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古诗词阅读三维课堂实践
2020-02-23张军英
◎张军英
语文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多阅读、多积累,在阅读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期中仅推荐初中阶段61 篇。而这些诗文主要供学生读读背背,增加积累,并未编成课文。如何合理利用这些内容拓展语文课堂的宽度厚度、焕发语文课堂的活力、实现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笔者从课标出发,以课标要求的语文素养为经,以教材推荐的课外古诗为纬,探索课外古诗阅读的三维课堂教学模式。
一、从一个要点到整首掌握,知识与能力整合
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古诗词对学生思想情感具有熏陶感染作用。但是,囿于各类考试的要求,课外古诗词的阅读教学就被打造成了只注重背诵默写、只关连一个教学任务的教学,忽略了古诗词所蕴含的丰富的人文内涵,从而削弱了诗词文化对于学生来说的教育价值。
走出这种误区,就需要充分研读每一首课外古诗,整合教学资源,并且结合课标对知识与能力的要求重置学习目标。
例如:选自《诗经·郑风》的《子衿》是一首爱情诗,“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的痴情是非常感人,然而学习这首诗的目标并不止于指导诵读方法,引导学生品读积累经典,背诵诗歌,并体验感受思念这种情感。
我设计的学习目标是:通过学习,明确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思念之情,重点是把握好一个“度”;品读积累经典,背诵这首诗,并体验、感受思念这种情感;尝试将自己的思念之情化为诗歌,学会用诗歌释放情感的方法;理解《子衿》对后世的诗歌创作的深远影响,引导学生结合现代生活,更广泛的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通过学习,我们除了帮助学生积累文言词语、了解诗歌表达的情感,感受古老的语言魅力,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明确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思念之情,重点是把握好一个“度”;可以指导学生尝试将自己的思念之情化为诗歌,学会用诗歌释放情感的方法,可以布置学生为最思念的亲人写一首小诗。
从单一目标到多项任务关联,不仅可以从学习目标上拓宽,同样可以从课堂活动中拓展。学习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在传统学习的基础上,加入课前热身:“从下列唐代送别诗中探寻唐人的送别习俗”;课堂活动:举一反三送别诗积累;课后拓展: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为话题,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 字的记叙文。学习的内容形式丰富了,课堂活力焕发了,学生视野开阔了,学习效率提高了,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也就在不知不觉中养成了。
二、从一首诗到一类诗,过程与方法融合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同样是课外古诗词阅读教学的使命。课堂教学在内容的确定上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从一首诗到一类诗,将过程与方法的融合,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唐代诗人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是一首著名的干谒诗,在学习这首诗时,我首先布置学生搜集干谒诗有关资料,了解唐代人才选拔的途径,了解唐人为求显声扬名或经世致用而求见达官显贵,希望他们能够赏识自己,荐举自己或重用自己而做的干谒诗的特点,了解唐代进士科举的士子有向名人行卷的风气等。
在这个基础上,以唐人朱庆馀《闺意献张水部(近试上张水部)》导入,诗歌以新妇自比,以新郎比张水部,以公婆比主考,语言诙谐有趣,用心一目了然。相反,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这首投赠之作,诗人通过面临烟波浩淼的洞庭欲渡无舟的感叹,以及临渊而羡鱼的情怀,曲折地表达了希望张九龄给予援引之意,表现了诗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两相对比,后者则写得得体而有分寸,委婉含蓄又不失身份,而且用典表达,充分恰切。
学习中,通过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学生将两首诗深入对比,不仅了解了干谒诗可以直白的表露,也可以委婉的表达,而采用什么形式完全取决于作者的风骨、人格,明白了李白最爱的孟夫子怎么会写出满篇卑躬屈膝,奴颜媚骨的文字?
通过同类诗歌的对比阅读,不仅使学生掌握一类诗歌的总体特点,了解一个时代的文化背景和人文环境,也能帮助学生了解更多的诗人诗品,学习到更多的诗歌表现手法,丰富知识,涵养精神。
教无定法,以学为主,触类旁通,方为上策。在围绕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拓展活动中,学习小组的同学们在搜集送别诗的过程中,不仅读到了海量的送别诗,还知道了唐代送别的时间多在清晨或傍晚时分;送别地点多在水边、渡口、长亭之处;送别的方式多为饮酒、音乐相伴作别、折柳相送、设祖帐送行等等的文化习俗。
融合学习过程与方法,从一首诗到一类诗的学习模式,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积极探究、团结合作,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有利于学生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三、从诗人到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举
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科学的思维方式、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与帮助他们掌握学习方法、提高语文能力的过程融为一体的,不应该当做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渗透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文章阅读如此,古诗词阅读亦然。
从读诗到诗人,从诗人到学生,阅读的过程正是学生接受情感体验、思想熏陶、文化教育的过程。课堂教学中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对培养学生追求积极、健康、和谐的生活方式,增强抵御风险和侵害的意识,增强在与自然、社会和他人互动中的应对能力有非常重大意义。
同是送别,王勃说“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维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李白说“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岑参说“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同样的唐代,不同的送别,杂陈的五味里有道不尽的离愁别绪。学生在有感情地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到不同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态度。王勃的积极乐观更是学生们学习的榜样。
《三吏》《三别》让学生被诗圣的家国情怀感动,《观刈麦》让学生对古代劳动人民的遭遇倍感同情,陆游、辛弃疾的诗词激发起学生的爱国之情,……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在课外古诗词的学习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了学生的个性,培养了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逐步形成了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
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课外古诗词蕴含的丰富的文化内涵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以课标要求的语文素养为经,以教材推荐的课外古诗为纬,探索课外古诗阅读的三维课堂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将知识与能力整合,将过程与方法融合,将视角由从诗人关联到学生,从一个学习目标到整首诗掌握,从一首诗学习到一类诗拓展,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熏陶、养成于学习的每一个环节,日积月累,循序渐进,显然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