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事件改编影片中的人物弧光创作分析
——以《我不是药神》《达拉斯买家俱乐部》为例
2020-02-23李攀江周梦涵
□ 李攀江 周梦涵
电影《达拉斯买家俱乐部》和《我不是药神》均是改编自社会新闻真实事件的电影。学院派认为前者的艺术造诣要更高一些,原因是影片对于人性和社会本质的探求要更为深刻。《我不是药神》的成功之处在于将“陆勇案”中的主人公改为无病者的同时对构思与叙事节奏拿捏得足够准确。这种准确也可以理解为导演选择的一种“扬弃”,一种对于中国观众受众心理分析的抉择,一种对于根据现实事件改编成影视作品中的取舍。并且导演剧本改了三年,用人物弧光的手法给现实药丸裹上了一层糖衣,让观众和审查方容易接受影片中的现实主义精神。
一、影片人物及剧情分析
电影《达拉斯买家俱乐部》的主角塑造直接借鉴罗恩·伍德鲁夫的真实经历,这位享乐主义者在被告知自己得了艾滋病仅剩30天的生命后,在大限将至时开始了对生命的渴望和追求。由于唯一被批准的抗艾药物AZT还处在为期一年的双盲实验阶段,他根本等不到救命药。想自救就要出奇招,他先是买通了医院里的清洁工给他AZT,后来药源断了,他开始按照清洁工给的地址找到墨西哥瓦斯医生,并接受他的非常规疗法。在生死线上挣扎回来的罗恩想要贩卖这些药,但是由于官方不批准,他就成立达拉斯买家俱乐部,开始用会员制分发药物,如此开始一边贩药一边与美国药管局抗争,并将自己的生命期限从医生断定的30天上升到2557天。这是意志战胜病魔的过程。
电影《我不是药神》改编自国内真实事件“陆勇案”,影片主人公程勇,从一个与妻子离婚、上有老下有小的麻木中年失败者,在偶然中得知贩卖印度“格列宁”是一个发家致富的好路子后,开始了贩药的生涯。一开始程勇只是为了从中谋利,所以当危机来临,他把自己的代理权让给卖假药的“张院士”,导致自己之前的好伙伴吕受益因为吃不起药而死去。这让程勇的良心开始觉醒,重新顶着风头卖药,最后黄毛为了不暴露出程勇的行踪,而选择自己去和警察周旋,最终车祸去世。程勇在巨大的打击下开始人性的觉醒,将5000元的药降到500元,不惜倾家荡产也要救助病人。这是人性打败金钱的过程。
二、剧中人物情感转变分析
从对剧情发展的研究中可以看到两部影片剧情的相似之处,同为平凡人贩药救命的过程,但是罗恩是为了自救,程勇是为了救他人。这两部影片的视角不同,《达拉斯买家俱乐部》中情绪压抑,罗恩与命运斗,与当权者斗,把矛头削得十分尖锐。《我不是药神》这部影片相比之下更为轻松诙谐。影片前半部分为喜剧的基调,从把代理权让给“张院士”开始慢慢走向沉重,之后的一些事件真的是把前边幸福的生活撕碎并且再踩两脚给观众看。总的来说,《我不是药神》的情感表达并没有《达拉斯买家俱乐部》那么尖锐。
两部影片的人物情感变化是有所不同的。《达拉斯买家俱乐部》中的主角罗恩是在自救过程中通过与同伴雷蒙的长期接触,从一个“恐同”者变为懂得尊重LGBT人群,并在最后与药管局的抗争中得到了法律上的让步,但是从剧作分析找不到明显的人物弧光,因为并没有明显的从根本上的人物性格的转变。《我不是药神》中,主角程勇的人物性格变化就更为明显突出,一开始只为从贩药中获取暴利,但是随着好友们因病去世、为救自己而发生交通意外身亡,这种巨大的推动力让程勇的个人意识得到觉醒,这种人物情感张力的改变就是“人物弧光”。
三、人物弧光分析
(一)“人物弧光”在《我不是药神》中的应用及优点
人物弧光在剧情的创作中可以分为人物塑造、激励事件、设埋伏、继续给主角施压、高潮及结局。回到《我不是药神》中就会发现,在人物塑造方面,导演给了程勇一个落魄低迷有着中年危机的人物设定。激励事件就像是一块大石头,投在了主人公本来平静如水的生活中,不是让水波涟漪,而是激起巨大的水花。激励事件必须彻底打破主人公生活中各种力量的平衡。该片的激励事件就是程勇发现用自己手头的资源可以搞到“印度格列宁”货源并从中谋取暴利来改变生活的现状。设埋伏环节中就是让陆勇知道卖假药被查的后果,就是让自己卖假药挣来的钱竹篮打水一场空的同时还要坐监狱,这让程勇选择放弃药品代理权。继续给主角施压阶段很明显,首先是自己之前的好友吕受益因为吃不起药而去世,这给程勇带来沉重打击,让其铤而走险继续开始贩卖“印度格列宁”,又一个心灵的颤动就是黄毛为救自己而车祸离世。前边的压力直接造成高潮的来临,程勇开始疯狂给病人药品,吃不起的他甚至可以赔本卖,这时人性打败金钱,主人公也就真正成为了病人心目中的“药神”。结局就是程勇被警察带走,法院进行宣判,人民政府对药品进行调整。
通过这种剧作方式,通过某些事件,让主人公有一个内心的诉求,而这个诉求必定会打破主人公当前生活中的一些既定的生活规律,主人公会陷入犹豫,这时就会有新的压力出现,让主人公不得不投入到这个选择中,而这个选择往往会充满着改变,这个改变可以是从负到正也可以是从正到负,总之这个选择就是要让主人公的生活与之前不同,开始走上另外一条路。随着情节的发展,主人公在环境的施压下,会做出最终重大的抉择,这个重大抉择也会是高潮的前一刻,所有的压力都要迫使主人公不得不这样选择。这样的剧作方式和逻辑,会让剧情动作自洽,让观众产生认可和共情效应,同时这一环套一环的节拍,也会给剧情节奏带来良性的影响,让观众觉得主人公不得不这么做。
(二)人物弧光被需要的原因
剧作的需要。即便是好莱坞纯商业片也是如此,例如《钢铁侠系列》《蜘蛛侠系列》,其中人物的变化推动着剧情的变化,而剧情的变化反过来也在影响着人物情感的变化。“有人批评了他们或者是他们认识到了错误,于是他们立即改正过来。再不然他们受到一次震动,就在一夜之间彻底转变了。这种情况曾经出现过,但是,更普遍的情况是,人们一点一点地改变,从暴躁到耐心,从胆小到勇敢,从憎恶到相爱,是渐进的过程。”①运用这种对人物性格渐进化的刻画手法,可以让观众在电影这短短几十分钟内,认可人物的人生经历和情感转变,同时也将人物刻画变得更加深刻。
观众的需要。观众不太吃只有明星和炫酷镜头没有内核这一套了,最直观的例子就是《敢死队3》(2014)和《变形金刚5》(2017)的口碑崩盘,虽然有明星和大导的加持,但是由于观众产生不了共情作用,影片口碑一跌再跌。回到《我不是药神》中会发现,主人公程勇的情感变化也在牵动着观众的心。从这个层面来讲,观众也是需要“人物弧光”型的创作的,因为观众在心理认知上很接受这种风格。
四、结语
通过同题材的影片对比引出对“人物弧光”剧作方法的讨论,发现“人物弧光”式的剧作方法确实有助于剧作家创作出令观众买账的影片。不论是现实事件改编的电影还是重新架构一个世界观的影片,剧本作为一剧之本,在影视创作环节中处于基础与核心的重要地位,而人物是剧本最基础与核心的元素,因此打造一个性格丰满、形象生动、立体多维的人物角色,一直是编剧孜孜以求的目标。影视行业的从业人员,特别是编剧,应当静下心来揣摩这种剧作方式。当然,“人物弧光”的创作方法不是规则,更不是公式,一切理论都有待于付诸实践。
注释:
①吕远.“英雄的历程”——好莱坞主流故事模型分析[J].当代电影,2010(10):97-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