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色期待:暗喻对青年教师职业观形成之影响
2020-02-23陈玲,陆涓
陈 玲, 陆 涓
(1.南通技师学院, 江苏 南通 226000; 2.江苏旅游职业学院, 江苏 扬州 225009)
2018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实施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明确要求“不断提高地位待遇,真正让教师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1]实质上一个人是否安心与热爱其职业,与其职业认知也就是职业观是密切相关的。
职业观是一个人对某种职业的认知、态度、观点,关系到他对这一职业的评价、好恶与选择,成为一个人是否选择从事某种职业的决定性因素。角色期待是指社会或个人对某种角色应表现出特定行为的规定性,而职业期待则是角色期待在某一特定职业上的反映。因此,一个人一旦选择了某种职业,无疑应当依照社会对这一职业的角色期待去塑造自己,从而满足社会对这一职业的角色期待。
教师这一被人们誉为阳光下最灿烂的职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鉴于人们对其职业内涵期待之不同,往往寓意于各种各样的暗喻。而这些暗喻尽管赋予的内涵有所不同,隐含的角色期待各有其历史意义,但毫无例外的都是颂扬教师这一职业的崇高与伟大,从而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的职业选择与职业观形成,激励着更多的有识之士将教师作为终身职业;同时有效运用教师暗喻进行激励,对于青年教师形成正确的职业观不无裨益。
一、不同时代教师暗喻蕴含特定的职业期待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在总则中对于教师明确规定道:“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从中不难看出,教师的角色期待可谓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它是随着教育事业和教师职业的发展而变化的。而不同历史时期教师的职业内涵,必然体现着这一阶段教师的身份、地位、职责与功能。美国分析教育哲学的倡导者和代表人物之一,美国哲学家、教育哲学家、哈佛大学教授谢弗勒认为:教育语言主要表现为教育术语、口号、暗喻三种形式。“如果口号性、暗喻性陈述能够运用得当,则会对激发教育者的实践意欲产生影响。”所谓暗喻是以一事物去比喻另一事物,只不过与明喻不同的是,它是用一种事物暗喻另一种事物,暗示人以一种事物感知、体验、想象、理解、谈论另一种事物的心理语言和文化行为。[2]因此,在不同时代形成的教师暗喻,也将折射不同历史时期人们对于教师这一职业角色期待的时代内涵。
(一)园丁:农耕时代对教师的角色期待
教师这一职业的产生与发展经历了一个由非专门化阶段到专门化阶段、再到专业化阶段的过程。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是以农业为立国之本的国度,因而农耕时代在我国历史发展过程中占据了很长时期。农耕时代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无疑主要以农作物为中心,因而在农耕时代,对教师的暗喻也是与之相适应的,这其中“园丁”可以说是最具代表性的了。将教师比喻为园丁,在农耕时代无疑是最朴实、最形象,也最富有田园诗意的,它将这一时期对社会最具推动力的代表暗喻为教师,可见对教师这一角色的推崇之意。因为“园丁”绝不仅仅是一个简单劳作的农夫,他无疑是掌握了一定的生产技术,能对植物进行养护,确保收成的专业人员。虽然在农耕时代之初的原始社会,教师还是一个非专门化职业,只是以长者为师或以能者为师,但人们出于对农耕社会的本质认知,认为教师就应当是一个辛勤的园丁。而且这一暗喻自农耕时代以来,就一直成为人所皆知、并为世人所认同的角色指代。园丁虽然是农耕时代人们对教师这一角色最质朴的职业期待,但它更多的却是从本质上诠释了教师这一职业的功能及其意义。当然,在农耕时代除园丁之外,还有“春蚕”“蜡炬”“孺子牛”等暗喻,无不寓意了这一时代对于教师角色的内在期待。
(二)工程师:工业社会对教师的角色期待
随着蒸汽机的发明与问世,人类社会进入了工业化时代。工业社会的规模化生产与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工程师成为人们最为仰慕与尊崇的角色。于是在工业化时代,“工程师”亦成为新的教师暗喻,这一暗喻已经明显褪去了田园与农耕的色彩。进入工业文明之后,随着工厂这一规模化生产方式的出现,人才以规模化形式培养的场所——学校也进一步得到发展。“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从私塾到学校,随着学生规模与培养形式的变化,人们对教师的角色内涵与职业期待也赋予了新的蕴意,因而“工程师”自然成为了工业社会的教师暗喻。以往的私塾教育形式,教学的规模相对较小,而学校则如同工厂生产产品,呈现出规模效应的特征。因此,对教师的角色期待,就不仅仅是掌握了一定生产技术的“工程师”,而是善于走入学生心灵,引导学生健康成长的“人类灵魂工程师”。这一暗喻的角色期待在于强调教师应当是通过“传道”来塑造学生性格、沟通学生的心灵,而不仅仅是一个简单进行“授业、解惑”的知识传播者。在工业社会除“人类灵魂工程师”之外,还有“高明的雕塑家”“路标”“铺路石”“摆渡人”“人梯”等暗喻,同样寓意了这一时代对于教师角色的内在期盼。
(三)引路人:网络社会对教师的角色期待
进入后工业时代,尤其是互联网和计算机的出现,对人类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已经作为一种模式影响人们的生活,甚至导致观念上的变化,并且以非主流的方式对整个社会的思维模式产生影响。这些变化对人类社会生活带来的影响之大,速度之快是前所未有的。面对这些改变,人们往往会表现出迷惘和不知所措,这对于世界观、人生观正在形成的青年学生而言无疑带来了新的挑战,容易迷失方向和误入歧途。习总书记寄语教师做好“引路人”[3],就是希望他们为青年学生在人生成长的道路上指明方向。而四个“引路人”的内涵要求,就是希望全体教师担当好青年学生的人生导师,为他们导航带路。引导他们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培养创新思维、奉献祖国,担负起民族振兴的历史使命。习近平总书记针对网络社会特点,除了“引路人”之外,还提出“筑梦人”[4]“大先生”[5]等暗喻,无不是寄予教师以这一时代的特殊厚望。
二、教师暗喻对于青年教师职业观形成的作用
无论是农耕时代还是网络社会,也无论是东方文化还是西方文明中的教师暗喻,从中都不难看出,人们对于教师这一角色的职业期待是一如既往的。这些暗喻不管以什么形式出现,也不管其中赋予的内涵是什么,它们对于教师的职业期待都是与时代的要求相适应的,而且其指向是基本一致的:无不希望教师能够以高尚的情操塑造学生、以渊博的知识启迪学生、以科学的方法引导学生、以完善的人格影响学生、以优雅的气质熏陶学生、以坚韧的品格锤炼学生,教育和帮助学生成才,成为对社会进步有贡献的人。毫无疑义,教师暗喻对于他们职业观的形成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
(一)引导:在青年教师职业观形成上的激励性
从已知的教师暗喻不难看出,整个人类社会对于教师的角色期待一般是以积极意义的内涵占主导地位的。自古以来,从“辛勤的园丁”到“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再到四个“引路人”,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对于教师的角色期待,都是希望教师能为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培养人才、无私奉献,由此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有志青年加入到教师行列,并且以教师暗喻为动力,激励着自身形成正确的职业观,为国家培养人才作出自己的贡献。中国人民大学首任校长、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吴玉章先生曾在《自励诗》中写道:“春蚕到死丝方尽,人至期颐亦不休。一息尚存须努力,留作青年好范畴。”现当代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也曾以“春蚕”铭志道:“只要我还在世一日,就要吐丝一日,但愿我吐的丝,能替人间增一丝丝温暖,使春意更浓。”而更多的是广大教师基于这些教师暗喻的激励、在正确的职业观的规约之下,努力践行自身的人生理想与价值取向。针对旧教育把培养“人上人”作为培养目标的现象,提出新教育应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中人”。[6]教育家陶行知不仅在理论上进行探索,而且以“甘当骆驼”的精神践行平民教育,三十年如一日矢志不移,对“千教万教、教人求真”执着追求、矢志不渝,故为人所同钦、世所共仰,被宋庆龄誉为万世师表的楷模,而郭沫若则赞叹道:“两千年前的孔仲尼,两千年后的陶行知。”[7]全国优秀共产党员、被公认为最受欢迎的教师陆永康自幼就因小儿麻痹症带来生活上的不便,因为双腿残疾而不得不靠跪爬来行走。但他不屈不挠、自强不息,靠着勤奋和努力成为一名小学民办教师。从此,他便开始了数十年如一日的“跪教”生涯。为了能够正常地上课和家访,他利用废旧材料缚住双膝,自制成重达2公斤的“船鞋”,再拄上一根木棍,艰难地支撑着身体的重量,以保持身体的直立坚持工作。为了孩子们,他跪坏了数十双“船鞋”,无数次磨破了双膝。凭着惊人的毅力和对家乡父老深沉的爱,坚信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孩子们走出贫困;培养出一批批人才,为改变家乡的贫穷作出贡献。[8]再如“宁可清贫度日,不愿孩子失学”,被誉为“大别山师魂”的蕲春四中教师汪金权,他原先是全国闻名的黄冈中学教师,为了山里的孩子也能接受到良好的教育而改变命运,他主动放弃了原有的优裕的工作待遇,回到大别山深处的蕲北山区任教。汪金权为了追求教育公平,为了放飞山里孩子的梦想,为了自己的人生信念,在蕲春四中一干就是数十年。尽管条件十分艰苦,相比起原来的工作单位真可谓天壤之别,但他毫无怨言,淡泊明志,专心教学,坚守“没有爱心就没有教育,教育事业的崇高在于奉献”的人生信念,充分体现了“燃烧自己、照亮他人”的红烛精神。[9]象这样的教师楷模可以说不胜枚举,而他们之所以有如此过人之举,这其中最根本的原因与他们受教师暗喻之激励,确立了正确的职业观无疑是分不开的。
(二)反观:在青年教师职业观形成上的内省性
无论是农耕时代,还是工业社会,抑或当今网络社会,教师暗喻对于青年教师形成正确职业观的积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当然,我们也应当结合时代的发展需要,进行科学恰当的扬弃,让那些推动社会进步和教师成长的暗喻,在教师形成正确的职业观上发挥更大的作用。作为教师,其职业内涵的核心:爱心、奉献、执着、求真等等规定了其角色内涵。青年教师入行不久,他们选择从事教育事业的动机有可能是各种各样的。或可能受原先老师的影响,或由于兴趣使然,或因为家长亲友引导,或由于就业压力驱使,或因为专业选择限制,或由于没有其他职业选择的无奈。当然,更多的加入教师行列的有志青年是因为受教师暗喻之熏陶,受教师这一“阳光下最灿烂的职业”所吸引,或受“俯首甘为孺子牛”所激励。值得引起注意的是,青年教师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尤其是职业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无论是基于何种动机、因何影响而选择了教师职业,能否形成正确的职业观,对于其今后的成长与发展,对于他能否承担教书育人之重托,对于他能否完成为人类社会进步培养合格人才之使命具有决定性作用。因此,充分发挥教师暗喻的反观作用,可以警示青年教师“吾日三省吾身”,反思自身是否形成了正确的职业观。教师如果作为“红烛”,那么既要为学生照亮他们探索知识和未来的路径,又要为他们照亮陶冶心灵和追求真理的轨迹;教师如果作为“春蚕”,不仅要有即使舍弃自身生命也要给学生以知识的精神,更要以这种精神去引导学生为追求真理而献身的示范;教师如果作为“辛勤的园丁”,既要呵护关心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也要为其“修葺”错误的思想与行为,以保证他们的健康成长;教师如果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成为学生成才的规划引导者,而且要成为引导学生全面发展的促进者;教师如果作为“人梯”,不仅是要让学生站在自己的肩上看得更高、更远,而且要让学生知道一个人的成功必须要依靠前人和团队的力量。更为重要的是:教师必须成为“引路人”和“筑梦人”,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并且将实现“中国梦”作为自己的理想追求。这是教师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肩负的使命,也是履行教书育人职责必须达到的教育目标。
三、结语
因此,青年教师在成长过程中,既要在教学实践中向那些为人师表的楷模学习,也要从教师暗喻之中获得教益与激励,时常以这些暗喻的期待来反观自己的言行。而学校的领导者、管理者则应当善于运用恰当的教师暗喻,激励和引导青年教师时常反省自身是否形成了正确的职业观,这对于青年教师的成长,具有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