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媒体挑战下传统媒体的处境与应对策略

2020-02-23成晓雨

视听 2020年7期
关键词:公信力传统媒体信息

□ 成晓雨

在新媒体环境中,传统媒体出现了一些不适应性。例如,为与新媒体抢新闻,忽视对事实的验证,致使反转新闻出现;在面对自媒体的监督时,处理不当,导致媒体公信力损失严重,等等。与此同时,自媒体反而成为了揭露事实真相的英雄,收割流量,赢得人心。本文通过对传统媒体与自媒体信息生成、分发环节的优势、劣势,以及传统媒体生产的信息在新媒体环境中的适应性进行分析,整理出当前大多数传统媒体的尴尬境遇,并针对传统媒体在接受自媒体挑战时如何维护媒体公信力的问题提出建议。

一、传统媒体的处境

(一)失实报道引发信任危机

传统媒体的新闻制作大都具备“采、写、编、发”四个环节,这一过程历经数辈媒体人改良优化,形成了一个相对完善的过程,能够整体上兼顾时效性和新闻的真实、客观、公正。然而,这也无法完全规避新闻失实。

新闻失实一般分为主观失实和非主观失实两类,即有意失实和无意失实①。主观失实是由于媒体从业人员主观动机存在问题,违背了新闻职业道德,这种行为完全可以避免。非主观失实是由于存在某种未曾预料的客观原因,导致报道行为出现了失误,这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是难以避免的。

第一,在新闻生产过程中,确保新闻的真实、客观、公正和保证新闻的时效性两者之间是具有一定竞争性的。其间的“度”应该如何把握,不存在“一刀切”的标准,各家媒体因时制宜,在两者之间进行权衡。权衡不得当,尤其是在为追求时效而忽视其他时,便容易产生失实报道。

第二,在采访环节,“不管是谁,去了现场,采访了当事人,都会不知不觉地带上某种情绪”②,经验丰富的记者也无可避免。记者没有上帝视角俯视整个事件,容易受到当事人中某一方的有意诱导,而影响对事件真相的判断。另外,节目制作大多有时间限制,节目完成时间的要求对记者的深入采访具有一定的限制。

第三,编辑审核稿件的过程是传统媒体新闻制作必不可少的环节,编辑能够对稿件文字及其政治立场、价值观念、情感态度等进行把关,但由于编辑未曾深入一线,难以对稿件是否准确无误地还原了事实真相进行精准把关。

新闻专业主义规范能够从精神层面、道德层面对媒体及媒体从业人员的主观动机加以约束,对记者、媒体的专业技能提出更高要求。然而,即使动机纯洁且经验丰富的记者也可能会做出失实报道。其原因在于新闻专业主义的坚守只能帮助媒体将失实报道出现的概率降到趋近于零,但新闻生成环节中存在的种种客观因素导致媒体的报道不可能永远“零失误”。

(二)“块状”信息在新媒体环境中的不适应性

相对于能够灵活反应的自媒体,传统媒体一般遵循“一次采集,一次分发”的规则。这是由于传统媒体新闻制作周期相对较长,采集的信息在一份稿件或一条片子中集中呈现,信息内容大多呈现出“块状”。从记者采访收集到的第一份资料起,“信息块”开始生成,报道结束,“信息块”最终形成。“信息块”具有以下特征。第一,信息密集高。长达数天或数个月采访采集的信息汇总在10分钟以内的片子或者一个版面的报道里,媒体需要用最简洁的表达来传递最丰富的信息。第二,信息量固定。在报道结束后很难再往“信息块”内补充信息。有时传统媒体会再进行跟踪报道、后续报道,若长时间的采访再形成报道,则属于另一个“信息块”。第三,相比于自媒体,“块状”信息可编辑性弱。自媒体所发布的信息,如果内容有误,可删可改,而传统媒体报道完成后,难删难改。

二、自媒体的挑战

(一)“信息流”对公众求知欲的满足

自媒体是伴随着新媒体而成长起来的,是新媒体生存环境里的“原住”媒体。自媒体的信息制作遵循“多次采集,多次分发”的规律,例如在聊城假药案中,自媒体“一个有点理想的记者”和“烧伤超人阿宝”在微博等自媒体平台持续更新消息为当事人陈宗祥声援,在一天之内实现若干次更新,所发布的微博形成了一股“信息流”。这些“信息流”的特点是:第一,信息碎片化。碎片化的信息更新速度快,可迅速满足公众被告知的欲望。第二,情绪化、煽动性强。煽动性的语言使他的微博能够获得更多的浏览量、转发量。第三,信息密度小。情绪的表达压缩了实际的信息量,而密度小的信息便于浏览和传播。

(二)“后发”机制对自媒体公信力的影响

“后发制人”是自媒体获得公众信任的技巧之一。自媒体没有发布新闻的资格,这本是其先天劣势,但是当传统媒体的报道出现错误或者不够客观时,自媒体通过更正信息反转了新闻,公众便立刻对传统媒体产生质疑,并不假思索地给予自媒体巨大的信任。拉姆斯丁和加尼斯在对“一面提示”和“两面提示”的说服效果进行比较考察时,发现在接触到“反宣传”后,原本接受“一面提示”实验的人几乎都受到了相反观点的影响③。大众在接受了传统媒体的“一面提示”后再接触自媒体反“一面提示”,态度和立场极易发生变化。

三、传统媒体的应对之策

(一)强化新闻生成环节中对新闻专业主义的坚守

媒体从业人员应该进一步强化新闻专业主义理念,在报道前,应甄别消息来源的真实性、渠道、动机,深入采访,多方求证,尊重事实,对真相尚不明确的事件持怀疑、审慎的态度,对事件中的异常因子、非理性因子保持警惕;在报道存在利益冲突的事件时,勿轻信,不偏听,切勿被当事人“带节奏”;恪守职业操守,提升专业技能,增强眼力、腿力、脑力、笔力;有自律意识,坚持报道的真实、客观、公正优先于时效性的原则。

(二)失实报道发生后对媒体品牌公信力的挽救

若发生了失实报道,传统媒体应该加快反应速度。首先,媒体应学会道歉。“无论报道者蓄意造假还是无意之过,不管媒体盲目轻信转载,还是因缺乏核实以讹传讹,媒体都难辞其咎,理应作出诚恳的检讨。”④道歉不仅是维护媒体品牌公信力的公关行为,更是媒体敢于承认错误、敢于负责、敢于担当的表现。另外,媒体应建立和健全自我监督机制,制定相应的自律措施,将有错必纠的行为自觉化,使知错就改的行为日常化,这是媒体道歉及更正机制成功运作的前提。媒体应当制定失实报道追责机制,同时应当对差错性质、类型予以区分,根据差错造成负面影响的不同程度,分为“重大差错”“重要差错”和“一般性差错”,以便有区别地执行处罚措施⑤。对有意造成虚假报道和失实报道的行为,决不姑息,严惩不贷。而对有些记者或编辑在采、写、编过程中由于非主观因素造成了无意失实报道,在界定责任时应该考虑到不可避免的客观因素。此举目的不在于为无意失实报道的责任人开脱,而是通过改变对待出错的观念,营造有错必纠的氛围,使媒体质量管理深入日常。

其次,由于传统媒体体质内部的种种原因,对新闻反转的反应迟缓,传统媒体应当利用矩阵内部的新媒体,帮助庞大的传统媒体迅速反应,对事件进展持续追踪,做好跟进报道,以纠正报道中出现的失误。对报道失误的纠正,呈现的是媒体自我检讨的姿态,在面对外部自媒体的攻击时,这反而是对整个媒体品牌公信力的一种保护。

四、结语

公信力是传统媒体在新媒体时代的突围利器,然而由于一些难以规避的客观原因,媒体的报道难以保证永远“零失误”。虽然由于种种客观因素,非故意失实报道无法完全避免,但这不应该成为媒体出错的理由、借口。来自自媒体的挑战对传统媒体而言也是一种监督,督促传统媒体用好舆论监督这一利器,重塑传统媒体的公信力。

注释:

①涂爱华.探析新闻失实及规避对策[J].传媒论坛,2019(03):62+64.

②高金国.传统媒体在批评,自媒体在谩骂[J].青年记者,2016(36):116.

③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④⑤吴菁.媒体,请学会道歉[J].新闻爱好者,2004(04):18-19.

猜你喜欢

公信力传统媒体信息
新时代人民警察公信力提升对策
传统媒体为什么要包装自己的“网红”
订阅信息
发挥舆论监督作用 提升媒体的公信力
传统媒体在新形势下如何实现突围
五问传统媒体:你以为熬过寒冬就是春天吗?
内参影响力与媒体公信力
展会信息
传统媒体
香港红十字会公信力长盛不衰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