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语言现象出发的文本解读例谈

2020-02-23张玉玲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20年8期
关键词:品析老舍词语

◎张玉玲

语文教学要着力关注语言的现象。教师在文本解读时,应当从文本之中去发现那些表达上或特别或平常的一些语言现象,最主要的就是抓住文本中尤为关键和意蕴独特的词语,还有那些使用独特修辞手法和内涵丰厚句子,引领学生潜心涵咏、品咂滋味,以感受其表达上的妙处和作用,从而获得语言能力的发展和提升。

一篇课文中值得教学的内容很多,根据语文课程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定性看,核心的内容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换句话说就是需要关注文本中的语言现象。关注语言现象需要教师在文本解读的时候,从文本之中去发现那些表达上比较特别,或者看上去很平常却具有独特意蕴的语言现象,最主要的是表现在词语、句子等方面。然后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潜心涵咏,把这些带给人感悟、唤起人关注、引发人思考、诱发人想象的词语、句子之中的神韵找出来,带领学生徜徉其中,品咂滋味,感知秘妙,逐渐丰富学生的语感,努力使学生从中获得语言能力的发展和提升。

一、“一沙一世界,一树一菩提”——品词语

词语是语言中最小的意义单位。文本解读的首要工作就是要“沉入词语”。这种“沉入”自然属于进得去又能出得来,也就是在不断与文本的对话的过程中,教师凭借自己的语感和阅读经验,从中捕捉、发现一些值得关注、挖掘和感悟的词语,作为引导学生品析的重点对象。

1.抓住关键词语品析作用

统编教材在语文要素中多次提出“关键语句”方面的学习要求,所谓“关键语句”就是关键词语和关键句子。对于文本中出现关键词语,需要教师指导学生慢慢寻找,如能够有效突出课文主题的中心词,具有浓缩主要内容作用的概括性词语,可以展现出文章脉络、线索的词语,还有特别富有表现力的十分精彩的词语等,这样的词语就是关键词语,教学中引导学生抓住了这些词语来进行品析,就是开展基本的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活动。

例如,教学《带刺的朋友》(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第23 课)一文时,课文写小刺猬采枣的结果时有这样的句子:“你猜怎么着,归拢的那堆红枣,全都扎在它的背上了。立刻,它的身子‘长’大了一圈。”其中的“长”就是一个关键词,毕竟小刺猬这种动物出门采集食物,如果仅凭一张嘴肯定带不走几颗枣子的,那么它爬上树用力摇晃树枝,摇下了一地的红枣干什么呢?读者读文章时不免产生疑惑。而“长”这个词语一下子让人明白了小刺猬的聪明所在:它有隐形的口袋,平时看不见,只有当它装上了东西之后才会显现出来——“长大了一圈”;这口袋是独特的,是用于防身自卫的满身的刺在发挥作用时变化的结果。正是这种“长”大了一圈的结果,让作者对小刺猬的认识发生了彻底的改变:由怀疑、监视中的“圆乎乎的东西”“那个东西”到暗暗钦佩的“聪明的小东西”。

2.咀嚼平常词语品析意蕴

在许多课文中,作者使用的多是一些很平常的词语,似乎自己平时也用过,但在具体的文本语境中,这些看似平常的词语,由于带着作者的独特情感,仔细咀嚼起来,竟然韵味十足,能够把人带入一种饶有情趣的意境之中。

例如教学《猫》(统编教材四年级下册第13课)一文时,课文中有这样的表述:“它要是高兴,能比谁都温柔可亲:……或是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句子中的“跳”“踩(印)”就是十分平常的词语,也是不用解释大家都懂的词语。老舍先生在运用的时候,却有着值得咀嚼的意味在里面。其一,在写作的时候,如果被打扰思路就容易打乱或者中断,但老舍先生写作时对于跳上桌子的猫,却没有被打扰产生厌烦的感觉,反而产生一种互动的感觉,说明老舍先生对猫有着一种特殊的情感。其二,猫整天到处乱跑,脚肯定是不怎么干净的,有时可能还很脏,这样当它把脚印踩在稿纸上时,就难免把写出来的作品弄得不成样子;对此,老舍先生不是赶走前来搞破坏的猫,反而停下手中的笔,专注于猫的表现,甚至还带着欣赏的目光看猫踩下的脚印子,这从“小梅花”的比喻中可以看得出来,“梅花”外形很美,又有淡淡的香味,能够给人带来一种很美好的享受,在老舍先生眼里哪还有又脏又乱影子。这里的“跳”和“踩”都是很平常的词语,其中却浸润着老舍先生对猫的独特喜爱之情。

二、“举一纲万目张,解一卷众篇明”——析句子

句子是词语通过一定的关系组织起来的表达形式,因为组织形式的多样性而显得丰富多彩。在众多句子中,哪些句子才是值得品析的语言现象呢?对于小学生来说,最显眼的是属于那些有独特表达效果的带有修辞手法的句子,这是学生最喜欢积累的句式;另外,那些内涵丰富的句子或者具有张力的句子,在文章中也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品析这样的句子,有助于学生习得文本语言中的句法。

1.欣赏独特修辞手法的句子

语文教材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夸张等,学生容易识别,且因为常见学生基本懂得怎样欣赏,而那些带有不常见的修辞手法的句子,才是需要引导学生欣赏的。

例如,教学《慈母情深》(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第18 课)一文时,课文中写“我”进入母亲工厂看到母亲工作的情形:“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的眼睛……”这些句子中使用了学生不常见的修辞手法——倒装,首先呈现的是那种姿势和神态:背直起来之前是弓着背,转过身来之前是半匍匐在缝纫机上,整天戴着口罩只露出一双眼睛,显示工作环境的恶劣,尤其是这些句子像慢镜头一样,之后出现的才是“我的母亲”与之对接,显示“我”没有想到会是这个样子。课文使用这种倒装手法的句子,目的是突出母亲工作的辛劳带给“我”的震撼感,让“我”体会到母亲挣钱的辛苦和劳累。

又如,教学《祖父的园子》(统编教材五年级下册第2 课)一文时,课文中“祖父……我就……”的句式大量出现,甚至让有的学生产生啰嗦的感觉。其实那是学生误以为这些句子是重复的,不懂得这是作者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属于特别的强调。细读“祖父……我就……”,就能够体会出:一方面表达的是对那种在祖父的园子里无拘无束、自由自的生活,“我”跟在祖父后面,名义上是学习“做事”,实际上是玩乐开心;另一方面是在一再的表达之中,把怀念与祖父在一起的享受自由欢乐之情进行不断强化,突出了文章的主旨。教学中,教师适时提取这样的句子,让学生咀嚼品味,感受作者对自由的怀念与向往。

2.品味内涵丰厚的句子

内涵丰厚的句子外表是没有标签的,需要在具体的语境之中进行体悟才能感受得到,其实这种句子往往是一些看上去很平常的句子,只是其内敛的张力需要通过语言的品析才能得以触碰和感知,进而领悟。

例如,教学《桥》(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第12课)一文时,课文结尾写道:“五天以后,洪水退了。/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这里祭奠。她来祭奠两个人。/她丈夫和她儿子。”这样句子,与前文大量的环境描写以及语言描写相比,显得极其朴实、平淡,但是这种朴实和平淡之中,所包含情感的浪潮却比前文来得更强烈,尤其是最后一句“她丈夫和她儿子”,看似从“她”的角度平淡地给出的两个称谓,但正是“丈夫”与“儿子”关系的揭示,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力。这个句子作为全文的结尾,填补了前文中故事关键情节中留下的空白,揭开了前文洪水中“排队过桥”时出现的“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一幕中的秘密——老汉把党员的先进性看得最重,如果此时揪出的是其他人,体现的最多是强调党员的纪律要求,当他揪出的是自己的儿子,而且他更知道此时此刻,早一步过桥与晚一步过桥可能就是生与死的界限,但老汉丝毫不含糊地揪出自己的儿子,把生的希望留给普通群众,这就是一个普通共产党员的崇高品质。应该说这样的句子就具有极大的张力和丰富的内涵。

应该说,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需要关注的语言现象不止品析词语、句子,还可以组织学生从文本的结构及表达方法等多方面加以关注,如写作思路、行文线索、首尾照应、悬念设置,等等,但无论是对哪一种语言现象的品析,都应当是指向语言文字运用的学习,旨在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

猜你喜欢

品析老舍词语
北平的秋
容易混淆的词语
如何培养学生的诗意品析能力
对一道试题的品析与再探究
周恩来与老舍肝胆相照的友谊
找词语
老舍的求婚
品析一元二次不等式
老舍给季羡林“付账”
一枚词语一门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