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都市题材“小人物”剧的构建
——以《我是余欢水》为例
2020-02-23赵如蓝
□ 赵如蓝
由小说《如果没有明天》改编的超级网剧《我是余欢水》,开播以来引发了众多讨论,赚足了观众的好奇心和关注度。该剧仅有12集,在网络平台播出。该剧情节紧凑,反转不断,环环相扣。剧中人物形象塑造得鲜明生动。采用多见于电影中对于小人物形象拍摄的黑色幽默风格,成功将剧中的片段以诙谐幽默的方式展现出来。它是典型的“小人物”题材网剧,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一、“小人物”剧的构建策略
(一)小人物遭遇的共情体验
《我是余欢水》在剧情上来源于生活,迎合了观众的观看心理。男主人公余欢水,人到中年,薪水勉强,是公司业绩最差、最不招人待见的员工。在家庭里他退让隐忍,撒谎成性,得不到妻儿的理解尊重。小人物余欢水的艰难境遇是你,是我,也是他,人物形象现实到让观众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影子。面对生活,谁能保证自己不会活得像余欢水一般?网剧开播伊始人物设置就非常“丧”,整合了中年危机里的“离婚危机”“失业危机”“生命危机”,人间真实的镜子刺痛了无数观众的内心。该剧以“戏剧化”作为天然佐料,融入在现实生活的大背景下,诙谐中透露着无穷的真实感。以余欢水的“悲惨生活”为开篇,貌似荒诞,让人觉得离谱,但同时又会感慨:“这不就是我在过的日子吗?”剧作很自然地让观众产生同理心,水到渠成地完成了与观众共情的体验。
(二)小人物特质的荧幕塑造
不论在电影中,还是在连续剧中,“小人物”大都是以边缘化的人物形象出现在观众面前,不论是职业的边缘化,还是经历的边缘化,大都要借助外在的荧幕造型和特定的符号表意来完成。在网剧《我是余欢水》中,郭京飞饰演的余欢水几乎全程戴着黑框眼镜,脸上的表情也是随着剧情的推进不断变化,但不变的是中年男人的赘肉感与油腻感,微微佝偻着背,把一个历经生活沧桑且碌碌无为的“丧男”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单从人物造型上来说,余欢水无疑是成功的。在剧集的开始,余欢水冒领客户礼品,事情败露后为了保住面子,他虚报价格,将平价红酒和月饼说成是高档礼品。一件看似很细小的事情,却是人物特质的体现。在生活中,人人皆有虚荣心,人人都想保住面子,渴望受到尊重,希望得到认可,余欢水也不例外。在生活的重压下,余欢水同时又是一个撒谎成性、爱占小便宜的凡人。这种人物特质的荧幕塑造,让观众感到真实细腻,没有违和感。
(三)小人物叙事的冲突反转
《我是余欢水》采用了黑色幽默的叙述风格,依托不断反转、极具诙谐荒诞的情节冲突,推进小人物余欢水的成长。从最初的“丧”“失败”“唯唯诺诺”的隐忍反转到因为大意在医院被误诊为胰腺癌晚期后,万念俱灰下性情大变,还阴差阳错地成为了见义勇为的英雄,至此到达人生巅峰。全剧的高潮并未因此停下,剧情又反转至这一切的背后暗藏杀机,危机和挑战接踵而至。不断反转的剧情,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在讲述余欢水的种种遭遇时,从语言到情节冲突都充满了荒诞、戏谑、诙谐。剧情的前半部分讲述现实,后半部分反转至生活本身。运用黑色幽默元素、大量的偶然性、荒诞派等后现代特质的叙事方式,通过故事情节来彰显和加强人物特征,将小人物的形象变得“接地气”、更真实。
二、“小人物”剧的构建价值
(一)彰显人文关怀
《我是余欢水》这部现实题材的网剧,将生活里的一地鸡毛用戏剧化的形式呈现给了观众,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彰显了人文关怀。纵观最近几年的影视行业,充满人文关怀的作品数不胜数,有爆款电影《我不是药神》《无名之辈》等,这些作品无一例外地将视点转移至平凡百姓身上,他们是草根,来自生活的基层,人设不是百分百完美,但都充满了人情味。这样充满人文关怀的表达使小人物的个体风格变得迥异,从而使大众的关注点能准确对焦到他们的悲欢离合、情感流露、生命需求上来。余欢水在出车祸前,事业有成收入颇丰,属于社会的精英阶层。车祸后整个人仿佛被时代、被生活所抛弃,性格大变,成为了失败的代名词。人物设定上的转变也是社会底层民众在社会变革、时代变迁下对生存价值的追问、对生活意义的探索。
(二)树立价值认同
余欢水被误诊为胰腺癌晚期后,破罐子破摔想要敲诈上司们一笔钱留给自己的儿子,真相大白后良心发现,不愿千万家庭因为劣质电缆而受到伤害,再三规劝上司们去自首,而后在历经了生死考验后,他终于找到了生活的真谛与活着的尊严和幸福。12集的剧情中,最后的落脚点在于人性的回归、对生活的感悟、对生命的思考。利用地铁电缆线这个基础设施为事件线索,反映了相应的社会问题,贴近百姓生活。在巨大的经济利益面前,我们最初都可能像余欢水这样动摇迷失,但无论如何一定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不能抱有侥幸心理,更不能做坑害他人、昧良心的事情。剧中这样的细节还有很多,都值得我们深思。《我是余欢水》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引发了强烈的价值认同。
(三)触发群体反思
余欢水的个人遭遇,从侧面反映了普性群体的社会问题。寻常小人物们也有对于自尊的保护、尊严的认可,他们也向往自由富裕的生活。他们在荧幕上的个体抗争其实就是万千群体在生活里的无声呐喊。这是一个社会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关注。《我是余欢水》这部剧中,角色的语言是诙谐的,行为是搞笑的,我们作为观众会因为他们的一举一动而捧腹,但与此同时,角色在这一刻又是缺席的。所以在剧中,余欢水经常会有毁灭式的行为,比如主动迎向在逃犯的刀,接到父亲要钱电话后在午夜街头不顾形象失声痛哭,结尾中自爆卑鄙之事等,都是意图在触发群体反思:小人物的情感情绪如何宣泄?小人物的个人需求谁来关注?小人物的社会认同如何达到?
三、“小人物”剧的构建路径
(一)剧本的创新出彩
《我是余欢水》是正午阳光推出的又一精品佳作。前有《琅琊榜》《精绝古城》《欢乐颂》《大江大河》来打样,后有现实题材都市剧《都挺好》来证明。正午阳光之所以近些年成为影视界的“优质代表作扛把子”公司,都与选择的剧本密不可分。剧本的好坏有时甚至能决定收视生死。剧本不能一味地进行模仿抄袭,更不能揪着老剧新编不放手。一部好的剧集,它的剧本一定是富有创新精神的,要么是另辟蹊径,要么是贴近生活,总之必须要出彩,要夺人眼球。
(二)演员的用心塑造
影视作品的完美呈现离不开演员们的用心塑造。《我是余欢水》中,不论是主演郭京飞还是一同搭戏的演员们,每个人仿佛都是为角色而生的,十分贴合原著中的描述。赵觉民的扮演者,在表演时加入了挑眉、抖腿等细节动作,为的就是展现出人物的狡黠和警觉。扮演余欢水爹的老戏骨尚铁龙,正式出场时,不修边幅,头发花白,头顶光秃,满眼沧桑,浑身充斥着市井气,追到公司后一张口就是大呼小叫,蛮横无理。虽然尚铁龙老师戏份不多,角色也十分不讨喜,但他凭借出色的演技,把人物演绎得入木三分。
(三)制作的精益求精
在《我是余欢水》中,虽然只有12集,但整个创作团队依然秉持初心精益求精。其中对于视听语言的运用也是可圈可点。现如今,观众的审美水平在不断提升。《我是余欢水》迎来高收视率,获得良好口碑,离不开过硬的制作水准和丰富的视听表达。正午阳光公司有一流的制作团队提供技术支撑,为展现丰富的影视表现手法提供保障。比如镜头语言的运用、后期制作的特效、画面语言的精彩、视听语言的融合、故事叙述的立体、戏剧化的人物关系等,都构成了《我是余欢水》的成功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