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超短篇科幻小说写作技法探微
2020-02-23◎孙伟
◎孙 伟
曾几何时,一部《流浪地球》成为了全国乃至全球关注的焦点。与此同时,“科幻小说”的概念更是不断地为我们这个缺乏科幻素养的国度带来一次又一次刷新与体验。那么,面对“科幻文学”的苏醒(或崛起),作为语文教师,又该采取何种姿态加以面对呢?结合高考写作的现实情形,结合科幻小说的艺术特性,笔者认为:掌握“超短篇科幻小说”的写作不失为一条行之有效的教学新思路。
一、什么是超短篇科幻小说
超短篇科幻小说具有立意新颖、情节严谨、结局新奇的特点,更要求在1000 字以内,概括出普通小说应具有的一切。但凡是小说,都必然有“想象”的成分,然而科幻小说的想象更强调的则是“幻想”之意。它所构建的那个想象空间,应该是现实世界中所不存在的,但却有着真实世界中可追根溯源的科学事实。综上所述,超短篇科幻小说就是一种字数控制在1000 字以内的科幻小说。
二、为什么要重视(超短篇)科幻小说
笔者发现,在近五年全国各省(市)的高考作文真题中,科幻类题型正渐成风气。比如:
2013年北京卷“爱迪生会怎么看手机”、2010年湖北卷“以幻想为主旨的开放式作文”如下:
孙悟空的筋斗云,哪吒的风火轮,都是神奇想象的产物,寄寓了人类渴求飞速行进的美好愿望。谁能想到,晚清幻想小说《新中国》预言百余年后在上海陆家嘴一带举办万国博览会,法国科幻小说家凡尔纳梦想“从地球到月球”,在今天会成为现实?幻想源自人类的求知本能,展现了人类非凡的想象力。幻想推动现实,幻想照亮生命,幻想是快乐的源泉……
请根据你对以上材料的理解和体会,选准角度,写一篇作文。
同时,2009年北京卷《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这篇命题作文,由于文体不限,实际上也可视为科幻类文题,同样可以写成一篇精彩的科幻小说;而2010年北京卷的命题作文《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更可以被写成一篇思考“现实”与“未知”的充满幻想的科幻佳作。或许会有人质疑,就算文体不限,但平时语文教学中并未讲授“科幻类”想象文,高考中出现此类题型只是例外罢了。真是这样吗?我们不妨把视野往前推移。请看:1999年全国卷
随着人体器官移植获得越来越多的成功,科学家又对记忆移植进行了研究。据报载,国外有些科学家在小动物身上移植记忆已获得成功。他们的研究表明:进入大脑的信息经过编码贮存在一种化学物质里,转移这种化学物质,记忆便也随着转移。当然,人的记忆转移比动物复杂得多,也许永远不会成功,但也有科学家相信,将来是能够做到的。假如人的记忆可以移植的话,它将引发你想些什么呢?
要求:请以“假如记忆可以移植”为作文内容的范围,写一篇文章。
再请看:2000年上海(春季)
请看下面的漫画,以“人与机器人”为题完成一篇文章。
原来,这类科幻想象类的题早已与我们多次邂逅。看着这些出现在历年高考中的作文真题,再反观我们手中的语文教材,每一位有责任心、有使命感的语文教师,怎能没有一种明显的危机感呢?
三、我们该怎么做
既然要耕耘,选种自然重要。一粒金种子蕴含着丰收的基因密码,我们何不尽自己最大努力去汲取它的营养,破解那成功的密码?为此,我构思了“解剖式模拟写作学习”的思路。具体来说,就是通过对优秀科幻小说作品的“解剖式梳理”(解剖),以小说创作各个方面(主题、人物、场景、写作技巧等)为指标,充分挖掘并领悟其中的精髓,并发挥主观能动性,在此基础上进行“二次创作”(模拟),并在对比中,提高小说写作的综合能力的一种写作学习模式。
(1)解剖的对象
这里的“解剖”实际上就是对一篇科幻小说的各种元素进行解构。首先,教师应选择适合学生学习的解剖文本。在这里,笔者郑重向诸位推荐《科幻世界》杂志。因为这是国内迄今为止最权威的科幻小说展示平台,代表了现今中国科幻小说的整体水平,更不必说它是孕育了当代中国科幻领域作家的摇篮。
其次,还要明确解剖的具体元素。当拿到一篇解剖对象后,教师和学生应该明确,通过这篇文章应该学习哪些方面的技巧。根据小说创作的要求以及高考写作的限制,笔者认为一定要重点汲取主题、场景、形象和讲述这几方面的精华。
(2)解剖的技术
A.主题。在解剖一篇科幻小说时,我们应对其主题和主题的表达多加思索,从而使自己在写作时,不会流于科幻表面而丧失文本思想内涵。在平时,可以对常见的主题类型有所归纳,并尝试多种主题的写作,为写作积累经验。常见的主题有:对人性美丑的批判,例如自私、愚昧抑或宽容、忠诚等;对情感的表达,譬如父母情、师生情、朋友情等;或者是对社会的批判,比如个体与集体的利益冲突、自由与压迫等;还可以是对生存现状的反思,像未来生活、科技与自然等。
B.场景。所谓场景,就是指人物活动的画面。通俗地讲,就是什么人、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做什么。任何一个故事,都是由一个个场景连缀而成,因此,只有掌握场景的设计与打造,方能成就一篇小说。需要注意的是,由于超短小说严苛的字数要求,所以,要充分考虑字数的分配与故事讲述之间的矛盾。一般来说,“起”与“合”的场景应该以言简意赅的说明或描写设置悬念,引起读者兴趣或发人深省。尤其对于“起”的设计,虽说字数不能太多,但却要求有极高的技术水准,作者要找到合适的场景作为故事的切入口,将读者最快地带入故事当中,并能留下足够强的悬念吸引读者继续阅读;对于“承”的环节设计,可以根据情节要求,多几个“承”的环节,但要重点处理好各个“承”之间的逻辑关系,要选择最有价值的场景来服务于整个故事;在整个提纲中设计过程中,难度比较大的是“转”这一场景,因为从内容表现上说,它在整个故事情节中属于“高潮”,故事中的所有人物间的冲突要在这一场景中得到最大、最终地释放,关键是这个过程还必须合情合理,符合想象的真实。从技术操作上讲,之前“起”“承”的数个场景中所有埋下的伏笔,营造的氛围,都要在这一环节中得到最为有效的解释。从场景的目的上看,通过“起”到“承”直至“转”这一系列场景的铺垫,故事的主题故事的主题才得以呈现或为“合”做好烘托主题的最后准备。
C.形象。小说的形象主要是人物,当然也可以是所有的事物。(在本文中,就以人物代替形象。)人物对于任何一篇小说而言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价值。人物塑造的要求就是:必须符合“人的真实”。面对你想象的人物形象,你必须不断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他为何会这么做?这个问题,它看似简单,但若没有合理的答案,你的故事将会变得支离破碎。所有故事其实都在读者和作者间签下了一份合约。读者要求:“给我一个令人信服的世界。”而人物角色则是这个虚拟世界的主体。因此,倘若角色的行为动机不足为信,那么故事的其他部分也难以令人信服。在高考的作文写作中,要通过塑造一个典型形象来讲述一个故事,就必须掌握独特的刻画人物的技巧。常见的人物的描写主要分为: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直接描写主要是直接针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外貌、细节等方面所进行的描写;间接描写主要是通过间接的描写他物并以此反衬出人物性格、心理等方面特征的描写。两种描写手法各有千秋,只要运用恰当都能最大程度地刻画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
D.讲述。没有尝试写过小说的人大多以为,写议论文要比写记叙文难得多,甚至以为写小说就是讲故事,那是“小儿科”,不值一提。实际上,这是极为浅陋的看法。讲故事绝对是一件技术要求极高的能力,金庸老先生都只说自己不过是个会讲故事的人而已。其实,这不仅是谦虚,更是得意。因为能把故事讲得吸引人,这本身就非常了得。在解剖优秀的科幻小说时,我们要仔细品读作者是如何讲述一个故事的。常用的讲述方法主要有:对话、描写、说明等,这些能力我们在语文教材中都有习得,比如《祝福》《老王》《水浒传》《红楼梦》等。因此,我们完全可以在日常小说类文本教学中加强针对性指导与目的性训练。
(3)模拟的目标
需要强调的是:模拟的对象不是解剖文本,而应是蕴含在其中的写作技法。所以,借助解剖科幻文本,我们最终的目的并不是对原有故事进行简单地缩写或模拟,而是指导学生在汲取解剖对象的精华之后,做到融会贯通。在广泛阅读积累之后,得以灵活借鉴并最终形成自己的写作风格。
四、结语
《流浪地球》爆红之后,网络上迅速出现了诸如“《流浪地球》中的各科高考考点”的文章,将影片中的文学细节描写与各门学科知识点相联,模拟出各种高考题型,虽为娱乐,但却颇有道理。前有刘慈欣、郝景芳等作家的惊艳亮相,后有各地各类与科幻文学相关的考题现世,种种迹象无不表明了科幻文学正日益成为中国文学的“新宠”,而作为新时代的语文教学工作者,更是应担负起为每一位学生插上“隐形的翅膀”的神圣职责。
注释:
[1]孔庆东.中国科幻小说概说.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5月第3 期,第38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