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中考情境化命题分析及教学启示
2020-02-23◎彭勇
◎彭 勇
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以及评价探索的逐步深入,中考试题越来越淡化对记忆性知识的考查,重视情境的营造,突出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本文通过对近年来中考语文试题中情境化设计试题的分析,为教学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中考命题的价值
从中考命题发展的趋势来看,情境化命题设计已经从过去那种自发的感性尝试迈向自觉的理性探索,情境化命题的覆盖面越来越广,命题形式越来越多元,对命题的价值认识越来越深入。
1.创设应用情境,体现统整意识
中考语言积累与运用部分,主要考察字音、字形、近义词、成语、标点、病句、修辞等,传统的命题形式一般为单项选择题,每道选择题题目考查一项内容,各题之间没有直接的联系。近年来,中考命题尝试以语段为载体,创设应用情境,把多项内容整合到一起进行考查。
以2018年安徽试题为例:
动物在睡眠时,大脑能像人脑那样发出电波,也会做梦。如猫在睡觉的时候会竖起耳朵,嘴边的长须会颤动,有时它还会轻轻地叫几声,好像再追捕什么目标似的,鹦鹉睡觉①把头藏在翅膀下面,②也会发出很低的叫声。除了猫和鹦鹉之外,马和狗等家chù,以及其它一些哺乳类动物也会做梦。动物的梦有多有少,蝙蝠、老鼠比人更容易做梦。③鸟类很少做梦,爬行动物也很少做梦,因为④它们必须随时保持对敌人的警告,以便能够及时逃脱。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划横线的字注音。
颤( )动 家chù( ) 哺( )乳
(2)根据句子的意思,将“偶尔”“常常”分别填入①②两处横线上。
(3)将③划线的句子改成一个句子。(要求:符合语境,不改变句子原意)
(4)在④划线处有一个词语用的不当,可将“________”改为“__________”。(要求:符合语境)
该命题材料属于生物学科,具有跨学科整合的特点。在这一段材料创设的应用情境中,四道题目分别考查了字音、近义词、句子改写、病句修改等内容,这种命题形式、减少了对识记性知识的单一考查,有利于综合考查学生积累并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还降低了学生猜题的命中率,提高了试题的区分度和效度水平,可谓一举多得。
2.模拟生活情境,突出现实观照
传统的中考文学常识、诗句默写题目,命题形式相对比较单一,大多是以选择题或填空题的形式呈现,主要侧重考查学生的“记忆”能力,这很容易引导学生在备战中考中死记硬背,不利于学生语文学科素养的提升。命题者模拟生活化的情境,可以更好考查学生在现实情境中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例如,2018年北京卷“基础·运用”部分以圆明园主题学习活动为载体,把文学常识考查纳入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2017年吉林卷第3 题“当朋友远别时,我们会在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名句_____ _,______”赠别壮行;2018年重庆A 卷第8 题“德高望重的何老师退休仍然关心青年教师的成长,经常为他们答题解难,老师们称赞他‘__________________,__’。(龚自珍《己亥杂诗》)”。模拟生活中常见的情境,突破了补充型默写主要考查“记忆”能力的局限,可以考查学生对古诗词的深入理解和现实生活的运用能力,真正实现了中考考查的指向标作用。
3.引入语境情境,强调迁移运用
中考语文对文言知识的考查主要是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为了应对这类题目,很多语文教师在备考的时候要求学生机械记忆文言文的基础知识,进行大量的训练,实施题海战术。课程标准明确要求“不能脱离语文运用的实际去进行‘系统’的讲授和操练,更不应该要求学生硬背概念、定义”。中考命题也探索把语境理念引入文言文学习当中去,引导学生对文言文知识的记忆性积累,转向语境中的理解性应用,兼顾对学生文言基础知识的考查和思维能力的考查。例如2017年呼和浩特卷第9 题就提供了一个文言实词示例:有渔者以舟往救之/救死扶伤(或救护),要求学生用“辍耕之龚上”“舟薄于石又没”中“辍”“薄”二字分别另组一词或者写一句话,不能改变句子中的原有含义,还要求学生能够把这一含义迁移运用到现代汉语的语境中。
二、中考命题情境化发展对语文教学的启示
纵观近几年中考命题情境化发展趋势分析和命题的案例,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上应该有以下感悟:
1.基于学习群,创设整体化情境
新课程改革以来,“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已经深入语文课堂教学,教学的形式也日渐丰富多彩。但是仍然有不少教师没有摆脱从“教师问题”到“教师答案”的教学惯性,有些课堂教学虽然在教学形式上热热闹闹,但是仍然是“满堂灌”“满堂转”把有效的教学时间给分裂了,大量低效重复的问题和形而上主义的教学环节,把学生参与语文实践的机会给剥夺了,把学生深入思考的时间和空间给挤占了,整节语文课下来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记忆”和“理解”等浅层次能力上滑行。这反映出教师仍然以“知识为中心”“技能训练为中心”的观念进行备课和上课的。要改变这一教学的现状,使我们的学生真正具备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教师必须增强自身创设教学情境的意识和能力,促进学生进行深度学习。
语文“学习任务群”以任务为导向,以学习项目为载体,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提升语文学科素养。基于学习任务群的教学情境设计,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情境导入这一单一的教学环节,还要走向整体的、综合化的学习任务设计。例如,苏轼作品是中考考查的重要内容之一,以《苏东坡传》作为“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学习任务群的内容组织教学,有利于学生形成对苏轼的整体认识,加深学生的理解水平。语文教师以筹建“苏东坡纪念馆”为载体设计学习任务,创设一个整体化、系统化的应用情境。以“选址任务”引导学生了解苏轼的生平,考察学生整合信息的能力;以“主展厅设计任务”,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深入理解、灵活运用能力以及对苏东坡代表性诗词的鉴赏评价能力;以“花园雕塑设计任务”考查学生对书中主要人物形象的把握能力;以“纪念馆主体楹联撰写任务”考查学生对苏东坡诗词的深度理解和迁移运用能力。在实践中中,教师要提供“绍兴鲁迅纪念馆介绍”“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说明”等样例提供给学生,并及时评价、反馈。整体化的情境设计把知识、策略、实践路径、评价反馈融为一体,给学生营造出了真实的学习环境,使学生通过学习活动、经历知识构建的过程,积累结构化的言语经验,建立对知识的结构化认知,升华学习的内部动机。
2.转变评价观念,构建与情境教学配套的科学评价体系
中考是对学生初中阶段学习的一次终结性评价,主要的目的在于选拔,情境化的命题尝试说明,在日常教学中,完全有可能、有必要通过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评价学生在情境化学习过程中的复杂表现。
新课程改革以来,表现性评价成为标准化测试的重要补充,但是在具体的应用过程中,缺乏恰当的评价量表、评价成本较高、信度低等问题制约着表现性评价的推广。运用基本要素分析法开发针对性的表现性评价量表,有利于提高评价效率,改善评分者的信誉度。演讲活动是一种情境性、应用性很强的语文学习活动,借此可以考查学生整体的语文素养。遵循PTA 量表开发的一般流程,首先要确定演讲的核心评价要素,例如演讲内容、语言表达、肢体语言等;其次要为每个要素建立2~5 个水平的量表。例如,演讲内容可以分为4个量表:①主题鲜明,内容充实,具有较强的说服力、趣味性和吸引力(4 分);②主体明确,内容比较丰富,能够以理服人或以情动人(3 分);③少部分内容偏离主题,但对观众理解影响影响不大(2分);④主体不明确,内容庞杂,难于理解(1 分)。
开发表现性评价量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教师除了要遵循科学的开发流程之外,还要根据当地的学生具体实际进行适当的调整,同事之间的合作、讨论、试用后的进一步优化都有利于量表达到理想的效果。针对我们语文教学的实际需求,开发适合自己教学的量表,对于提升教师的评价素养有着很大的帮助。
以考试代替评价的现象长期以来弱化了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教、学、评一体化的愿望一直难以实现。要破解这一难题,一方面要借助中考语文为代表的标准化测试不断创新命题形式,探索多元化的情境设计,发挥考试对教学的正确导向作用;另一方面也需要语文教师了解不同的评价方式的不足和优势,把情境化设计创造性地融入到语文教学中去。命题者、一线语文教师都应该深入挖掘情境化设计的潜在价值,促使情境化教学为我们的语文教学服务,促使情境化教学更好地服务于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