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西文化视野下的迪士尼电影《花木兰》分析

2020-02-23何孟阳

视听 2020年7期
关键词:花木兰木兰迪士尼

□ 何孟阳

《木兰辞》是中国古代著名的长篇叙事诗,文中记录着主人公花木兰替父从军的传奇故事。从古至今,以木兰的英雄故事为蓝本的艺术作品更是数不胜数。在古代以诗词为主,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近代以来歌颂花木兰的艺术作品形式变得多样化,以电影作品最为突出。不仅在中国本土,美国迪士尼公司以其独到的眼光,将中国家喻户晓的花木兰故事拍摄成的两部动画电影《花木兰》也风靡全球,第一部电影上映就拿下了当年美国的票房冠军。

作为中国本土的传统故事,花木兰“漂洋过海”来到太平洋彼岸,受到国外观众的喜爱和欢迎,这与迪士尼公司对故事的再创作是密不可分的。迪士尼在改编这一文本时既要兼顾中西文化,在中国故事中加入西方文化,又不能完全抛弃故事原本全盘表现西方文化。

一、中西文化差异对花木兰故事再创造的影响

由于迪士尼公司的世界影响力和扩大市场的需要,电影选材必须要考虑到全球的受众。所以,在制作电影时首先要面对的就是中西文化的差异,通过分析中西文化起源、基本精神的差异,才能更好地解读迪士尼动画电影《花木兰》对文本的再创造以及诠释迪士尼价值观念等问题。

任何文化的形成都与地理环境密不可分,由于所处的自然基础不同,所以形成了截然不同的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众所周知,黄河又被成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中华文化依托于大江大河而产生,大河流域为原始聚落提供了优越的生存条件,原始住民形成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存方式,也形成了聚族而居,以血缘家庭为纽带的家国臣民的宗法制社会结构。美国迪士尼公司在改编花木兰故事时,保留了一部分源自中国传统文化的情节。影片中,花木兰生活在传统中国家庭,她被要求学习传统女诫,要通过媒婆的考验参加相亲,相亲即是为家族获取荣誉。

西方文明则诞生于优良的海洋环境,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爱琴海。作为西方文化摇篮的古希腊,就是依海而生,利用海洋资源来弥补陆地资源贫乏的困境。古代西方城邦社会的主要特征就是小国寡民,所以更需要进行扩张掠夺来维持统治。西方文化的显著特征就是海洋性、开放性。所以迪士尼在改编花木兰故事时,在花木兰东方面孔、东方服饰下,嵌入的是一颗“西方心”,花木兰的性格、思想都是西方取向,她向往自由,向往平等,并且体现了明显的西方特色——崇尚个人主义。故事改编后,木兰虽然是为了父亲前去征战,但是却也坦言:我这样做不是为了爹爹,也许我只是想证明自己有能力。木兰英勇抗敌,是为了实现自我价值。甚至可以说很大一部分是自我意识的觉醒,是美国式个人英雄主义的凸显,非常符合西方观众的口味。

二、迪士尼电影《花木兰》中的中式元素

迪士尼电影《花木兰》中为了烘托中国本土的氛围,运用了大量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元素。影片开头,就为观众刻画出中国古代典型的乡村景观,以及自给自足的农耕文化。花木兰房间内的中国传统的文房四宝——笔墨纸砚、屋梁上高高挂着的大红色灯笼、世界文化遗产之一的长城等元素,都增添了影片的“中国味”意境。

自然宗教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以前的宗教形态,龙是作为中国传统宗教图腾文化衍生出的文化元素,是中华民族的象征。迪士尼在影片中也将这一元素淋漓尽致地展示出来,在很多场景中都运用了龙元素。其中,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塑造了一个诙谐又富有灵气的角色——木须龙,这也是迪士尼对中国元素的再塑造。它在故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木兰彷徨无助时给予木兰力量和鼓励,帮助她走出困境,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虽然在影片开头,木须龙的使命是听从花家祖先的命令追回行军路上的木兰,可以说是和木兰有矛盾冲突的角色定位,但随着故事的发展,木须龙却成为了木兰的挚友,它帮助木兰出征、立下军功。在匈奴逼近的紧张时刻,木须龙协助木兰制造雪崩。同时,木须龙与木兰的交流让木兰找到自我,重新塑造自我,让木兰的形象更加鲜活生动,更富有层次感和立体感。

中华文化是以儒家的人文精神为依托而发展的,以家庭为基础单元的社会结构形式决定了中国人的社会存在首先依托于家庭。在《花木兰》中,抵抗匈奴的征兵,是以每个家庭为单位,每个家庭要出一个男丁服役。而花家只有木兰一个女儿,所以征战沙场的重任就落到他的父亲花狐身上。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每个人必须严格遵从在家庭及社会中的身份和角色,在社会结构中有确定的身份,最后才是他自己。所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影片中,花木兰父亲花狐的身体已经不足以去参加战争,但在社会角色和家庭角色下,他不得不做出妥协,选择去参战。这才有了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

三、迪士尼电影《花木兰》中的西式元素

迪士尼通过改编创作构建出了一个和本土的木兰从军故事有所不同的新故事,为全世界的观众讲述了一个来自东方的古老故事,并受到了广泛的好评,让花木兰的故事为更多人所知。影片保留了《木兰辞》中的故事框架,将美国文化元素填充进框架中,使故事情节更加饱满,更符合美国观众的口味。美国文化受西方影响崇尚的是个人价值,主张民主自由的追求。美国人奉行通过普通人的个人奋斗来逐渐获取个人价值的成功实现。美国人的价值观中评价最高的价值之一即个人成就。在迪士尼创作的动画影片《花木兰》中,伴随着美国文化的植入,木兰也被赋予了一个梦想,寻求自我位置,渴求找到自我价值。

整部影片中,木兰传统儒家女性形象被改编为现代美国女孩的特点。在迪士尼电影《花木兰》中,为观众呈现的木兰并不是一个完美的形象,相亲时媒婆怒斥她、不看好她,从军后战友们嘲笑她、排挤她,训练时校尉不看好她,在被发现女性身份后被军队抛弃在雪山之上。在最后一场与匈奴惊心动魄的战斗中,花木兰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自己非凡的勇气和智慧。她追求自我价值,在战火纷飞中,她勇往直前,在各种困难面前毫不低头,成为了一个真正的自己。

在与匈奴的战争进入关键时刻时,木兰巧妙设计了一场雪崩,让原本实力占上风的匈奴军队溃不成军,最终败退。很显然,这场战争的胜利就是典型的美国式胜利,通过单个小人物的机智和勇猛获得了最终的胜利,而不是中国式的集体奋战。此战后,影片达到了高潮,木兰也从小人物变成了英雄人物,实现了个人主义的美国梦。在迪士尼影片中,观众可以清楚地发现,花木兰是一个崭新的形象。木兰拥有了更加鲜活生动的形象,融合了东西方文化,并被赋予了新的时代价值,能够符合绝大多数观众的审美需求。

四、结语

在《花木兰》电影大获成功后,迪士尼公司又拍摄了《花木兰2》《功夫熊猫》等以中国故事或中国元素为主的动画电影。今年由国内演员刘亦菲主演的真人版《花木兰》电影上映,这部电影是迪士尼公司第三部“花木兰”系列电影。迪士尼公司一系列改编自中国的动画电影的成功,也给中国电影发展提供了启示和借鉴。中国电影想要取得进一步发展,就要面向世界的舞台,兼顾中西方文化,放眼于世界和未来,也要利用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资源优势,挖掘出更多让全球观众喜闻乐见的故事。

猜你喜欢

花木兰木兰迪士尼
木兰剧片段展示
花木兰
华特·迪士尼——制造快乐的梦想家
如果迪士尼的公主们真实存在……
木兰词·拟古决绝词柬友
花木兰
若是木兰能网购
安阳有个“花木兰”
迪士尼与Netflix如何相杀?
迪士尼开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