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课后“资料袋”,优化语文阅读教学
2020-02-23
在语文教材中,很多课文后面都编排了一个特别的板块——“资料袋”,其主要功能就是为了向学生提供与文本相关的信息和知识。课后“资料袋”包含多样化的形式,既有文字介绍,也有图片展示,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掌握更丰富的信息,也是为了协助激活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但是,就编排意图以及教学价值来看,其主要功能并不是仅局限于此,实际教学过程中,应以此作为语文学习中不可缺少的有力工具。教师需要深入研读文本,掌握文本的具体情况,也要结合文本着重分析课后“资料袋”的重要辅助功能,这样才能够将其与文本学习实现有机融合,才能够实现拓展学生视野的目的,进而促进学生对文本深入理解。
一、课前运用“资料袋”,奠定阅读基础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在课前利用“资料袋”进行一些课文背景信息的链接、引导学生进行针对性地预习,能够有效地为他们在课堂上高效化的文本阅读奠定基础。
1.运用“资料袋”链接课文背景
很多课文之后的“资料袋”大都呈现着丰富的信息,有的是对作者的介绍,也有的是对文本背景的介绍,这些内容能够为学生搭建一座桥梁,使学生在这所桥梁的引导下直通文本深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资料袋实现文本导入,这样可以显著激活学生强烈的阅读期待。
例如,《冬阳·童年·骆驼队》一课,在作者充满朴实纯真的笔调下,为读者创设了一个极具梦幻色彩的特定场景,在这篇文本中所表达的是作者对童年的深深怀念。而这篇文本实际上是作者为小说《城南旧事》所作的序言,为了带领学生更透彻地理解其中所蕴含的思想和情感,可以结合课后“资料袋”中的相关内容,其中既包括作者林海音的生平,也有对《城南旧事》这部作品的简单介绍。针对这篇课文的教学,一位教师首先在导入环节为学生播放了一段电影《城南旧事》的主题曲《送别》,在这首歌曲的浸润下,很快地学生就完全融入文本所描写的情境中。成功地营造了这一教学氛围之后,教师向学生展示《城南旧事》这本小说,然后由学生谈一谈自己对这本小说的理解,之后将目光转向课后“资料袋”谈谈从中可以掌握到哪些信息。经过这样的教学环节之后,学生必然能够了解这是一部自传体小说,其中主要描写的是作者对于童年以及往事的回忆。
上述教学案例中,教师准确把握了“资料袋”中相关内容的典型特征,组织学生对此展开阅读之后再进行教学,经过这样的铺垫之后,能够显著激活学生强烈的阅读期待,能够帮助学生快速融入于对文本的学习情境中。
2.运用“资料袋”引导课前预习
如果在预习阶段就能引导学生聚焦“资料袋”中的相关内容,充分发挥其沟通、联系功能,必然有助于唤醒学生的阅读期待,学生会带着所了解的信息阅读文本,分析问题,这样就能够做到有的放矢,还有助于提高预习效能。
例如,在教学《画杨桃》时,一位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前为学生布置了以下任务:(1)反复阅读资料袋;(2)到附近的水果店了解杨桃,如它是什么样子、什么颜色等等。通过资料袋中相关信息的阅读,学生能够了解这种水果特殊的颜色以及样子,还有主要功能。基于实践观察,学生发现杨桃的外形非常多变,有五棱的,也有六棱的,这样杨桃的样子就会深深的扎根于学生心里。实际教学时,学生就会对文本中的相关语言“你看见一件东西,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不要想当然,画走了样”产生更深层面的理解。因为他们已经完全了解杨桃究竟是怎样的。
二、课中运用“资料袋”,推进阅读理解
在小学语文阅读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资料袋”中所呈现的信息,帮助学生解读文本,以促使他们对课文内容的深入理解,这样,自然就能够有效地促进他们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
1.运用“资料袋”把握重点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选择恰当的时机合理利用“资料袋”有助于激活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提高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能够和文本之间达成心灵层面的沟通,更有助于直击课文重点,以此促进他们对课文内容的深入理解。
例如,在教学《一夜的工作》时,很难使学生完全了解周总理的人物形象,此时可引入课后“资料袋”中的文本——《周总理的一天》,这样就能够为学生营造相应的情境,使他们基于心灵和情感层面实现共鸣,既有助于深化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也能够完成对周总理形象的真正领悟。资料袋中所呈现的一串串数字深深打动着每一个阅读者的心灵,学生纷纷发出无限感慨:这样夜以继日的工作,每天能够休息的时间仅有一小时,是多么辛苦、多么劳累!通过这一环节的链接和沟通,显然拉近了学生和文本以及和周总理之间的情感距离,使学生可以自主完成对周总理这一伟岸形象的塑造,而且可以就此形成更深层面的认知。
2.运用“资料袋”击破难点
在小学语文阅读课堂上,在面对学生所提出的疑难问题,不可缺少教师及时恰当的引导,这样才能够点拨学生智慧,对学生形成有效启发,才能真正实现事半功倍的教学实效,特别是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学难度较大而且学生难以理解的部分,如果能够直击并有效突破,必然可以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获得意外的收获。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一课时,是这样运用“资料袋”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深入理解的。
师:当下我们的生活非常安宁,源自于我们身处一个安定和谐的国家,可是,在这个世界上,有非常多的国家,那些国家的人民是否与我们一样,大家可以首先默读这篇课文的第五、六自然段,并展开思考,你从中读懂了什么?
生:在这个世界上,确实有很多国家和地区依然战争不断。
生:人们生活的环境不够安全,而且极不稳定,还有来自于恐惧以及饥饿等方面的威胁。
师:是的,在这个世界上,还有很多人是因为战争而失去亲人无所依靠,甚至无家可归。
(向学生展示《小英雄雨来》课后“资料袋”)
师:在阅读这段文字之后,你又有怎样的感想?
(学生积极踊跃,纷纷希望发表个人见解)
战争和学生之间的距离遥远,上述教学案例中,教师却将这二者成功的关联在一起,目的就是为了帮助学生了解文本中的相关词句,同时,也是为了有效突出教学难点,使学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基于“资料袋”中所呈现的信息了解文本内容,引发更深层面的思考,这是对学生认知的有效丰富,更是对情感的升华。
三、课后运用“资料袋”,拓展阅读空间
资料袋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帮助学生拓展视野,也是为了辅助对文本的理解,更有利于提高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而且很多课文后的“资料袋”所呈现的内容都具有典型的共性:就是为了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潜能,也是为了有效丰富学生的阅读积累能力。基于一篇文本的阅读拓展到一类相关书籍,教师需要结合学生当下的基础和能力,组织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收集以及探究,可以结合手抄报或者故事会等诸多形式,组织学生进行阅读汇报,使学生可以在阅读以及表达的过程中,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1.运用“资料袋”撰写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对于拓展学生的阅读空间具有重要的作用,学生在撰写读书笔记的过程中,不仅能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深入理解,而且能够培养他们的写作能力,以此达到“读写双收”的效果。
例如,在语文教材的三年级下册,总共包含32篇课文,但是教材中只有5个“资料袋”,很显然并不能充分满足学生当下的阅读要求,所以在完成教学之后,我组织学生自主收集与文本相关的背景知识。在完成《和时间赛跑》的教学之后,可以基于“珍惜时间”为主题组织学生收集相关格言,而且将其记录在自己的读书笔记上,这样学生会在所收集的格言旁边写下自己的阅读感悟,以此促进他们阅读能力的有效提升。
2.运用“资料袋”收集趣味故事
自主收集资料的方式,有助于提高学生自主探究的潜能,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主动了解与文本相关的信息,能够基于文本这一关键基点生成具有个性化的语文学习经历,掌握更丰富的学科知识,深化对文本的理解。在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一些“资料袋”就是指引学生进行课外收集的,教师要善于运用“资料袋”中的提示进行一些趣味小故事的收集。
例如,在完成《女娲补天》以及《夸父追日》的教学之后,可以先引导学生读一读资料袋中的内容,然后为学生布置自主收集神话故事的任务,而且将所收集的故事讲给其他学生听或者讲给家长听。在讲故事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娓娓道来、绘声绘色,这样的方式既有助于丰富学生的课外阅读,也能够显著提升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
语文教材中的“资料袋”虽然占据的篇幅不多,但是其中所凝聚和体现的是编者的大智慧。作为一线教育者,应当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资料袋的功能,这既是为了丰富课堂教学资源,也有助于创新教学活动,更有利于激活学生主动参与探究以及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提升学科综合素养。“资料袋”还有更丰富的教学价值,每一个一线教育者都应当就此展开持续的探索和实践,这样才有助于全面强化使用意识,才能够使当下的语文教学呈现出独特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