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纸媒微信公众号新冠肺炎疫情报道的修辞策略分析
——以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为例

2020-02-23华敏

视听 2020年7期
关键词:抗击抗疫武汉

□华敏

谭学纯在《广义修辞学》一书中提出了“广义修辞学”的概念,将“修辞活动”定义为“言语交际双方共同创造最佳交际效果的审美活动,是施受双方在合作过程中经过符号的中介进行的信息交换行为”。李军在《话语修辞理论与实践》中也指出:“修辞是与整个话语过程相始终的话语调控行为。”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纸媒微信公众号凭借全天候、全覆盖的传播能力,准确、及时、灵活地传递最新疫情信息和政府部门发布的权威信息,引导了正确的舆论走向,减少了民众的恐慌情绪。笔者选择2020年1月23日(武汉封城日)到4月8日(武汉解封日)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的疫情报道,从广义修辞学的视角提炼其中的修辞策略。

一、疫情报道的主题内容及话语功能

构建话语体系的关键是选择主题内容。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2020年1月23日到4月8日疫情报道的主题内容具体可以分为疫情通报、抗击疫情、疫情感受、其他相关报道等。

疫情通报提供了精确的确诊、死亡和治愈人数,并为寻找密切接触者提供线索。抗击疫情主题的报道则是对领导人决策、政府及军队救援、医护人员的英勇、志愿者活动、各地的援助及悼念活动、相关追责的呈现。这两类报道可以让民众全面了解救治患者、防控疫情的信息。疫情感受主题的报道往往以一线医护人员或患者亲身经历为主要内容,报道他们具体的心理感受,提供与防控疫情的相关信息。其他报道则介绍与病毒相关的知识和防疫知识。

这些主题内容的报道承担着信息公开、信息追踪、维护稳定、引导舆论以及公共卫生教育的话语功能。

二、疫情报道的修辞语境分析

语境是话语含义产生的重要因素。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中指出“修辞以适应题旨情境为第一义”,王德春在《使用语言环境》中指出“使用语言的时间、地点、场合、对象、话题,使用语言的人和使用语言所表现的思想等因素构成特定的言语环境”,“离开语境,无所谓修辞效果”。

首先,从事件性质上看,新冠肺炎疫情属于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造成疫病的病毒前所未见,有较强的传染性。新冠肺炎的死亡率虽低于“非典”,但同样没有特效治疗药物。这些因素总体上对媒体的报道有一定的制约与影响。

其次,疫情是动态发展的,其不同阶段的特征也不尽相同。从武汉封城到武汉解封,疫情的发展大致可以分成三个阶段,阶段不同,报道的内容与语言特征也不相同。武汉封城后的短期时间内,报道以疫情通报为主,如确诊、死亡人数,急寻密切接触者,政府对抗击疫情的政策性指引,救援的总体安排等。这一阶段的报道力求及时传达准确信息,安抚疫区民众情绪,树立战胜疫情的信心,因此必须严肃认真。第二阶段是武汉全面抗击疫情的时期,除继续报道抗击疫情的相关政策外,主要报道一线医务工作者、志愿者的英勇表现和全国各地的援助活动。这一阶段的报道会引用一线抗疫人员或患者的经历,以个人事例来疏导民众情绪,激发民众积极参与抗疫、防疫,体现出一种人文关怀,语言表达带有一定的感情色彩,更加感性。第三阶段,武汉疫情基本得到控制,解封在即。这一阶段的报道内容主要为悼念逝者,表彰英勇抗疫的医务人员,感谢来自全国各地的援助人员。此类报道虽包含一定的感伤成分,但更多体现的是一种必将彻底战胜病毒的积极向上的态度。

最后,从修辞主体来看,媒体在疫情爆发后有义务通过明确的数据与信息,迅速通报疫情的发展以及抗击疫情、救治患者的进展,以安抚民众情绪,引导良好的舆论导向。作为接受主体,身处武汉的民众急于获得一系列抗击疫情、保护生命的准确信息,如收治患者医院的建设情况,医护人员不足情况的改善,如何自我防护等全方位的信息。而武汉以外的民众则需要获取足够的信息以满足对武汉情况的关心,同时也需要一定量的防疫信息。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出如下新冠疫情报道的语境特征。

1.时间的紧迫性:媒体必须第一时间提供正确客观的信息以消除民众的恐慌心理,消灭谣言,有效维护社会秩序稳定。

2.信息的复杂性:疫情爆发后,信息量在一定时间内膨胀,话语主题众多,信息的重要性也各不相同。把握话语时机、优选主题内容是重中之重。

3.话题的敏感性:随着疫情的发展,确诊、死亡人数不断增加。在武汉疫情基本得到控制以前,如何运用修辞策略与技巧,引起大家的关注与共鸣,同时又不会造成民众的恐慌,通过疫情报道来提高民众的防疫意识,也是十分重要的。

三、疫情报道的修辞策略分析

(一)第一时间正面告知,持续更新

突发的疫情,全新的病毒,使民众对及时得到最准确信息的需求十分迫切。因此,在第一时间不回避、不隐瞒地采取正面告知的方式如实地进行报道,是最重要的修辞策略。报道时,应选用客观、直接的词语,并佐以大量数据,同时利用微信平台的优势,保持第一时间的信息持续更新。

武汉封城以后,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以“最新消息”的方式,发布确诊人数和死亡人数信息,之后一直持续更新。

2月10日开始,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在发布“最新消息”的同时,陆续以“×连降”为标题通报疫情控制的情况,如:

《六连降!》:“湖北以外省份新增确诊病例人数连降6天。”(2020年2月10日)

《七连降!》:“湖北以外30个省区和新疆建设兵团新增确诊病例人数7连降。”(2020年2月11日)《八连降!》:“湖北以外30个省区和新疆建设兵团新增确诊病例人数8连降。”(2020年2月12日)

3月19日,发布《0!0!0!终于!》:“3月18日湖北新增确诊、新增疑似、现有疑似,零。”这意味着抗击疫情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之后就是持续报道其他各项数据的逐步清零。

精准数据的不断更新,可以确保民众得到准确信息,同时也让民众真切感受到疫情得到控制的具体情况,一定程度上减缓了社会恐慌心理。

(二)针对性抗疫引导

在抗击疫情的报道中,有针对性地对抗疫工作进行引导是常用的修辞策略。接受主体是政府各级相关部门及抗击疫情一线的工作人员,主要由国家领导人针对抗疫、防疫的各个方面下达具有指令性的话语。

比如,《大年初一,习近平主持政治局常委会会议部署这件大事》:“……在这次不同寻常的会议上,习近平再次强调:生命重于泰山,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2020 年 1 月 26 日)将“疫情”“防控”与“命令”“责任”联系起来,凸显了防控疫情的紧迫感;同时,将“生命”放在首位,比喻为“泰山”,强调了防控疫情的关键是救治患者的生命。

又如,《习近平:务必高度重视对医务人员的保护关心爱护》:“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近日就关心爱护参与疫情防控工作的医务人员专门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医务人员是战胜疫情的中坚力量,务必高度重视对他们的保护、关心、爱护,从各个方面提供支持保障,使他们始终保持强大战斗力、昂扬斗志、旺盛精力,持续健康投入战胜疫情斗争。”(2020年2月19日)其中,“务必高度重视”对医务人员的“保护、关心、爱护”,体现出对奋战在抗疫防疫一线医务人员的关怀。

此外,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还通过“人民锐评”,对防疫、抗疫工作提出针对性的意见,如《面对疫情,信心是长效的疫苗》(2020年1月26日)、《越是集中精力战“疫”,越要确保社会正常运转》(2020年2月2日)、《都什么时候了,还在搞“填表抗疫”》(2020年2月4日)和《全民战疫,故意隐瞒就是给病毒当帮凶》(2020年2月6日)等。

(三)优化选题

疫情爆发后,面对信息庞杂的语境特征,筛选合适的话题并按一定顺序报道,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疫情是动态发展的,其不同发展阶段体现出的特征也不同,报道的内容也不完全相同,针对这一点,我们可以对话题进行优化。如:

《请战!!》:“同舟共济,驰援武汉。”(2020 年 1 月 24日)

《壮哉!除夕夜,广东多支医疗大军驰援武汉》“……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医疗队,出发!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医疗队,出发!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医疗队,出发!……”(2020年1月24日)

《除夕夜,飞武汉!》:“解放军来了!除夕夜,上海大雨,第二军医大学150名人民解放军医护人员乘坐空军飞机直飞武汉。”(2020年1月24日)

《解放军来了!》:“除夕夜,他们出征了。来自人民军队的医务工作者,从多个方面出发,驰援武汉……陆军、空军、海军,出征!”(2020年1月25日)

《除夕夜,他们与时间赛跑!》:“武汉蔡甸火神山医院,被称作武汉版‘小汤山医院’,用于集中收治新型肺炎患者,将在2月3日前建成……”(2020年1月25日)

疫情爆发初期,武汉封城,民众情绪紧张,尤其是疫区民众极易陷入恐慌的状态。1月24日到1月25号的报道中,“驰援”“直飞”“出征”“出发”“集中收治”等关键词会让疫区的民众感觉自己并不是孤立无援的,抗击疫情的工作正有序展开,这样可以减轻疫区民众的恐慌心理,帮助维护社会秩序。

(四)适当煽情,鼓励民众

疫情通报和针对性工作引导的报道,风格严肃,很少进行煽情渲染。但在报道医务人员的英勇、志愿者的活动以及各地的援助活动时,往往会运用一些煽情的修辞来渲染气氛。这类报道会引用一线抗疫人员的实际经历与真情流露的感想,容易引起阅读者的共鸣。同时,这些个人事例也可以鼓励民众,引导民众积极地参与防疫、抗疫的一系列活动。

比如,《“我是汶川人呀!”24岁护士请战,聊天记录看哭……》:“‘这几天的新闻,让我想到了汶川地震的场景,我觉得我应该去。’‘因为我和其他护士不一样,我是汶川的呀!’这样一段话,来自四川省第四人民医院内科四病区护士佘沙的微信。……大年三十,医院征集援助武汉的第一批医护人员时,佘沙就积极报名请战,但由于第一批选派的是重症监护室和呼吸科的护士,她没有去成。1月25日医院发布召集第二批医疗队成员的通知,她又主动报名请战。”(2020年1月28日)

又如,《“95后”女医生骑行数百公里返岗!这张通行证让人泪奔》:“这是一张‘临时通行证’,从荆州到武汉,距离300公里,在车牌号位置写的是‘自行车’;这是一段4天3夜的归程,不分昼夜、风雨兼程,原因只有一个:‘尽快返回工作岗位’……”(2020年2月11日)

再如,《泪目!得知母亲过世,火神山护士含泪向家的方向三鞠躬》:“2月11日下午,火神山医院护士吴亚玲的母亲突发主动脉夹层破裂,在云南昆明过世。在抗疫一线的吴亚玲得知这个消息泪如雨下。12日上午,母亲的遗体火化仍在抗击疫情一线的她连通了家人的微信。她说,想最后看一眼母亲,面向家的方向三鞠躬,这是吴亚玲悼念母亲的方式。心情稍微平复后,吴亚玲还是像往常一样走进火神山医院重症二科,继续奋战,抗击疫情……”(2020年2月13日)

“看哭”“泪奔”“泪目”等关键词经常性地出现在此类报道中,带有报道者的个人感情色彩,适度地渲染了气氛,具有一定的煽情作用。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感情渲染必须适度,否则会适得其反。

(五)侧面引导,疏通情绪

在报道疫情感受时,或多或少会描写治愈病患如何疏导自己的情绪,建立积极正面的态度。这种报道可以提供疏导消极情绪可行的方式,是一种从侧面引导疫区民众正确疏导情绪的修辞策略。

比如,《我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抗争的28天》:“这是中国工商银行武汉分行员工杨岚分享的战胜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的真实经历,疫情面前,她乐观而积极,最终战胜了病魔。我们希望通过她的个案经历,给正在接受治疗的患者希望,给正在一线奋战的医护人员力量,给正处于不安之中的人们一些慰藉……”(2020年2月5日)

《看到泪目!新冠肺炎患者讲述治愈的故事》:“截至2月17日24时,全国累计治愈病例已过万。越来越多的患者经过治疗后逐渐康复,陆续出院。一段段自述,见证了他们战胜疾病的必胜信念和与医护人员之间的感人瞬间……这样的故事,很‘治愈’……”(2020年2月18日)

诸如此类的报道从侧面为民众提供了正确疏导消极情绪的良好渠道和范本。

(六)正面提醒,增强防疫意识

疫情爆发的较短时间内,人们对疫情有相对较高的关注度,但仍有一些人缺乏必要的防疫意识。另外,随着时间的流逝,武汉的疫情貌似也得到了基本控制,大家对防疫的关注度会慢慢下降,防疫的意识也会慢慢减弱。此时,正面提醒民众提高防疫意识就非常必要了。如《密切接触者拒绝配合隔离?后果来了!》(2020年1月27 日);《@ 所有人,集聚就是添乱!》:“不要集聚!从‘宁波一祈福聚餐致25人确诊’,到‘山东发现聚集性疫情60起’,再到‘北京共报告聚集性病例41起涉及确诊病例124人’……因集聚而引发疫情蔓延的案例,不胜枚举,令人愤怒的同时,不免一声叹息……”(2020年2月4 日);《现在就“人山人海”?可真得长点心!》:“……2 月21日,四川广元市民聚集广场,扎堆喝茶,不戴口罩,现场情形很‘密恐’。当地政府回应,现仍处于1级响应时期,市民要自觉远离人群聚集地,严重违规的将予以处罚……”(2020年2月23日)等报道。

猜你喜欢

抗击抗疫武汉
抗疫路上 不屈前行
“画”说抗疫
抗疫之歌
团结抗疫
抗击疫情 我们在一起
齐心人定胜天
——为团结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而作
抗击瘟疫的那些事
别哭武汉愿你平安
我们在一起
武汉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