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外电影史”教学优化的路径探索

2020-02-23王帅

视听 2020年8期
关键词:电影史课堂教学

□王帅

近年来,随着中国电影市场的蓬勃发展,影视艺术类专业越来越成为全国高等院校的热门专业。除北京电影学院、上海戏剧学院、中央戏剧学院、南京艺术学院、浙江传媒学院等艺术院校开设此类专业之外,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淮阴师范学院等综合性和师范类院校也设立相关院系,致力于培养能够适应社会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集采、写、编、摄、评、播等能力于一体的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传媒人才。为了让影视类专业学生能够更深入掌握专业知识,具备开阔的专业视野,众多院校都将“中外电影史”课程设置为专业必修课,以期通过教与学让学生拥有扎实的电影理论知识和较高的专业认知素养,熟悉中外电影发展史上的重要历史事件,明确重要历史事件之间的线性关系,并形成正确的中外电影史观。

一、“中外电影史”的传统教学模式分析

在高等院校,“中外电影史”一般作为广播电视编导、戏剧影视文学、戏剧影视导演、影视摄影与制作等本科教育的专业基础课程,以及戏剧与影视学研究生教育的专业必修课程进行开设,可见其地位的重要性。“课堂讲授+电影观摩+讨论总结”的教学模式是“中外电影史”课程的传统教学方法。

(一)课堂讲授:厘清中外电影史的发展脉络

在课堂内容讲授方面,通常会选择先讲解外国电影史,然后再讲解中国电影史,次序排列的内在逻辑主要是依据电影起源和发展的时间顺序。1895年,法国卢米埃尔兄弟以“实地捕获的自然景象”为创作方针摄制了《工厂的大门》《火车进站》《水浇园丁》等一系列记录现实生活场景的短片,也因此宣告着电影的诞生。其后,全世界各个国家的电影从业者积极探索电影艺术,掀起了三次席卷全球的电影美学运动。第一次是20世纪20年代左右的欧洲先锋派电影,其中涌现出的德国表现主义、法国印象派、纯电影、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以及苏联蒙太奇学派为默片时期带来了电影视觉效果的极大丰富和开拓创新。第二次是20世纪40年代中期的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突破了以好莱坞为代表的梦幻电影的陈规,关注普罗大众的现实生活和精神世界,标志着现代电影的开端。第三次是20世纪50年代末期的法国新浪潮电影,个人色彩强烈的“作者电影”风格以及大胆革新的电影叙事语言,如潮水一样迅速影响和波及世界各个国家的电影创作。因此,在讲解外国电影史时,任课教师一般会按照世界三次电影美学运动发生的时间顺序,并结合相关的历史背景、重要导演及其代表作品、理论主张和美学风格,点面结合,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世界电影的发展脉络。同样,在讲解中国电影史时,则是根据中国电影的历史进程将之依次划分为6个阶段:1905年至1931年(拓荒期)、1931年至1949年(探索期)、1949年至1966年(发展期)、1966年至1976年(停滞期)、1976年至1984年(复苏期)和1984年至今(繁荣期),结合相关的政治历史背景、代际导演及其代表作品、创作风格和文本意义进行讲解,由此让学生把握中国电影的发展状况,并理解中国电影在世界电影发展史中的历史地位。

(二)电影观摩:洞悉代表性电影的文化内涵

在电影观摩方面,通常会选择与授课环节相关的重要导演及代表性电影来进行拉片。比如在讲解法国新浪潮时,会选择让-吕克·戈达尔的《筋疲力尽》和弗朗索瓦·特吕弗的《四百下》作为分析案例,通过分析《筋疲力尽》中的“跳跃剪辑法”和《四百下》中的“长镜头”场面调度,让学生充分领会新浪潮电影对于传统电影美学观念和叙事语言的革新。在讲解新好莱坞电影时,会选择阿瑟·佩恩《邦尼和克莱德》、斯坦利·库布里克的“有关未来三部曲”《奇爱博士》《2001年太空遨游》《发条桔子》、弗朗西斯·科波拉《教父》系列与《现代启示录》、马丁(斯科西斯《穷街陋巷》《出租汽车司机》以及斯蒂文·斯皮尔伯格、乔治·卢卡斯、伍迪·艾伦等导演的著名影片,带领学生课上观摩全片,或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则选择课上观摩某些片段并让学生课后观看全片,由此直观感受新好莱坞电影与旧好莱坞电影的创作异同之处。在讲解中国电影探索期时,既可以选择第二代导演程步高执导的《狂流》进行观摩,让学生洞悉其鲜明的时代主题、深刻的现实主义思想、极具视觉冲击力的蒙太奇手法和先进典型的艺术形象塑造,感受左翼电影浪潮带给20世纪30年代中国电影创作理念的巨大影响,也可以选择第一代导演郑正秋在这一时期创作的《姊妹花》来观察其创作观念的更变,以此讨论中国电影革命现实主义创作传统的确立。可见,在“中外电影史”授课过程中,电影观摩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影片选取的准确度和针对性是需要授课老师认真抉择和把关的。

(三)讨论总结:形成正确和系统的电影史观

罗伯特·C.艾伦和道格拉斯·戈梅里在其著作《电影史:理论与实践》中指出:“任何一种电影史的定义都应承认,电影的发展包含了电影作为特殊技术体系的变革、电影作为工业的变革、电影作为视听再现系统的变革以及电影作为社会机构的变革。”①也就是说,电影史应该从这四个方面进行教学与研究。一般而言,大多任课教师会选择在课堂最后二十分钟时间里围绕课堂内容组织学生讨论,并进行系统总结。如在讲解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时,会引导学生讨论其创作理念和美学思想,总结其对世界电影创作产生的巨大影响。不仅注重代表导演及其重要作品的解读,更是将每一阶段电影视听语言的革新、产业的升级、传播的策略以及产生的社会效应纳入讨论与总结的范围内,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和系统的电影史观。

二、“中外电影史”教学优化的具体路径

在“中外电影史”的传统教学模式中,“课堂讲授+电影观摩+讨论总结”是最为常见的教学方法。经实践检验,也非常有效。但是,面对社会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集采、写、编、摄、评、播等能力于一体的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全媒体人才的培养需求也不断提升,因此,进行“中外电影史”的教学优化是非常必要的。

(一)精选教学教材,完善学习知识体系

“电影教育的‘动态本质观’认为,电影教育是动态发展的,是电影与教育的辩证统一;电影教育的本质是动态变化的,在长期发展变化的历史进程中逐渐累积、确立和显现,经历了一个持续、渐进的动态过程。”②因此,在“中外电影史”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精选教学教材。比较推荐的教材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的《世界电影艺术发展史教程》与《中国电影艺术发展史教程》。从学生角度而言,这套教材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具有解读全面、通俗易懂、层次分明、逻辑清晰的特点,有助于学生认识电影本性、掌握电影语言、了解电影发展历程并分析电影艺术作品。从教师角度而言,除了这两本教材之外,教师应立足于科研与教学两个方面,拓宽自身的学术视野。其一,应多关注《文艺研究》《电影艺术》《当代电影》《北京电影学院学报》等学术期刊,及时掌握电影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将专业学术成果进行课堂转化,更新自身知识结构。其二,应多涉猎角度更为多元化与精细化的电影史书目,如《中国电影艺术史(1930-1939)》(高小健)、《中国电影批评史》(李道新)、《中国电影艺术史》(周星)等著作,拓宽自身知识视野。其三,应多推荐国外经典电影丛书,如《世界电影史》(大卫·波德维尔、克里斯汀·汤普森)、《认识电影》(路易斯·贾内梯)等,完善其学习知识体系。

(二)丰富教学案例,调动课堂学习氛围

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发展,教学案例的丰富途径得以拓宽,网络视频、文字资料可应用于“中外电影史”的教学过程中。“爱课程”上的网络课程、微课视频、教学设计均为教师提供了改进教学的方法论,“抖音”上的“电影最TOP”“电影金山角”“楞楞说电影”“抖音电影史”“一目十影”“好片八部半”等自媒体对于经典电影以及热播电影的解析,均可作为多媒体材料支撑教学,微信公众号上的“毒舌电影”“奇遇电影”“豆瓣电影”“SIR电影”“独立鱼电影”等影评人对于电影的多角度解读,同样可以作为教学案例分享给学生。此外,还有传统节目《老梁说电影》《第十放映室》以及自身的学术研究成果,均可以用来丰富教学案例,有效地调动课堂学习氛围。

(三)改进教学方法,实现师生教学相长

在教学方法方面,不应将“中外电影史”的教学看作独立的课程环节,而应将其放置在培养方案的大视野中进行考察。一般而言,学生在学习“中外电影史”之前,已经系统学习过“视听语言”“影视声音概论”以及“影视剪辑”“影视摄影”等课程,所以,应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其分组解读电影。比如,第一种方法是理论型的,让每五位学生组成“电影赏析小组”,片目可根据教学内容进行布置,如涉及中国早期“联华电影公司”成立始末的《阮玲玉》,重现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拍摄历程的《西洋镜》,回顾世界电影大师“梅里爱”生平创作的《雨果》,均可作为指定片目,学生在讲演汇报的过程中可以进一步巩固学习知识。也可以发挥学生主体性,让其在近五年内获得国内外重要电影奖项的名单中进行选取影片,这样可以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经典电影的独特魅力。第二种方法是实践型的,让每五位学生组成“电影再创作小组”,运用学习过的剪辑、配音、摄像等知识,围绕某一教学内容进行再深化,如讲授“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时,可让学生从国内外经典影片中寻找类似于《偷自行车的人》中的“长镜头”创作手法,如《十七岁的单车》《四百下》《云水谣》《风柜来的人》《小武》等电影中的“长镜头”片段,将其剪辑为一个短片,进行汇报与讲解。在解读电影的环节中,教师可以与学生深入互动,客观评价并提出针对性的修改建议,同时让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进行评价,翻转课堂、师生互评,实现师生教学相长。

三、结语

综上所述,“中外电影史”课程“课堂讲授+电影观摩+讨论总结”的传统教学模式,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与科学性,但同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应从精选教学教材、丰富教学案例、改进教学方法三个方面进行教学优化,以期培养出能够适应社会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拥有扎实的电影理论知识和较高的专业认知素养,熟悉中外电影发展史上的重要历史事件,明确重要历史事件的线性关系,并形成正确的中外电影史观,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的电影人才。

注释:

①[美]罗伯特·C.艾伦,道格拉斯·戈梅里.电影史:理论与实践[M].李迅 译.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6:43.

②李云.论电影教育的“动态本质观”[J].电影评介,2019(22):58-61.

猜你喜欢

电影史课堂教学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从印度歌舞电影看中国歌舞电影创作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中国电影史研究的思考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从法国电影史的发展看“作家电影”流派的意义与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