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科书教化作用的词频分析与生态构想
2020-02-23陈贵云
◎陈贵云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小学语文教科书的教化作用越来越明显,但是,通过分析现行的小学语文课本,可以发现意识形态为主要内容的理论知识较多,内容结构不合理,导致教化作用较低,为了进一步提高小学语文教科书的教化作用,要对课程内容进行有效的编纂,在教科书编制结构上,更加满足学生自然发展的要求,同时建立知识与学生之间的联系,给学生学习和教师参考,提供更多的有效信息,从而实现新型教学模式的转变,对此,笔者根据近几年的教学经验,分析了小学语文教科书教化作用的词频分析与生态构想。
为了实现社会的良性发展,必须要维持社会的价值观稳定,并建立起有效的教育方式,随着时代的变化,传统儒学思想的社会价值体系逐渐瓦解,义务教育的普及以及学校的特殊教化作用使得社会发展的规范性更强,社会更加稳固,学校也成为了教化作用能否实现的关键因素,而为了实现教化这一行为,教科书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怎样通过教科书的知识推动教化作用的产生,也成了当前教育领域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教科书的作用
教科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平台,更是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学生的价值取向,如果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得到了良性的引导,便能充分发挥教科书的教化作用,但是在实际的过程中,教科书的编纂者或教师对于文本的解释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学生对于一些概念的理解,更多的是依赖校外生活的经验,从而创造性的解读文本,加上一些教科书的教育性内容,虽然反映了社会主流价值思想,但是却不能恰到好处地达到教育的目的,怎样在教科书当中更好地体现出较好的作用,也成为当前教育工作者需要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对此笔者选取了最近五年出版的小学语文五六年级的教科书,运用词频分析法对其中的价值判断以及教化方式进行了分析,通过对教师群体的抽样访谈,了解到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怎样进行教化实践。
二、视频编码与词频概述
由于教科书中所包含的文本内容涉及到了一词多义,因此,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关键词编码法并不使用,一般采用逐句编码法,被编码的句子除了自身编码外存在,且只存在于一种二级编码内,这种编码方式则是语文教科书编排的一个重要方法,视频编排的内容覆盖率较多,且编码词数十分复杂。
(一)文本教化词汇
从词频覆盖来分析可以发现,一级编码中的一般理论覆盖最高,其次是社会人能力和民族传承,覆盖率最少的编码为公民资格,通过对革命历史题材课文分析可以发现,在语文课本中,革命历史题材占有很大的比重,特别是五六年级课本上共有10 篇革命题材,共占讲读课文的19.23%,题材应用量明显高于其它课文,由此可以发现,当前的语文教育十分重视革命传统教育,推动意识形态等文化的传承,在交换内容覆盖率中,一个矛盾点出现在一级编码中,覆盖率最低的是公民资格,特别是语文教科书中很少涉及个人权利运用的内容,导致在教化方面存在一定的偏差,学校的教化重点在于培养合格的社会人,而非成就学生个人,通过对教化不同形式的分析可以发现,不同文本所发挥的功能是不同的。一般焦化的内容则是通过定义行为或思想阐述来进行直接的表达,而塑造认同感和归属感的内容相对较少。
(二)国别词汇
在讲读课文中可以筛选出共有9 篇由外国作者原创或主要记述国外人物事件的课文,课文的内容皆来自于发达国家,旨在塑造学生对社会准则的认同,在反映社会资本主义的问题以及资本主义的黑暗,包括人性的冷漠和道德的缺失,这种权责教育重在叙述,而并非教育学生去培养私德,对于西方国家来说,这种情感态度的呈现很容易引发学生的认知差异,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给予一定的注意。
(三)历史词汇
在这些讲读课文中,与历史内容相关的篇目为12 篇,记述了古代史、近代史和现代史,按照分类的原则,突出主题思想,在古代史方面题材内容具有高度的一致性,重在传承传统的民族精神,但是人物的选择和形象塑造上存在着较大的跨度,而近代史的课文则以意识形态的传承为目的,主要表现帝国主义的侵略和革命英雄的伟大,人物形象相对单一,这是一种话语教化的重要方式,通过文化与社会的整合来,凸显民众的认同。
(四)地域词汇
描写我国地理特征的课文共8 篇,其中表现南北风景和民族传承的文章各4 篇,主要是为了凸显我国的地域特征和民族风情,从而实现民族习俗的教化,如果在地域特征介绍的过程中脱离传统汉民族文化,那么将会使地域特征成为可有可无的因素。为了进一步提升教育的教化作用,在课文设计当中,要体现我国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点,又要凸显不同地域的习俗,从而形成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认同感。
三、小学语文教科书教化作用的生态构想
(一)回归自然
为了进一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在教化过程中,必须要改变传统的说教式教化,增强学生的主体参与性,让学生通过自我发现和循序渐进来获得发展的机会,避免使交换的内容静静停留在语言文字方面,当前语文教科书在文本选择上应当引导学生实现自然的回归,语文课本首先要承担教化人的作用,由于学生对所学习的内容,应试教育有着本质的区别,而在素质教育不断推广的今天,自然人也成为了人们关注的一个重要主题这种培育理念的提出,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遵循人成长和发展的规律,与学生的本性形成一致,这作过程中是要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人的发展阶段是不可乱序的,要让学生从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过渡需要有一定的时间基础,教化不同于政治之处,就在于它具有较强的稳定性,特别是中华民族经过几千年的文化积淀,已经形成了共识基础,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要讲究留白给学生一定的发展空间,传统的形式打破了自然教育的法则,大量的知识灌输,直接锻炼了对原有系统的整合,使学生对于传统结构中的一些内容失去了自我认同感,因此在教化过程中要适当引入教学内容,让学生学会自我探究从而实现自然而然的发展,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有自我感知和自我挖掘。
(二)生态环境分析
为了进一步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要完善符合生态环境发展模型,与传统文化科学和道德法律知识相结合,由于知识系统十分庞杂且价值取向,会因时而变,所以教科书的教化目的要根据情况进行调整。不同时代的国家战略和意识形态是不同的,所以国家给学生呈现出来的教材也是不同的,对于教师来说,教师不仅要解读教材中的内容,更要结合自身的亲身经历展开教学,因此教师就有了阐释和创造的权利,对于学生来说,要像教师一样,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对知识进行重新的解读,而在学生进行接触的过程中,教科书也直接对学生起到了教化作用,因此教师和学生的活动空间并不仅仅局限于学校当中,外界信息对于学生的影响也有很大,所以,教科书的话需要结合时代和价值取向,满足学生发展需要的同时,给学生以正确的引导,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生态环境来展开有效的教学。
(三)建立网状生态链
教科书的编排内容十分复杂,需要由国家审核,教育部批准,再由学校选择,供教师进行讲解,最后由学生进行理解和分析,学生作为教科书的主体对象,在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学生的信息接收能力在不断增强,所以教科书的教化作用在编排上不仅要适合学生,更要与外界信息保持畅通,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化,在教科书的制定上要确定评价的维度,凸显选择的多样性,教科书所赋予的教化之事并非是硬性的,而是一种心理引导,让学生通过认同,来实现自身知识的转化。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让学生建立自主学习意识和自主批判意识,从而由教师和学生共同解读,实现教化知识的精细化理解,从而这种网状的结构能够实现双向的编制,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来给教材的编制提供参考,学生也能够根据改变后的课本,进行更加深入的学习和理解,这样的双向互动和作用对于学生的发展十分有利。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时代的发展,教科书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将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要分析当前教科书编排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结合时代的发展,制定出符合适龄阶段学生的文化课程,教育主管部门必须要规范编排的内容,将教材内容审定和核查当做工作的重点,保证教化作用的合理延伸,采用新型的教学模式,拓展教学空间,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从而促进高素质人才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