学和入党积极分子加强对党员学生的日常监督,保证“00 后”大学生党员入党前后思想和行动的统一性。
3.2 改进教育模式是强化“00 后”大学生党员发展质量的保障
3.2.1 区分教育层次
不同年级、不同阶段学生的思想成熟程度和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有差别的。为了能使每名“00后”大学生党员都能真正从思想上入党,有必要区分入党积极分子、预备党员、正式党员以及低年级党员、高年级党员等各个不同阶段的思想特征,分别对应不同的教育内容和形式,使所有人都能得到提高。例如,入党积极分子、预备党员和低年级党员,相对来说理论基础普遍较为薄弱,可以对他们重点强化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通过课堂和活动相结合的方式,教育他们进一步增强对党的理解和认同,真正做到从思想上入党;同样,由于正式党员和高年级党员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则可以着重围绕在实践检验中如何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强化服务意识等方面进行教育。
3.2.2 丰富教育方式
实践证明,传统的、说教式的教育已经明显无法保证大学生党员的学习效果,要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对传统的教育方式进行改革,采用更为多元化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在教育内容上,一是以“00 后”大学生党员自身成长特点和学习需要为前提,在教育过程中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将内容和当前社会热点、国内外形势、青年人的理想等联系起来,做到真实、可感、可学、可做;二是与学生所学专业结合,让理想信念建立在专业精神之上,筑牢根基。如师范类专业应将教师职业道德、医学类的医德医风、技工类的工匠精神等融入教学内容。在教育方式上,要善于利用各类重大节日、事件和优质的校内外文化活动等来检验和巩固大学生党员的理论学习效果,同时还能实现党员之间、党员与普通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变单向灌输为双向互动,达到以点带面,共同成长的目的。
3.2.3 创新教育载体
针对“00 后”大学生党员的教育,在利用好已有的教育载体的基础上,还应当根据新时代的需要、“00 后”大学生的特点等加以创新,增强全体“00 后”大学生对党组织和党员的认同感。例如,学生寝室是学生生活和学习的重要场所和最小单元,对在日常环节加强党员教育有极大的作用。因此,可以通过在学生寝室或生活区搭建党员活动平台、设立党员活动室和先锋岗等,将党组织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延伸到大学生实际生活当中,让大学生党员参与到寝室安全、卫生、文化、学风等工作中去,充分发挥其先锋模范作用,用先进的思想和理念占领学生生活空间和话语体系,打造红色寝室文化,为学生成长服务。随着信息产业的飞速发展,互联网已成为新时代“00 后”大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高校在党员教育过程中必须足够重视网络这一独特存在,主动适应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化带来的挑战,全面对接“00 后”大学生党员的思想和现实需要,努力占领线上教育阵地。可以通过发展网络党建,加大网络平台在大学生党员教育中覆盖度,及时发声,让红色主题占领网络主阵地。开展校园APP 客户端、微信公众号等党员教育网络工程建设、有效利用微党课、微视频等讲解党的理论知识,宣传学生党员的正能量事件;通过设置互动专区、开展线上活动等引导大学生党员主动参与其中,在预设教育主题范畴内用“00 后”所喜爱和擅长的自由、活沷且富有创造性的的方式展现青年大学生党员的思想,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自我提升。
3.3 开展社会实践是检验“00 后”大学生党员发展质量的关键
社会实践是让大学生接受教育和检验的关键环节。“要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开展丰富多彩的党建活动。”[5]借助社会实践来检验学生党员的党性观念和模范作用,促使“00 后”大学生党员在实践中不断修正自己的入党动机,确保大学生真正从思想上入党。
3.3.1 拓展社会实践教育
对于预备党员开展思想政治宣传教育的同时,还应该大力开展社会实践教育,在实践中提升思想素质,磨练意志,加强党性修养。“00 后”大学生党员由于自身的特征更需要在社会中进行充分历练,同时高校本身又兼有社会服务的职责,更为大学生特别是大学生党员接触社会、走进社会实践提供了现实基础。高校党组织要善于利用这一平台有目标有计划地组织主题教育活动及主题党日活动,来激发大学生党员接受社会考验的耐力和品性。比如,可以通过组织社会调查、政策宣讲团等来提升他们的社会认识和自我认知;通过开展社会服务活动,让大学生党员利用自身知识来助力地方社会发展;通过见习、实习等,了解社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做好自身规划,明确职业方向等,在帮助他们认识社会、了解国情的同时,也通过实践,听其言、观其行,进一步考核“00 后”大学生党员的思想素质、道德观念、工作能力等,最终达到将提升党性修养与完善职业规划、锻炼实践能力相融合的目的[6]。
3.3.2 用活红色体验教育
高校党组织可以通过开展支部联创、主题党日等活动走进红色文化主题场所,开展现场体验式、情景式教学和现场授课,组织广大学生党员学习诸如长征革命文化、延安革命文化、抗战革命文化、西柏坡革命文化等,全面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进程和光荣传统,传承红色基因,感受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怕艰险、英勇奋战的革命精神,让“00 后”大学生党员浸润其中,深刻领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真正内涵,进一步提升“00 后”大学生党员队伍的思想素质和党性修养。
3.3.3 重视典型示范教育
社会中涌现出的典型事件和典型人物有着很强的示范效应和冲击力,会在“00 后”大学生党员内心产生激烈的反应,为他们的思想成长和觉悟提升提供现实支撑。诸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抗洪抢险等过程中,无数不同年龄、不同身份、不同职业的人在关键时刻的言行都是一部生动的教材,让“00 后”大学生党员切身感受到祖国的强大和中国共产党的伟大,激发起爱国、爱党的热情,从而在现实生活中更好的在思想和行动上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
4 结束语
“00 后”大学生党员是党员队伍中最有朝气的新生代力量,做好这部分党员的培养和教育工作是新时代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的战略需要。通过综合新时代和“00 后”大学生的新特点,高校在党员发展教育过程中采取严格入党标准、改进教育模式、用好社会实践的方法,可以对“00 后”大学生党员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更加科学、系统的修正,对于高校在实际工作中提高“00 后”大学生党员的发展质量以及培养有理想、有担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现实和长远意义。当然,任何事情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高校应根据时代、学校、学生等出现的新变化、新趋势,不断完善创新,采取更加及时有针对性的策略,以对“00 后”大学生党员的发展工作更有指导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