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教学“三步曲”
2020-02-23张焱红
◎张焱红
文言文可谓中华文化之精粹,历经千百年的发展而愈见其博大精深,耐人品读。初中语文教学中,文言文是其重点和难点,本文以《爱莲说》一文为例,来探索初中文言文教学“三步曲”,即从文本到知识点,从知识点到技法,从技法到文化,层层递进,层层深入。这就好比剥洋葱,一层一层剥开,终见其美好。
笔者将《爱莲说》的教学目标设定为:
(一)从中考常考的知识点,即实词、虚词、断句、翻译、全文的内容概括等五个方面进行精细讲解。(二)讲解本文中所设计的文学写作的技法,比如“说”是一种议论文文体,还有“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等。(三)通过文本来感悟古文的洁身自好的优秀品质,并将其上升为一种君子文化进行分析。基于新课标精神和学情反馈,笔者设计了三个教学环节:一、基础知识点环节,此环节可谓夯实基础,方能厚积薄发;二、重点写作技巧环节,此环节可谓“守得云开见月明”;三、文化精神延伸环节,此环节可谓“仰望星空,纵精神于无极”。
一、夯实基础,方能厚积薄发
1.自主阅读在先,强化问题意识。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考察学生的记诵积累,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从新课标的规定中可以发现,学生自主性学习能力非常关键。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首先,对于文言文文本的字音进行校正,读准句读,学生可以自己将文本读通读顺。其次,学生充分借助课下注释,还有借助工具书对文本中不理解的地方进行查阅,将文本大意疏通完整。就《爱莲说》一文,文本字数符合初中生的接受范围,学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进行文意的疏通基本可以完成。如若再有难以理解的地方,就只好让学生做好标记,上课时由学生提问,教师引导,将问题理解透彻。
2.梳理归纳在后,强化迁移能力。
师者,所以传道受益解惑也。其中的“道”即方法。教师传播的是一种学习方法。尤其在文言文课堂上,一些文言实词,文言虚词,犹如浩瀚的大海中的自由自在的鱼儿一般,数不胜数。在考试中,考察的是学生的活学活用能力,这时就需要老师在课堂上强化学生的迁移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需要日积月累的学习,并对所学知识进行分类、归纳,如此在考场上方能让所学与试卷上的考题产生联系。下面以《爱莲说》这篇文言文中的一词多义为例,来梳理一下基础知识点环节应该掌握的内容。
投影示例:
(1)“鲜”这个词有两个解释,一是少;一是鲜艳。下面两个句子中分别是什么意思呢?
陶后鲜有闻( )
芳草鲜美( )《桃花源记》
(2)文言虚词“之”可谓一词多义,比如:一是助词,的;一是无意义,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下面两个句子分别是什么意思呢?
水陆草木之花( )
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
在不断的训练中,学生们的积累达到一定的量,便可以真正掌握住文言文的精髓,同时也可以活学活用,从而转化成自己的一种迁移能力。文言,文言,“文”是基础,“言”的教学和学习应该是靠日积月累,厚积薄发的,如若连“言”都疏通不了,何谈“文”的理解?
二、掌握技巧,守得云开见月明
文言文教学,对于文本的鉴赏是主线,同时在鉴赏内容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对其写作手法有所了解,才能够对文本鉴赏得更为透彻,真正掌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在《爱莲说》这篇文言文中,首先要明确“说”这种文体。其次,要掌握“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掌握了这两点技法,也便能够轻巧地理解文章的大意以及作者周敦颐写这篇文章的良苦用心。
1.明确文体,对理解文意大有裨益。
课堂上,可以采取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大家集思广益,积极发言。比如在题目“爱莲说”中,对于“说”这种文体的认识。各小组经过讨论后,积极发言,最后老师汇总答案如下:
“说”是一种古代散文体裁。就文章内容上细分,该文体既可以叙述事情,也可以说明事物,当然也可以发表议论,针对一事一议。很明显,本文《爱莲说》便是取其第三个用法,用来发表议论,表达作者对“喜爱莲花”的深刻见解。除此之外,还有《马说》也是取第三个用法。
当然,在文言文中,除了“说”这个文体,还有许多其他文体,此时也要进行课堂互动式提问,让同学们积极踊跃地思考以及回答问题,以便提高课堂效率,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并达到活学活用的目的。此时同学们回答出了除了“说”以外的好几种文体,汇总如下:
“表”(一种特殊文体,是表达大臣对皇帝的忠诚和希望,如《出师表》)、“序”(又名“序言”“前言”“引言”,是放在著作或文章之前的内容,如《滕王阁序》)、“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如刘禹锡的《陋室铭》)等等。这些特殊文体,需要同学们积累和记忆,遇到便可以准确辨识出该文体,从而对理解文意大有帮助。
2.明确写法,对理解写作目的大有帮助。
作为初中生,在写作手法等方面有了一定的积累。那就可以让学生自主阅读后,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就写作手法而言,本文有什么特色?
有的学生会回答道:就写作手法而言,《爱莲说》一文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表明了作者的写作目的。除此之外,作者在文中还运用了正衬、反衬的写作手法。
随后老师会让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分析,同学便回答道:
托物是一个环节,而言志又是一个部分。在《爱莲说》一文中作者于前文中,通过描写“莲”的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从而体现出“莲”高洁的品质。从对“莲”的体态、香气的描写: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从而体现出“莲”正直、芳香的品质。从对“莲”的风度的描写: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从而体现出“莲”清高的品质。种种描写,句句喻人,看似写莲花,实在在写人。同时表达出作者对“莲”的喜爱之情。直至最后,作者彰显出了自己的志向,那就是“莲,花之君子者也。”由此可见,前面对于“莲”的描写,均为托物,而最后才表明自己的心志,同时也体现了文章的主旨。
在正衬和反衬的写作手法中,作者用“菊”来作正衬,而用“牡丹”来做反衬,在衬托的写法中,既突出了莲的优秀品质,又表达出了自己在尘世间不同流合污,保持洁身自好的一种美好的情怀。
此时老师会给学生一个很高的评价,那就是回答得非常准确而全面。
那老师会继续提问,就修辞手法来说,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呢?这时同学们举手举得更加积极踊跃,这个题对他们而言,可以说比较简单。有同学回答道:
就修辞手法来说,《爱莲说》一文中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让文章语言更为生动形象,耐人品味。
老师紧接着让该同学举例说明。该同学便可以很快回答出:
在修辞方面,作者周敦颐擅长运用比喻、排比、拟人等,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事物的特点,比如在写“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这几句比较经典的语句,既运用了排比的修辞,使句式整齐,显得有气势。同时也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将“菊”“牡丹”“莲”分别比喻为“隐逸者”“富贵者”“君子者”,巧妙而恰当的比喻,让文章的语言生动形象,意蕴顿生。在拟人修辞这部分,如:“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等,此处恰恰把“莲”拟人化,将作者对“莲”的赞美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最后老师总结出种种写作手法,均可看出作者的写作意图,便是弘扬自己的“君子之道”的主张,这是文章的主旨,也是作者的心志。
三、仰望星空,纵精神于无极
所谓“仰望星空”便是学习古人优秀的人格品质,让自己“见贤思齐”,从而提升个人的精神文化水平。“文言文的学习,实质上是学习其所言的志,所载的道。”的确如此,文言文教学的最终落脚点,应在文化价值层面。在《爱莲说》这篇文章中,我们不仅学到了丰富的文言知识,读到了这么朗朗上口的优秀文字,更主要的便是作者渗透在字里行间,能够表达作者心志的精神品质,即君子之风。这是作者所言的志,同时也是作者于人世间所坚持的情怀。
同学们对《爱莲说》中作者所宣扬的君子之道有了更深入的理解,那就让我们仰望星空,纵精神于无极,将这种君子之道发扬广大。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学习上,甚至今后在社会上,都要保持这种“君子之道”的行事风格,让人与人之间更加地和睦,让社会更加地和谐,让世界更加美好!
语文是集人文性与工具性高度统一的一门学科。文言文语言精炼,内涵丰富,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从文言文中夯实基础、掌握技巧、学会仰望,便是文言文教学“三部曲”的内容。希望本文能够给文言文教学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