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间道》系列电影的人物关系解读
——用格雷马斯符号矩阵方法解析《无间道》
2020-02-23张娇
□张娇
《无间道》系列电影是产生于新世纪之初的电影作品,是香港黑帮电影的经典之作。影片以双主人公的人物设置,讲述了两个分别潜藏于黑社会与警察局之间的卧底决心要找出对方除掉对方的故事。影片超越了常规香港警匪片所采用的正义与邪恶对抗的叙事手法,而是对人物的双重身份带来的巨大矛盾进行刻画,挖掘出人性深处对于生存的挣扎和宿命的悲剧。影片中两个人物的身份错位,对自我命运无法掌控的无奈,以及两人内心共同的挣扎——做一个好人,形成了他们交织在一起的悲剧命运。运用格雷马斯的“符号矩阵”理论,通过对围绕在二人身边的人物关系进行分析,能使观众更加深刻地理解影片所表达的寓意。
一、格雷马斯的符号矩阵理论
格雷马斯(1917-1993)是法国著名的结构主义语言学家,“符号矩阵”理论是他在古典亚里士多德逻辑学的“命题与反命题”理论和法国结构主义创始人列维-斯特劳斯的“二元对立”理论的基础上扩充而来,是一种符号学分析模式。他将原来的故事中的“二元对立”理论扩充为四元,使对艺术作品的叙事分析更加完善和丰富,更能揭示事物之间的复杂关系。格雷马斯的符号矩阵理论,把故事中人物关系的结构用图形构建出来,并帮助我们挖掘叙事背后的深层意义。“符号矩阵”叙事分析理论认为,将故事中的一个主要角色设为X,他的对立项即为反X,与X矛盾但不对立的项为非X,与反X矛盾但不对立的项为非反X。其中,X与反X,非反X与非X是相互对立的两项;X与非X,反X与非反X是矛盾但不对立的两项;而X与非反X,反X与非X是互补的两项。
二、《无间道》中的人物关系
《无间道》的整体故事情节梳理如下:跟母亲独自生活长大、有着黑社会老大私生子身份的陈永仁,出于做一个光明正大的好人的愿望报考了警察学校,因为表现优异受到上司的赏识和栽培,但因自己生父身份的暴露而违背了做警察身家清白的基本前提,上司表面上以此为名将他开除出警校,实则秘密调派他进入黑社会做卧底。另一个人物线索是在警局做卧底的黑社会成员刘健明,新任的黑社会老大将自己手下没有案底的新人刘健明派去警局做卧底,刘健明心思缜密精明能干,一方面因为表现优异得到高层赏识屡获嘉奖,另一方面一直暗中为黑社会提供线报。影片的结尾,刘健明没有死,但他内心的声音却说想跟死去的陈永仁交换。影片最后出现的字幕上写道:“佛曰:身受无间者永远不死,寿长乃无间地狱中之大劫。”此时,观众应该明白,影片一开始出现的《涅槃经》第十九卷:“八大地狱之最,称为无间地狱,为无间断遭受大苦之意,故有此名”,这段话早已预言了影片中的人物命运。
那么,在影片中,假设人物陈永仁为X,他表面是黑社会成员但实际上为警察局做事,那么刘健明就是反X,他表面在警局供职但真实身份是黑社会成员,他们二人均想找出对方,除掉对方,是完全对立的关系。黑社会老大韩琛,对陈永仁心存怀疑但又不确定他是卧底,他们谈不上对立,属于矛盾关系,所以韩琛为非X;警官黄志诚是陈永仁的上司,两人是合作互补关系,即非反X,同时他与作为反X的警局内卧底刘健明是矛盾关系。反X刘健明与非X韩琛长期相互提供各自的活动线索,属于合作互补关系,于是形成了影片的人物关系矩阵。
三、《无间道》中的符号矩阵
(一)陈永仁与刘健明的关系(X与反X)
陈永仁与刘健明的关系,即X与反X的关系。在格雷马斯的人物矩阵关系中,X与反X是完全对立的关系。影片中两个人与各自的上司合作,以互相除掉对方为目的而展开搏斗,展开善与恶、生与死的对抗。而最终的结局,并不如他们所愿,陈永仁死在韩琛安插在警局的另一个卧底的枪下,而刘健明也始终无法逃脱“无间地狱”的宿命,自己的秘密身份并没有因为他不断的杀人灭口而得到永远的隐藏,反而使他陷入无间断的痛苦挣扎之中。“我想和他换”是刘健明在影片中反复出现的内心独白,他宁愿和死去的陈永仁交换身份,渴望自己是一个真正的警察,是一个好人。影片最后给出的字幕——“佛曰:身受无间者永远不死,寿长乃无间地狱中之大劫”,正是对刘健明角色的写照,死去的陈永仁或许是一种解脱,刘健明的生命在世间得以继续才是最大的痛苦和劫难,犹如坠入无间地狱一般永远无法逃脱无间断受苦的命运。
(二)黄志诚与韩琛的关系(非X与非反X)
嫉恶如仇的警官黄志诚,与坏事做绝的黑社会老大韩琛,二人是势如水火的对立关系。当黄警官还是一个一文不名的小警察时,他亲眼目睹自己的师兄死于黑社会的棍棒之下,多年以后师兄的面容在脑海中已经不甚清晰,却看到当年的杀人凶手衣着光鲜招摇过市。他不由得发出了“杀人放火金腰带,修桥补路无尸骸”的无奈感叹,并且让他对什么是法律和正义产生了疑惑。黄志诚与韩琛,是警与匪、兵与贼的关系,不是你死就是我亡。当两人分别发现对方在自己的队伍当中安插了卧底的时候,就都起了杀心,决心铲除对方。
(三)陈永仁与黄志诚的关系(X与非X)
在影片中,陈永仁设置为X,那么黄志诚即为非X。这两个角色在故事中是合作互补的关系。一心想做警察,摆脱与黑社会关系的陈永仁,被黄志诚警司看中去黑社会做了卧底。在这件事上,陈永仁没有选择的权利。这个如友、如兄、如父的人毫无预兆地离去,那一瞬间,陈永仁的眼神既悲恸又绝望。黄志诚警官的死,也让陈永仁恢复身份,做一个好人的愿望变得更加艰难。
(四)刘健明与韩琛的关系(反X与非反X)
黑社会老大韩琛是电影中的非反X角色,与作为反X的刘健明表面是合作互补的关系,实际上两个人之间从没有真正的信任可言。韩琛因为自己从事的黑社会活动屡屡遭到警方的打击,所以在九年前提早布局,挑选自己身边没有案底的下属刘健明进入警校做卧底。刘健明对光鲜的身份和稳定生活的渴望,最终让他与韩琛对立。除掉韩琛,彻底洗刷掉自己的过去。韩琛在最后被警方追捕的途中向刘健明求救,刘健明却将枪口对准了他,随着一声枪响,韩琛应声倒下。韩琛机关算尽、坏事做绝,最终却死在自己的卧底手中。刘健明心思缜密、步步为营,最终还是不能洗白身份。
《无间道》系列电影中人物脉络错综复杂,除了以上分析的四组人物关系之外,还有反X与非X(刘健明与黄志诚),X与非反X(陈永仁与韩琛),以及影片中其他角色的存在,例如看破陈永仁是卧底却为救他而死的傻强,最后才出现的警局中韩琛的另一个卧底等,都与剧中主要角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多元存在、多元对立的故事情节紧紧扣住了观众的心弦。
四、结语
《无间道》系列电影的名字源自佛教《涅槃经》,取“无间地狱”之意,片名为整部影片蒙上一层了痛苦的“阴影”。“影片导演麦兆辉曾经说过,《无间道》希望有所不同的地方是在原有的典型卧底桥段中加入另一个‘反转’过来的卧底,两个势成水火的卧底相遇。他们两个本身有一个身份,但却要做另一个身份的工作,痛苦由此而来。”①格雷马斯符号矩阵在结构主义的基础上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独特的研究方法,将影片视为一个整体,与影片中的人物关系被看作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让我们明白影片所阐述的意义是以其中的人物关系为前提的。影片没有设立一种绝对的价值判断标准,来对人物进行道德标准的判定,而是通过表现他们交错的命运和矛盾的心理、对身份错位难以恢复的生存焦虑、对自我命运无法掌控的无奈的共同点,以一种客观中立的态度,隐喻了人性深处共同的对生存的无奈挣扎和无法逃脱的无间命运悲剧。
注释:
①石竹青.《无间道》商业境语与艺术表达[J].电影评介,2010(04):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