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渗透的意义及实施
2020-02-23樊春花
◎樊春花
文言文中所蕴涵的传统文化是博大精深的,特别是选入教材的每篇文言文,都有着经典的传统文化精髓。这样说并不是给文言文贴标签,而是提醒语文教师在教学文言文时要有意识地带领学生赏析古文中的精髓,教师要在教学中将知识与传统文化有效地整合,充分地挖掘文言文传统文化的价值。然而,在平时文言文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没有重视传统文化的挖掘,往往只让学生枯燥地积累一些文言现象来应付考试。这不仅影响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也没引领学生对文言中文化精神的探究。
鉴于以上现象,语文教师应该明白在文言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对学生具有重要意义,并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要注意采取一些有效的渗透措施。
一、文言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
(一)有助于帮助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人格
文化多元化的今天,很多外来文化都涌入到我国,造成文化侵略情况普遍存在,并对国内人们的思想产生强烈的冲击,并影响了思想不成熟的青少年对自己民族文化以及国家的归属感与认同感,严重导致部分青少年缺失主流精神文化,使得他们的价值观也出现异化情况。如:青少年常常过的是圣诞节等国外节日,而忘记了端午节等中国传统节日。他们常常崇尚个人主义而忽略了集体主义等等。高中阶段是培养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的关键阶段。虽然在文化遗产中也有糟粕,但更多是几千年的文化遗产成为我们民族精神,是我们民族的灵魂。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在文言文教学中把青少年的文化精神和人格植根在我国的文化土壤,使学生的思想境界在文言文学习中得到提升。
(二)有助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是一种复合型概念,涉及到很多要素,主要包括情感态度、语文知识以及思维能力等等。而文言文素养是形成在语文素养不可或缺的原素。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有很多都是文质兼备的文言文,特别是选入课本的文言文中拥有大量的成语及体现哲理的句子,学生在文言文学习中潜移默化地积累了丰富的语言素养,在学习与运用中也让学生形成了语言表达能力,并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以及鉴赏能力。
二、文言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
目前,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学,仍旧存在诸多问题,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侧重于能力和知识的培养
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教师侧重于能力和知识的培养。一是因为学校过分追求升学率和受到传统应试教育制度的影响,造成高中语文教师在文言文教学过程更多重视文言文考试目标的实现,所以不重视对学生实施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因此,教学目标侧重于知识目标,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目标往往成为知识目标的附属品。二是很多教师在教学活动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学生考出分数,在文言文教学中只讲解考试所涉及的文言知识点;所以造成教学内容只重视文言知识的讲解,让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隐形了。
(二)教学方式和教育理念不能与时俱进
眼下许多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采取的方法基本是读、记、讲以及背,没有采用多样化的现代化多媒体对文言知识和传统文化进行拓展。一是因为教师专业素养没有与时俱进,从而导致学生只能被动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不重视学生对文言文中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层次体验。二是教师受到传统应试教育制度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只采用灌输式教学模式,忽视与学生情感上的沟通,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随着高考语文的不断变革,文言文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考量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还有教师没能达到高考语文指向与时俱进,在教学过程中依然只是对文言知识的教授,却忽视了在文言文教学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播。
(三)部分教师自身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素养欠佳
教学实践中还有部分语文教师保守呆板,只能生搬硬套教材,不愿意去将教材内容拓展延伸学习,脱离教材什么都不知道。客观来说,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历史悠久而渊远,任何一个人难以全方位掌握。如果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不能活到老学到老,那么他就不具备较强的专业技能,在教学中也无法充分认识文言文中所体现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更加不能将教材内容和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相结合。
三、传统文化在高中文言文教学渗透的有效措施
(一)语文教师要占有文言文教材,用好教材
语文教师要让高中文言文教学发挥传播民族的文化作用,应当将教材建设好,毕竟在课程实施中教材是重要要素之一。语文教师既要找到文言文中的显性教学内容,又要主动深入挖掘课本中的隐性教学内容,比如: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等等。由于文言文是古代的文体,与现代学生实际生活存在很大的距离,无法充分体现出人文性教学内容,这就需要高中语文教师必须要深层次挖掘课本,发现学生实际生活经验以及文本的结合点,进而更加准确迅速地找到教学中的创新内容。
所以说,要想通过文言文教学传播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语文教师就要具备以下三点:其一,必须要了解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国家认同感。其二,加强终身专业知识学习的意识,不断提高自身的大语文素养。其三,能与时俱进,掌握现代化教学技能,拓展文言文教学的宽度,培养学生在文言文学习中掌握民族优秀文化的厚度。
(二)教师需要正确引导学生诵读文言文
诵读文言文不仅是心以及眼睛的活动,还是眼睛、耳朵、口以及心相结合的活动,我国著名文学家叶圣陶先生认为只有重视探究讨论和吟诵古文才可以全面理解其思想内容。学生在学习文言文吟诵过程中,只有对其探究讨论,才能获取客观的认识,才能深刻感受其思想内涵,才能将文言文内容转化成他们所需的东西。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时只有上升到该境界,才可以真正做到终身受益。
一般来说,文言文中包含大量的传统文化意蕴,这也是高中文言文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对《离骚》进行诵读时,第一遍可以将不懂的语句用红色笔标注出来,第二遍对文本有所熟悉,第三遍发现诵读的节奏感,第四遍熟练诵读,第五遍学生回想到屈原的生活经历,进而更加全面掌握文本,感受到屈原虽然放逐但依然爱国的情感,第六遍学生富有感情的朗读。最后,教师必须要正确引导学生比较课文《离骚》和类似的课文《诗经》。教师可以总结出:《离骚》是以楚地的调式以及方言为主,改变了《诗经》的形式,不再是四字一句,充分体现楚地的礼仪以及文化。当时楚地祭祀之礼是很流行的,充满强烈的神秘色彩,所以屈原写的《离骚》想象力十分奇特。又比如: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中每句话的结尾都有“也”,这是一个语气词,学生在诵读中利用通读语气词“也”,能够深刻体会到作者内心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而达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目的。
(三)教师要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文言文和现代社会的白话文是存在一定的差异的,因此,在文言文教学时需要创设良好的文化环境,方便学生了解文言文,使学生能够联系实际生活,通过小的方面看到大的方面,感受到我国文言文的强大魅力。比如:讲解《鸿门宴》时,教师应当要求学生在上课前搜集有关该篇文章的各种小故事,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讲解六分钟,学生讲解可以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并且教师除了需要充分尊重历史以及文本,还要定期组织学生利用剧本对文言文进行改编,使学生能够划分成不同的小组扮演文章中的各种角色,主要有项羽、刘邦以及范增等等,在课堂上进行表演,不仅可以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而且能够建立相对宽松的课堂教学环境。
(四)教师对学生的文言学习要采取多元化的评价
我国教育部有关规定指出教师必须要结合实际情况,将不同的评价方法进行整合,对学生核心素养进行严格的考核。并且引导学生、教学管理者以及教师等等多种角色共同参与到课程评价中。对于高中文言文教学内容,教师必须要结合教学的具体需求,采用各种各样的评价方法考核学生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掌握程度。
高中语文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要找到适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在课堂上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内涵,使学生通过学习更好地掌握传统文化,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高中文言文教学水平,实现预期制定的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