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媒体时代媒体舆论监督报道方式的创新
——以“新冠肺炎疫情”的报道为例

2020-02-23张雅森

视听 2020年7期
关键词:新冠肺炎疫情舆论监督公众

□ 张雅森

2019年8月30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在北京发布了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中国网民规模达8.54亿,手机网民规模达8.47亿,互联网普及率达61.2%。其中网络新闻用户规模达6.86亿,在线政务普及率达六成,我国279个地级行政区政府已开通了“两微一端”等新媒体传播渠道,总体覆盖率达88.9%。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出,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日益发展,通过“赋权”和“赋能”,公众对与切身利益相关事务的积极性、关注度和参与度明显提高,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使公众作为真正意义上舆论监督主体的权力得以回归。

舆论监督是新闻媒体的使命和责任,不同媒介在舆论监督中发挥的作用各有优势和不足。融媒体时代,发挥不同媒介所长,进行深度融合报道,有利于提升舆论监督的引导作用,形成1+1>2的媒体组合优势和联动效应。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报道中,媒体发挥其专业性与客观性引导舆论,与公众积极理性对话,有效破解谣言,共同促进问题的解决。

一、媒体联动共享,多元呈现防疫动态

2020年1月中下旬,打响了全国范围内的疫情防控阻击战。疫情发生以来,主流媒体冲在前阵,网络媒体及时跟进,新老媒体联动共享。人民日报等央媒记者最早跟随国务院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进入武汉进行采访报道,通过其新媒体矩阵,及时传达国家措施和专家建议;新华社上线“疫情纪事表”,航拍雷神山医院、方舱医院实时建设现场,多元呈现疫情进展状况;新京报则充分利用全媒体平台矩阵,发挥不同媒介的监督功能,如官方微博进行权威信息传递,“新京报评论”“沸点”等微信公众号进行政策解读和疫情热点跟踪,“我们”新闻客户端视频滚动报道医院救治情况。此外,以腾讯、百度、字节跳动等为代表的网络媒体,利用其平台特长,创新疫情信息共享方式。如腾讯在小程序平台率先上线24小时疫情辟谣助手,开通“谣言过滤器”官微,大大降低了谣言的泛滥;百度及时上线疫情地图,实时传递确诊人员数量、位置、道理封闭状况等,为公众应对疫情采取合理出行方式提供判断;抖音短视频社交软件创建“战胜疫情dou行动”等话题,为武汉等地的湖北群众加油打气,营造了良好的抗疫氛围,也利于缓解疫区人民的焦虑情绪。各家媒体分工协作,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报社记者整理图文报告,电视台记者制作疫情现场视频等,多个资料互为补充,多元化、全方位呈现疫情现况。

二、监督主体权力回归,积极履行义务

舆论监督的主体无疑是公众,但是由于现实的原因,在舆论监督的实施过程中,传媒往往作为代理人来代表公众进行舆论监督。然而,媒体由于处在政府的严格管理之下,从而使舆论监督这种公众独立自主对政府进行的监督成了政府管理之下的监督和批评,甚至成为政府行政管理的一种工具。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带来的变革,开启了公众表达的平台,它突破原有信息控制格局,使公众作为监督主体的权力得以回归,一种新型的舆论监督模式已经悄然呈现。2月1日,正值疫情严重期间,一名男子从武汉红十字会临时仓库提出一箱3M口罩放入一辆鄂A牌照汽车后备箱的视频在网络流传,引爆微博话题榜,网友纷纷质疑该男子领取口罩的用途去向及领取标准,甚至将矛头指向湖北红十字会口罩分配不均、管控能力有待提高等,不满情绪甚嚣尘上。在公众舆论的压力下,当天下午16时30分,湖北红十字会发布关于捐赠物资分配有关情况的说明,及时回应了公众关切,对相关责任人依法追究责任,采取相关整改措施。在此事件中,公众积极行使监督主体的权力,参议内容也更有深度,角度直指红十字会的体制改革。

三、融合报道,形成强大引导效应

正如克莱·舍基在《认知盈余》中所说:“并不是我们的工具塑造了我们的行为,但是工具赋予了我们行为发生的可能。”疫情期间,媒体舆论监督一改过去“你报你的、我报我的”的做法,采用资源共享、全面融合的方式,丰富了报道形态,既集中曝光问题,又客观分析成因,并跟踪措施和成效,赢得了公众的强烈共鸣,社会效果颇佳。

媒体之间不仅融合采制报道,如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在疫情发生后,第一时间策划了名为“战疫情”的滚动报道直播间,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融合报道,报社和电视台记者协同采访,共同策划报道,采集资源共享。而且媒介内部多形态融合进行传播,随着各地市级党媒“两微一端”等新媒体平台的建立,舆论监督报道不上“网”的惯例开始打破。疫情期间,中共中央陆续下发各种文件通知,严厉问责疫情防控中的不当行为。如3月5日,中央指导组一行深入武汉的小区随机抽查疫情防控工作时,一些小区群众透过窗台隔空向中央指导组组长孙春兰副总理“喊话”,指责所在小区蔬菜等生活物资虚假发放、服务管理存在形式主义和工作不到位等。从调查出现的问题到小区整改、问责相关部门人员,再到跟踪监督落实过程,一系列的工作进展,均通过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新华社的融媒体平台,进行全方位展现,有文有图有视频,点击率高,形成强大的舆论声势,起到很好的警示教育作用。

四、持续报道建言,提升舆论监督“参谋力”

治病需要良方。疫情期间,各地政府融媒体平台及网络媒体纷纷开通了专门的疫情反馈渠道,鼓励公众积极建言献议,为政府科学决策、精准制定防疫措施提供参考。此次疫情中被称为“硬核防控”的河南省,要求各地市卫健委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公布反馈渠道及奖励措施,对反映问题作出正面回应,不迟报、不瞒报、不漏报。对于“李文亮医生”事件,不同媒介的持续报道、联合发声,不仅大大增强了监督效果,使中央纪委第一时间成立调查组进驻武汉,还引导形成了社会民众关注呵护医护等奋战一线人员生命安全的强烈共识。“李文亮医生”事件调查过程中,政府积极收集、客观分析相关媒体获取的调查资料,媒体全程持续关注事态进展。此次疫情中,新闻媒体成为社会监督、推动治理的一支重要力量,舆论监督报道形成了“调查—反馈—整改—跟踪”的完整链条。如今,奋战在抗疫一线的不仅有市、区、乡镇等各级干部,还有众多热心群众,大家协作联动,形成监督合力,成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共同助力者。

五、结语

尽管此次疫情中,舆论监督方式的创新发挥了诸多积极作用。但凡事具有两面性,我们不能忽略一些日益显现的问题。如针对一些公共突发事件,专业媒体暴露了其信息传播滞后性的特点,众多专业媒体需要根据新媒体提供的第一信源进行探究和分析,面临着沦为“内容供应商”的风险;对一些事件的报道中缺乏寻找类似的情感诉求和认同空间的能力,监督效果“乏力”;公众参与监督传播机制的媒介素养需要提升等。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国家、媒体、企业、大众等协同努力、精准施策,才能使融媒体时代下的舆论监督实现良性发展。

猜你喜欢

新冠肺炎疫情舆论监督公众
公众号3月热榜
公众号9月热榜
公众号8月热榜
公众号5月热榜
新冠肺炎疫情早期科学研究对政府决策的影响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的公共治理机制:信息、决策与执行
新冠肺炎疫区高校大学生的精神状态与行为应对
公共卫生学科作用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的凸显
探索舆论监督报道的“破”“立”之道
舆论监督报道要注重“建设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