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县域视频生态构建中存在的几个问题及对策
2020-02-23黄增才
□ 黄增才
随着人工智能和信息交互技术的高速发展,视频生产和管理效率越来越高。全媒体时代让人们摆脱过去主要依靠电视台获得视频资讯的方式,视频生态在媒介迭代发展过程中面临重新洗牌的局面。而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视频成为人们获得资讯和娱乐越来越重要的途径。县级行政单位介于宏观政体与微观体制之间,在我国社会经济运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自古有“郡县治,则天下安”的说法。在新形势下如何构建良好的县域视频生态变得尤为重要。
一、目前县域视频生态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展示窗口和内容散乱。县域视频无论是在传统电视还是新兴媒体上展示窗口和内容都比较零散、随意,缺乏统一的样式规范。在电视端,用户界面、频道顺序设置,以及当地每天新闻的播出时间和频率各不相同;在网站和新兴媒体上的板块设置也缺乏相对一致的样式;主流搜索引擎缺乏统一的排序引导,资源内容和设置五花八门、结构不一、条目不清,容易令受众选择时茫然迷失。集约式协同发展机制不全,区域议题设置的作用孱弱。
(二)媒介融合中视频元素嵌入度不高。在融媒体的建设过程中,由于受到人员技术和制作效率的限制,视频元素在数字化信息中嵌入不够。目前县域的“两微一端”和网站等平台,在资讯内容中视频嵌入度不高,很多报道和推荐只见文字和图片,缺乏视频元素,其中融合的工作方式、展现形式等都需要进一步的探索发展。
(三)核心视频缺乏大数据智能存储与推送。涉及当地的宣传片、最新资讯等核心视频,在主流网站和搜索引擎中时常缺位。当地的视频资讯要么比较匮乏,要么就是推广不足,在大数据基于地理位置上的推荐不足,关键词对应的核心视频缺位失位。
(四)版权意识和档案意识薄弱。无论是利用他人版权或维护自身版权的意识都相对较弱。在日益重视知识产权的背景下,容易陷入版权纠纷。同时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对视音频档案的重视不够,存储和使用都较为随意。尤其是宣传文化部门、地方档案馆等核心主体缺乏整体及长远的视频留存、保管、使用的规范化操作。目前大多数地方志等珍贵历史资料仍然以文字和图片为主。
(五)受众黏度低。一方面是因为基层制作能力和水平不足,另一方面是制度规划对县域视频重视和指导不足。不少县域视频处于可有可无的状态,甚至出现“真空化”“透明化”现象。僵化的运营机制,缺乏线上线下互动的积极性,线下推广活动普遍匮乏。
(六)智库报告分析少。不少县域仍处于自娱自乐的状态,缺乏第三方的专业监督和评估分析。
二、构建良好县域视频生态的几个对策
(一)深化事业单位改革。在坚持社会效益优先的原则下,要更加注重市场化经营和运作。以融媒体建设为契机,在机构、人事、资金、绩效等方面进行深化改革。突破人员身份编制内外的制度性壁垒,打破专业领域的界线,激活内部运行机制,加强运营“造血”功能。从经验来看,将县域融媒体中心的采编和经营分离,事业和产业双重驱动,在政府财政保障的同时,允许一定的经营活动和用于激励的二次分配,是比较行之有效的事业体制改革。
(二)正确对接流量新入口,内容和平台双重驱动。要跳出闭门造车的思路局限,加强与其他媒体和平台的上下联动。加强与存储、搜索、推荐平台的合作,利用好搜索引擎、社交软件、大数据推荐等平台,转型升级进行“裂变”“聚变”式发展,使当地的核心视频资源占据重要地位。例如当今的学习强国、视频服务平台、浏览器大数据推荐、搜索引擎排序“、两微一端”,以及“微视”“抖音”“快手”等短视频社交软件都是很好的传播途径。和相关运营方面战略合作,利用物联网和新一代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加以推荐,各取所需,便可以收到比较良好的精准化传播效果。
内容上,县域视频生产主体应该立足本土题材,借助新技术新手段新力量,更加贴近现代传播特点,实现短视频资讯、新媒体互动、直播等多元发展,尤其要加强政务发布、数字化报纸等载体的视频嵌入度。汇聚本土题材、囤积版权资源、打造原始竞争力。
平台上,除了积极对接流量新入口之外,要尤其注意充分发挥好电视机顶盒作用。智能电视和数码机顶盒具备双向非线性计算功能,良好的存储、点播等功能和用户界面设置,有利于分众传播和精准传播。目前电视频道编排和节目设置上都有很大的进一步优化的空间,尤其是在点播和用户界面设置上,电视机顶盒能够解决集中窗口的问题,以相对集中的入口吸引观众,以权威和贴近获得区域民众的认可,增加用户黏性,并可以根据需求及时更新机顶盒的软硬件功能,发挥好电视机顶盒的终端纽带作用。
(三)提供视频服务整体解决方案。除了要为家庭和公共窗口智屏提供当地视频服务外,县域宣传文化部门应该有意识地去培育本地优秀的视频制作和发布平台。个别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利用当地特色,建立影视基地、文化创意产业园等。本地平台突起,当地土著网红或区域大V将不断涌现,并随着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增长成立自己的制作、宣传、洽谈、电商等团队。产权和收益将越来越被重视,稍大的平台将收购民众的优秀视频作品,并作为商品进行交易传播。同时民众拥有和使用视频科技的水平越来越高,精良的视频制作市场服务将更加细化,从视频的策划、制作、发布、运营等多维度分工,庞大的市场细分为更加专业的服务,设备租赁、产品生产、运营维护等将进行精细化分工;而且普通的视频制作及传播成本更加低廉,知识化、娱乐化倾向明显,创意十足,围绕县域视频市场的商业模式将越来越多,运营“造血”功能潜力巨大。
(四)进行更加精准有效的社群构建。要以地域、行业、平台等单位为载体,不断深化应用场景,进行更加精准有效的社群构建及传播,要敢于打破原来的空间和技术壁垒,消除现实中行业和行政区域界线,跨界跨行业融合发展。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促使网络教育、网络会议、网络招聘、看房带货等应用场景让视频大展身手。随着资讯的发达,深入的解读、行业的利用、全景模式、VR技术等将更广泛的运用,人工智能在脱虚向实的过程中将更多地借助视频,视频模式将更加深入地向内容生态、硬件平台等各领域渗透。对当地的视频资源进行归集整理、整合营销,加强线上线下的互动是融媒体中心发展后期非常庞大的工作。
(五)成立县域行业协会/学会等社会组织,加强行业自律。同时可以借助上级行业组织、高校等智库的作用,加强行业的监督与指导。定期对当地的视频生态进行圈点,及时发现问题,纠正方向。同时有利于对相关作品进行评比、点评,提高制作能力水平,也便于专业技术人员的提高发展。
(六)加强生态监督,成风化人提升整体国民素质。随着网络信息的不断繁荣发展,挑战者更多出现,监管难度加大,将促进视频自动监测技术的探索发展。画面和声音自动监测、过滤,责任人和违法成本将更加明确。而更加坚实的基础在于依靠百姓,树立强烈的法律和道德观念意识,畅通举报反馈机制,进一步营造良好的网络生态,保障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和大家的合法权益。
县域在我国政权体系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直接面对社会事务中现实复杂的各种矛盾冲突和问题交织,在疏导异军突起的草根文化和促进本地文化产业发展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信息时代的迭代升级,县域视频媒介及其生态成员要有大局观念,立足本土,发挥特色,借力发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助力“共建共治共享”基层治理,借助视频载体提升整体国民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