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问题设计,指引文本对话高效化
2020-02-23熊良芬
◎熊良芬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化的文本对话是十分重要的。依据《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进行语文阅读课的教学过程中,要搭建起学生与书本进行对话的桥梁,以此培养初中生通过文本对话增强其对于文本语言的亲和力,从而提升初中生的综合语文素养。初中生的文本阅读能力达到一定地步、语感体验极为丰富时,就进入了一个更加高级的境界——文本对话。如何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化的文本对话呢?学生是带着导读问题去阅读,导读问题能够诱发学生思考,是激发他们语文学习过程思维的关键,同时也是学生与文本进行深度对话的桥梁。因此,教师要善于为学生设计指向性、统领性、思维性导读问题,以此促进学生阅读过程中文本对话的高效化。
一、设计“指向性”导读问题,让文本对话具有方向性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课文内容为学生设计“指向性”导读问题,从而让学生的文本对话具有方向性。
(一)基于文本“文眼”,设计“指向性”导读问题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获取、积累语文知识只是次要性教学任务,其核心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阅读思维。入选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许多课文,从“文眼”上就能够看出基本内容,因此,教师要基于“文眼”为学生设计“指向性”导读问题。
例如,在《女娲造人》一课的教学中,一位教师以“造人”这一文眼设计了“课文中的女娲是怎样造人的?”这一导读问题,这一导读问题虽然直击本文要害,但问题内容过于宽泛,学生不能够明确如何去探究本文。为提升学生阅读的效果,要对此单一问题进行拓展与扩充,设计以下导读问题:(1)对课文进行阅读,将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画出来,并思考这一过程的真实性?对于作者的写法你怎么看?(2)课文与《风俗通》中的节选相对比,增加了什么信息?(3)对课文中描写女娲在人类诞生时充满喜悦之情的语句进行理解和阅读,并谈谈你的看法。
这样,基于课文“文眼”将一个大问题变成三个小问题后,不仅使学生快速掌握了本课文的阅读方向,也为学生的思考铺设了道路,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到了神话故事联想与想象的特质;而问题二的目的让学生通过比较同类文章,更加明确神话故事的本质是联想和想象;问题三则是为了让学生情景带入,细节体会女娲这一人物形象。
(二)基于文本“主旨”,设计“指向性”导读问题
一篇文章的主旨是作者所要表达的观点与情感的反映,是文章的精髓所在。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基于课文的“主旨”为学生设计具有“指向性”的导读问题,这样,才能让学生的文本对话“剑指中心”。
例如,一位教师在对《社戏》这一篇课文进行教学时,为了让学生能够快速把握本文主旨,理清文章脉络,为学生设计了以下导读问题:(1)自从“我”回到我的家乡平桥村之后,都出现了什么事情?(2)这一篇记叙文将看社戏作为文章的线索,围绕其写了许多事情,在你看来,其中什么事情最让“我”觉得难忘,哪些是让“我”认为有趣?(3)为什么“我”会说到现在都没有再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在作者看来,那夜观看的社戏,吃到的豆到底有何不一样呢?
这样,基于课文主旨设计针对性导读问题,更能够增加学生对于课文中每段每句的思考,从而更加简单的剖析了课文,降低了课文的理解难度,更加容易把握作者深藏于文字下的感情走向。
二、设计“统领性”导读问题,让文本对话具有整体性
现在,很多教师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文本对话的过程往往是零散化的,这样,学生的文本阅读体验就不深刻。教师要善于通过“统领性”导读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整体性的文本对话。
(一)基于语文素养,设计“统领性”导读问题
对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不宜急于求成,需要明确语文核心素养的包含面极为宽泛,需要一定的积累和沉淀和一种全面的提升。教师要在紧扣核心内容的情况下,着眼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性,全方位、多角度、系统性地对导读问题进行设计。
例如,一位教师在对《诫子书》一文进行教学时,以“静”为问题核心,统领设计了以下导读问题:在这一篇课文中,作者基于“静”字告诉自己的儿子要如何成长。请你对课文进行详细的品读,在品读的过程中可以有效联系实际生活找出相关语句,观察这些话之间的联系,并提出你自己的想法。
这一导读问题不仅包含了解析全文的重难点,同时为学生更加深入理解诸葛武侯对后生晚辈训诫之意打下基础。依据统领性问题设计子问题,细化了学生的阅读难度,从而帮助学生把握文本的主旨。
又如,一位教师在对《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进行教学时,给学生设计了以下导读问题:这篇散文有很多描写景物的地方,可是作者在描写的过程中是如何是做到有条不紊的呢?作者的构思方法是什么?这一问题虽然帮助了学生理解本文中的环境描写特点,体会到了文本中的情景之趣,更加容易解析文本的脉络,但此只限于解析文本表面的内容,其中并没有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的感情,因而具有极大的局限性。本文的核心要素除了景色之趣外,有关儿童时期天真与活泼的性格特征,如偷偷溜出去玩、读书时偷偷画画等内容的刻画更是重中之重。所以可以将导读问题修正为:作者回忆了百草园中的人和事,描景、写人、记事的方法是什么?我们要如何理解全文中作者的情感变化?这样,由细节性的问题引发学生细节性的阅读,以引导学生自主深层剖析文本内容为目的,让学生能够更加容易理解文本的核心主旨。
(二)基于文本脉络,设计“统领性”导读问题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收录了许多记叙文供学生进行阅读。所写内容符合主旨要求是记叙文写作的一般规律,作者写作材料的选用是非随机的。作者依据写作内容的改变会选用合适的材料来证明所希望展现的文本内容,以合理的结构框架来体现主旨内容。
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由题目“从……到……”就可以清晰地看出这篇课文的行文思路是以空间的改变顺序记叙,而题目中提到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为首尾两处,教师可以这两处地点的描写内容为起止,让学生找出其中的过渡段落。并让学生找出文中的“百草园”带给了“我”哪些快乐,作者通过何种手法将百草园刻画的如此引人入胜?其中美女蛇的故事作用是什么?这样,以问题为导向,指引学生体会到“儿时的我”从百草园中感受到的快乐和在“三味书屋”中的无聊,让学生能够渐渐明白封建教育制度下儿童身心所受到的巨大约束。
三、设计“思维性”导读问题,让文本对话具有高阶性
所谓文本对话的高阶性,是指带着自己的理解与思考对课文内容进行阅读与思考。教师要善于为学生设计“思维性”导读问题,从而让学生的文本对话具有高阶性。
(一)紧扣文本探究,设计“思维性”导读问题
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重点之一是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正是语文课程标准所提倡的。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是教师教学的最终目的,所以统领性问题的设计要依托于此,以文本的体裁特点、写作手法,多角度全方位的提问,指引学生多项解读文本。
例如,《星星变奏曲》一文中有一句“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困扰着许多学生,其无法理解为何用“闪闪烁烁”形容声音,但此正是朦胧诗的语言特点——含蓄,明白此中道理后学生就很自然地理解了“闪闪烁烁”是将朦胧、遥远的听觉具体、形象为视觉。其中的关键字“飘”总会被学生忽略,因此教师为了引导同学思考,可以设计以下导读问题:将原句中的“飘”字改变为“传”字可以吗?会不会影响文章的表达效果?虽然只更改了一字,但其中韵味的改变就能够引发学生进行多维、全面、抽象的思考了。学生不仅了解了两个动词的具体含义和价值指向,通过比较两个动词在同一篇文章中同一个位置表达效果的不同,更能够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自主判断哪个动词更为巧妙,更加切合文章。由问题导向,推动学生积极思考,细节体会这个“飘”字的独体意蕴,让学生有一种与作者交流的感受,更深层次的了解作者用词之精妙,渐入佳境明了诗歌独特的隐约朦胧之美。
(二)紧扣文本中心,设计“思维性”导读问题
导读问题的思维层次决定着初中生是否能与文本进行深入对话,只有一定深度的问题,才能引发初中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积极思考,因此导读问题要具备开放性、包容性、全面性、多维性的特性,以激发学生思考为目的设计导读问题。而导读问题开放性要依托于文本的中心内容和学生的思维中心,不易太过跳脱,如此才能使得教师教学事半功倍。
例如,一位教师在对《晏子使楚》一文进行教学时设计以下导读问题:(1)晏子是哪种人,他自己有何种的抱负?(2)这一篇文章表达了晏子的什么精神?能够带给你什么启示?让学生带着这两个问题去阅读文本,对文本中的相关内容进行详细标注,找出体现文本主旨的关键语句。由于这两个问题能够尽可能多的引发学生思考,进而有效调动了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因而,教师只要对学生语文学习上稍作点拨,学生就能够快速掌握本文主旨,获得极大的成就感和良好的阅读体验。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为学生设计导读问题十分重要。导读问题的设计没有一成不变的套路,具体文章需要具体对待,每一篇文本都需要极强的针对性,而问题的设立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因此教师需要在自身已经深入解读文本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解析文本,深入浅出的反馈给学生,搭建起学生与文本深入交流的桥梁,让学生在每一次阅读中都能够获得非凡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