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技术赋能下媒介传播的变革性创新
2020-02-23冯奕翡
□ 冯奕翡
一、引言
加拿大学者麦克卢汉曾高度概括媒介技术的每一次变革对社会发展产生的重大影响和作用,即人类在拥有且掌握某种媒介技术的情况下才能开展相应的社会传播活动。作为一种与社会系统联系密切的宽泛的信息载体,媒介对人类如何获取外部信息、传播观念看法、沟通交流等方面都具有一定影响力,例如过去媒介的变革在信息传播领域带来的变化:2G技术支撑下,手机具备了上网功能;3G技术催生了语音、视频及其他数据传输功能;4G时代,短视频、直播、高质量传输成为现实。而5G技术在高速率、低能耗、低时延、高容量等特点的赋能下,使人类步入了一个新时代,媒介传播不再受时空尤其是流量的限制,与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实现互联互通,并且在物联网、大数据、AR、VR等技术的“帮忙”下给媒介传播领域带来了颠覆性改变。
二、“媒介即人的延伸”的再强化
麦克卢汉曾提出“媒介即人的延伸”的论断。在麦克卢汉看来,任何媒介都不外乎是人的感觉和感官的扩展或延伸:文字和印刷媒介是人的视觉能力的延伸,广播是人的听觉能力的延伸,电视则是人的视觉、听觉和触觉能力的综合延伸①。当然,我们对上述观点的理解局限于人类身体的物理层面,即人类正在使用的媒介是我们每一个人的眼睛、耳朵、四肢等的加强或延展。但是构成人体的不仅有生理器官,还有人的意识思维、情绪等心理性因素。因此,在“媒介即人的延伸”理论的视域下,媒介的发展也应从物理性媒介范畴进入到心理性媒介范畴。伴随着信息科技突飞迅猛的发展,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时代各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改变,媒介已经开始实实在在地在万物互联的格局中通过传感器连接我们生理、心理、情绪等各种各样的信号,我们身体与情绪的各种变化起伏已经通过传感器所记录的数据通过算法跟外界逐渐连为一体②。
5G的超低功耗和广泛且纵深的网络覆盖区域开启了万物互联的时代,越来越多的身体或物体上的感应元件作为终端与外界保持联接状态。与以往不同的是,作为人与外界沟通联接的中介传感器,它将数据采集集中在人的心跳、脑电波、情绪等方面,从以前的行动层面延伸到了生理与心理层面,这些数据能够非常清晰准确地表现人的心理特征,因此传感器也会成为外界感知人的一种新媒介。这样一种新的感知媒介,一方面为内容与服务的提供者精准了解用户状态与需求提供了依据,对用户的认知甚至可以深化到生理信息层面;另一方面,它也为人的自我感知、自我传播提供了一种新媒介③。5G和物联网等技术的应用,或许会使外部媒介设备将从传感器获得的精准数据作为日常判断和采取行动的参考基准成为现实,人对外部世界的认知方式和外界对人的更深层次探究的方式也拓展到了一个新的层面。麦克卢汉的著名论断“媒介即人的延伸”在5G时代表现得更为明显,与人的内心相联的传感器为代表的新媒介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媒介即人的延伸”的再强化和延展。这种巨大的技术革命带来的人与外界的深度融合必然会给媒介自身带来深刻的改变。
三、内容生产主体的多样化及传播主体的多元化、泛众化
过去新闻信息的采集往往需要记者去事发实地获取新闻素材,但如今的新闻采集与分发在“万物皆媒,人机共生”这一全新的技术背景下发生了深刻变化。近几年,无人机开始广泛应用于新闻场景拍摄领域,这为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无法获取新闻素材的新闻记者提供了一条新渠道,例如自然灾害的事发场面;同时也为受众展示了新闻现场的全貌。腾讯开发的智能写作机器人“Dreamwriter”、新华社机器人记者“快笔小新”的出现,改变了过去由传统新闻记者集采写编于一体的单一的内容生产主体,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新闻生产效率。5G低能耗和高容量的特点可以把很多的传感器连为一体,这就意味着,无论是来自外界环境的还是我们自身的可穿戴设备都会在未来参与到媒介内容生产当中,也就是所谓的技术生产内容(MGC),新闻采集与分发将不再局限于纯粹的人身上,“人机共生”已成为现实。
在传播的链条中,人是信息传播的对象、掌控者,是整个传播过程中唯一的传播主体。但在5G技术和物联网的应用下,传播不再局限于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传递,而是人和外部环境之间直接的信息交换,并且外部环境也与以往不同,它是以智能设备为代表的。这些智能设备的智能之处就在于,它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在传播过程中扮演信息载体的媒介,智能媒介可以巧妙地感知不同传播者的不同需求,并且根据既有的判断对信息的内容和形式进行修改调整,成为新的解读者和编码者,人在传播中是唯一主体的地位被打破。
此外,处于网络媒体时代,似乎大家都在强调“人人都是传播者”“人人都有麦克风”的观念,但我们每个人是否都成了真真正正的“社会播报器”,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在视频没有成为社会主流传播方式之前,我们的传播主要还是通过文字编辑的方式来实现的,但良好的文字功底、语言表述能力、思维逻辑能力不是所有人都具备的,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大部分人的发声权。他们是被“精英大众”的光环掩盖的“沉默者”,仅仅通过阅读、转发、点赞、评论等方式行使自媒体平台赋予的权利,但他们始终不是内容的原创者。5G所具备的信息传输的高速率使得传播速度加快,各类视频产品尤其是中长视频会成为主流传播方式,甚至老人、孩子自己操作几遍就能掌握视频的简单运转方法,这样就可以把自己的某种诉求、想法、看法等通过自媒体渠道无障碍地与他人交流。5G技术使传播主体泛众化,人类文明历史上第一次实现了真正的“人人都是传播者”。
四、短视频成为真正的“媒介之王”
5G时代到来后,不仅信息传输速度更快了,流量资费也会更低,加上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以及智能手机的高普及率,都使短视频的发展具备了肥沃的土壤,推进了短视频的快速发展。
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人们被各种压力包围,视频成了大家在碎片化时间解闷、释放压力的娱乐方式。视频不需要受众具备较高的文字解读能力,它以声画结合的形式出现,比单纯的文字更加生动形象、有感染力,甚至能够让受众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和强烈的参与感。并且,触屏感应手指上下滑动操作方式的便捷性、视频平台的个性化推荐使受众沉浸于多样化的视频带给自己的乐趣。另一方面,视频制作、观看、转发等行为无关受众的职业身份、年龄层次、种族地域等,进入门槛很低,只要拥有一部智能手机并且安装抖音、快手、火山小视频等短视频APP就能实现即拍即发。短视频独特的魅力已经使其成为我国移动网络用户关注度最高、更愿意花碎片化的时间观看、制作、传播的娱乐方式。许多主流媒体也纷纷入驻短视频平台进行新闻信息的制作与传播,比如央视网、人民日报抖音账号,短视频实实在在成了新时代的主流传播方式。
在大多数人还在使用4G的情况下,很多场景和传播都是视频化的。但是近两年短视频的发展仍面临很多困境,例如制作周期长、成本高、宣发推广慢等,而且由于软硬件存在一定局限性,很多更宏伟的构想在4G技术下还不能实现。在5G技术的推动下,用户对VR体验的沉浸感、视听感、舒适度将得到加强,并且进一步克服延时缺陷给用户带来的不良体验感,同时,用户也能在虚拟场景中满足自己的互动性,VR的应用也将进一步延伸到更多领域。目前,视频平台为迎接5G的到来已经在VR上进行了探索,如爱奇艺推出了硬件“奇遇VR”和软件“爱奇艺VR”。相比4G,5G技术具备高容量的同时,高速率、多频段还能实现高效传输,包括语音、数据、图像、视频等多种形式。5G时代的短视频是无时无处不在、多向互动、立体多维的,也必将带来更深刻的社会变革。不只有人的记录,还有设备的记录;更多设备接入,更多数据涌入;人和设备的共同赋能将产生更丰富的视频产品和信息。这些特点将使短视频成为真正的“媒介之王”,成为人们未来获取新闻的首要途径。
五、结语
人类社会从最初的集群部落状态发展为如今的“地球村”“万物互联”的时代,应归功于媒介及其技术的发展。历史表明,媒介技术的每一次强化升级都给社会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和强劲的动力。5G技术以高速度、高容量、低时延、低功耗等特点使媒介传播领域发生了变革性创新,但是在强调5G技术可能给新闻传播业带来的变化时,还应摒弃“技术至上”的观念,全面、客观地看待5G技术。
5G技术下,虽然受众的体验感、使用感更强了,但是从长远来看,真正打动受众内心的永远是优质的媒介内容。如今各种视频平台异常火爆,但优秀的经典影片、诗文歌赋仍被大家传颂,正如央视近几年推出的文化类综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经典咏流传》《一本好书》《故事里的中国》等以重温经典、传承中华文化、净化心灵为主旨,受到广泛好评。因此,在强调技术带来诸多变化的同时,我们不能忽视“内容为王”这一不变的规律。另一方面,不断革新的技术带给我们海量、多样、个性化信息的同时,是否会让我们迷失在铺天盖地的信息中,难以找到真正有价值的、符合自身需要的东西?5G技术下实现的万物互联,是否会给媒体监管和治理带来新的挑战?这些都是值得我们花更多心思去探讨的问题。
在这场具有颠覆性的技术革命下,我们在享受着它给生活带来更加华丽转变的同时,更要重视它给社会带来的新挑战。为了使5G技术通过各道关卡,在信息技术时代颠峰上站稳脚跟,还需政府、传媒界、通讯部门等肩负重任、协同努力,让5G赋予世界更多精彩。
注释:
①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119.
②喻国明,曲慧.边界、要素与结构:论5G时代新闻传播学科的系统重构[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9(08):62-70+127.
③彭兰.5G时代“物”对传播的再塑造[J].探索与争鸣,2019(09):5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