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电影《误杀》的悬疑性表达
2020-02-23俞悦
□俞悦
由陈思诚监制、马来西亚导演柯汶利导演的电影《误杀》于2019年12月13日上映。它翻拍自印度2005年上映的电影《误杀瞒天记》,相较于原版,中国版的《误杀》在情节设计上显得更加紧凑,其悬疑性和反转性也更强。一般而言,在具有侦探、悬疑、推理元素的类型片中,观众真正关心的是“谜底”的揭晓,他们极其期待案件被侦破的那个高潮时刻。于是影片需要通过悬疑性元素制造“悬疑感”,以不断吸引观众追随故事情节的发展。电影《误杀》通过成功地打造主角、时间和意象上的悬疑性来实现整个故事的悬疑感表达。
一、悬疑性主角
“一个角色,除了如前述的有个身体之外,还得有特征。特征包含了态度、才能、嗜好、品味、心理动机,以及其他能够区别角色的特质。”这些人物特征也应该成为叙事动力的构成要素,它们在某一刻必能暗示或者揭晓情节的走向。在《误杀》中,李维杰作为主角自身便具有一定的悬疑性。首先,他酷爱观看侦探推理电影,他还常常对人讲道:“只要你看过一千部电影,你就会相信,这个世界上压根就没有什么离奇的事情。”李维杰所具有的这个特性,其实为他在影片后半段能够与警察斗智斗勇埋下了逻辑伏笔。
除此之外,在前半段的铺叙过程中,我们已然能够清晰地看出关于“李维杰”性格中的复杂和不可捉摸。首先,李维杰是一个好父亲、一个好邻居,更是一个好丈夫、一个好家长。从电影的官方海报中,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李维杰紧紧地将妻女护在身后,一旁还附有电影中的一句台词:“我没什么本事,能做的,只有挡在你们面前”,这些作为“李维杰”的人物细节实际上都在不同程度串联起悬疑情节发展的因果链条。但是,主人公“李维杰”的正面形象背后存在着“阴暗面”的解读空间。之所以说李维杰具有“阴暗面”,是因为他既属于受害者一方,在某种程度上,又参与了“加害”的行动。
在这样一个悬疑推理类型片中,李维杰的角色设定既具有“侦探”般的敏锐,又有“凶手”般的狡猾,从这个角度来说,“李维杰”一角打破了常规类型中“破案”和“犯罪”行为的分化,也打破了角色性质上善与恶的二元对立。在某种程度上,“李维杰”更像《我不是药神》中的“程勇”,是一个站在情、理、法交叉处的“孤胆英雄”式人物。就像影片最后的采访问道:“你觉得李维杰是一个怎样的人?”颂叔留给我们的是一个模糊不清的微笑。或许每个人对于这个问题的答案都是这样不确定,因为李维杰给我们展现了其正直、坚毅的一面,但是,影片又带给所有人意想不到的反转,即李维杰“利用”了所有人的善良和信任。
基于此,电影《误杀》已经不仅仅涉及一桩“误杀案”,更是一场关于情、理、法的现实争斗与斡旋。在这其中,李维杰迫于无奈地被推至风口浪尖。李维杰的“目的取向”完全出于一份父爱、一份保护家庭的责任,并且对于他来说,这种选择是义无反顾的。一方面,站在情感层面,观众会理解李维杰一家将素察“误杀”的结果;另一方面,站在法律层面,观众深知李维杰一家必将受到制裁与惩罚。这种矛盾的观影体验也从另一角度揭示了“李维杰”所具有的悬疑性。
二、悬疑性时间
“时间”是电影最重要的构成要素之一,同时它也通过不同的方式建构着观众对“时间”本体的体验。“时间”虽抽象、不具体,但是优秀的电影创作者们仍可以使它承担重要的叙事与表达功能。在《误杀》中,“时间”也变成了具有悬疑性的元素之一参与叙事。
(一)悬疑性时间推动情节
在《误杀》中,“时间”被完美地结合于文本叙事,并成为极为重要的叙事动力要素。当李维杰得知妻子和女儿“误杀”素察——警察局局长拉韫的儿子,他第一时间销毁了素察的手机,并带着全家前往罗统。在罗统的那段时间,编导不断用字幕注释着重要的“时间节点”,此时的画面就如同监控录像一般记录着李维杰一家的行动轨迹。
在李维杰一家面对警察的审讯过程中,他们都一口咬定4月2日至3日全家乘大巴离开灿班,前往罗统过周末。当警察们调来各个地点的监控录像时,都会在对应的时间在罗统发现李维杰一家的身影。于是,这些被监控记录下来的“客观时间”成为了故事中完美的“不在场证明”,而也正是这一点使得警察无法证明李维杰一家与发生在灿班的“误杀案件”有关,从而为调查过程设置了一层极大的阻力。
通过李维杰的精心设计和重新组合,“客观时间”变得具有欺骗性和复杂性,它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了伪证和另一个观众需要解开的“谜题”。当呈现李维杰一家在罗统的影像时,电影的叙述视角实际上从之前的非限制型变为限制型,它隐藏起李维杰“欺骗”的过程和手段,使观众与影片中的警察一样疑惑,从而推动着接下来的进一步“调查”和“解谜”。
(二)悬疑性时间强化表达
一方面,《误杀》在某种程度上利用“时间”作为其情节上的推动力量,实现其在文本上的叙事功能。另一方面,又通过蒙太奇等艺术手段使“时间”在电影中具备了“自主性的能动作用”,即“时间”不仅仅为叙事服务,它还拥有强化情境悬疑性和紧张性的表达作用。
“电影与舞台剧最大的区别之一就是对物理时间的操控与重构,电影中时间的省略、叠加、压缩和延展也成为时间叙事最常见也最有效的手段之一。”编导可以通过蒙太奇实现对物理时间的压缩或延展,也可以实现对情节节奏的加快或放缓。“电影中的时间不是被填充的,而是被建构的。通过更替场景、改变景别与视角,导演可以减慢或加快情节节奏与影片本身的节奏(蒙太奇),从而造成独特的时间感。”在电影《误杀》“湖边销赃”一段中,李维杰刚刚将素察的车推进湖中,而此时碰巧走过牧羊人和羊群。该场景的悬疑点产生于牧羊人究竟会不会看到湖中的车?李维杰会不会就此暴露行迹?
对于这一段的处理,在构图上,编导不断地使牧羊人的视线偏向湖水的方位,暗示观众他即将转头看到湖中的车。在场面调度上,编导则为牧羊人设计了“水壶滚落”的桥段,使其不得不弯腰拾起水壶,此时再切到湖中慢慢下沉的车。在整个过程中,编导不断地将牧羊人经过、拾水壶和车下沉的画面交替剪辑在一起,并逐渐加快二者交替的速度,使本应该在一瞬间发生的动作时间被延长,而其中的画面节奏被不断加快,从而实现了该场景悬疑性和紧张性的延宕与加强。
三、悬疑性意象
在电影《误杀》中,我们可以找到一些具有悬疑性的意象。这些具体可见的“物”经过“编码”和“组合”,成为了某种可读解的文本注脚。它们在影片中反复出现,并且成为了观众如侦探般洞悉案件的线索。
(一)“拳击赛场”
《误杀》中的李维杰是一个拳击赛迷,“拳击赛场”这一空间在影片中反复出现于几个重要的情节节点。第一次出现于李维杰接到前往罗统出差的通知之后,他只身一人出现在罗统的拳击现场观看比赛。而远在灿班的妻子阿玉和女儿平平正在与素察对峙。拳击赛场上红蓝双方正在进行激烈的交战,与比赛画面交替剪接在一起的却是现实中力量悬殊巨大的交锋和对战。“拳击赛场”还出现于“全家罗统游玩”的段落。拳击赛场上只有输赢,没有对错。对于李维杰一家的境遇来说,何尝不是这样呢?
一场“误杀事件”将李维杰一家推向了更加无情也更加残忍的“现实拳击擂台”。于是,“拳击赛场”在影片中的几次出现就具有了“言外之意”。它其实预示着即将发生的一场比赛,关乎阿玉、平平和素察的生死比赛,关乎李维杰和拉韫的智力比赛,更关乎情与理的比赛。用李维杰的话来理解,这确是一场“零和比赛”。而作为观众,我们面对的是这样一场因为没有真正的输赢,所以无法为某一方呐喊助威的比赛。
(二)“羊”
在《误杀》中,“羊”的形象出现多次,既有真实的羊群和“死羊”,又有充满想象性和意味性的“羊”,比如影片最后李维杰前往寺庙跪拜时出现的那只似真似假的羊。在李维杰大女儿平平的课堂上,老师的画外音说道,羊的视力不好,一旦离群,就很容易被吃掉。紧接着就是平平被警察单独审讯的场景。这里“羊”的象征含义不言而喻。像李维杰一家这样无权无势的平民百姓属于弱小的羊群,而电影中拥有势力强大的“赛国警方”则象征着“猛兽”。电影中处处可见这种力量强与弱的抗衡,比如李维杰和拉韫、素察和平平等。
李维杰的本质是“羊”。他没有文化,社会地位低下。当他在河边处理“脏车”时,恰巧经过一队羊群,而此时羊与李维杰的镜头对切可以看成是其自身身份的指认。但是他又不是《暴烈无声》中“哑巴张保民”那样莽夫式的、无声式的“羊”,他会选择采用自己的方法“复仇”,保护他爱的家人。然而,李维杰采取的“复仇”方式是具有罪孽性的。在某种意义上,“羊”正代表着纯洁与无罪。最后在现场指认时,棺材里出现的却是一只死羊,这只“替罪羊”一方面隐瞒了李维杰的“罪行”,另一方面又寓意着其“无罪性”遭到毁灭,必将受到审判。
(三)“佛统塔”
“佛统塔”在《误杀》中出现于三种场景里,即李维杰跪拜、平平夏令营项目及李维杰和拉韫夫妇和解的场面。在平平的夏令营活动中,其中一个项目就是参观“佛统塔”。当钟声响起时,画外音指出,“这是来自内心忏悔的声音。”这句话仿佛预示着李维杰的结局。
李维杰是一个忠实的信徒,他经常去寺庙对僧侣进行布施。被卷入“误杀案件”之后,当他再次前往时,却被僧侣拒绝。这时的李维杰已经不再完全无辜和纯净。也许,那些僧人感受到了李维杰心灵上的“灰尘”,而只有李维杰自己选择放下仇恨,听到内心的忏悔之音,他才能被自己的信仰重新接纳。
在影片结尾,李维杰与拉韫夫妇和解的场景也设置在了神圣的“佛统塔”。李维杰向拉韫吐露自己的真心,双方终于选择放弃争斗。此时,他们是再平常不过的父亲与母亲的角色,而也正是这个时候,李维杰才终于听见来自心底的“钟声”。
四、结语
2019年上映的《误杀》算是带给我们一个惊喜,它将原版情节进行了合理的改编与创新,融入中国本土现实话题,使其在剧情和情感上更易被观众接受和认同。陈思诚曾在采访中透露,“我一直想拍一部侦探电影”。从某种程度上说,这部《误杀》也具有一定的“侦探特质”,只不过影片中不涉及真正的侦探,案件本身无法准确地被判定对错。当《误杀》将这一道关于“理智与情感”的判断题抛给观众时,答案却被悬置了。原因在于,影片在其悬疑性、探案性的商业诉求之外,还增添了一层现实解读。《误杀》所承担的社会意义不再是简单地教给观众对错,而是让他们体会来自平民百姓的一份无奈和真挚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