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生成,建构语文高效课堂
2020-02-23
生成性教学指的是充分展开弹性预设,由教师和学生根据不同的教学情境自主进行教学活动的过程。语文生成性教学能更好地促进个体的文化生成,也能促进个体人生意义的生成,能让学生理解世界,理解自我。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要积极展开生成性教学,将教学从单纯的知识传输转变为促使学生进行生命的整体建构,这样才能构筑高效的语文课堂,促使学生获得全面成长。
一、设置开放问题,调动思维
学者克拉夫基认为衡量教学计划是否有质量,不能只看实际教学和计划是否保持一致,而要看计划能否促使学生创造性地学习,能否促使学生发展自觉能力。然而,在高中语文课堂中,不少课堂提问都是封闭性的问题,影响了学生的思维发展,要让学生有创造性地学习,就要多设置开放性问题,让学生调动思维,从不同的角度入手考虑,在回答中展现出自己的活力。
在学习《祝福》一文时,若能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则能很好地引导学生创造性思考。“这篇文章的主人公是祥林嫂,为何不直接以其姓名为文章命名,而要以《祝福》作为小说的题目呢?”“文章中多次写了鲁镇的雪景,你觉得雪景的描写是否多此一举呢?”“祥林嫂的命运十分凄惨,你觉得谁才是导致其悲剧命运的罪魁祸首呢?”这些问题都和文章的内容、主旨紧密相关,而且并没有固定的答案,能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在实际教学中还可以鼓励学生自主提问,尝试自问自答。如有学生便提出了问题:“‘我’的本心应该是善良的,他是否也应该为祥林嫂的死负责呢?”学生围绕这些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如有学生认为:“‘我’没有在祥林嫂受到封建制度迫害的时候给予精神上的鼓励,其实也是加害者。”但是也有学生认为:“‘我’并未直接加害祥林嫂,不应该为此负责。”鼓励学生进行辩论,充分活跃思路。
学者叶澜认为要将学生的发展看成是一个开放性的动态生成过程,教学过程实际上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动态生成形式。因此不能仅仅将单位时间输送给学生的知识量作为评价课堂教学的标准,而应该看到学生生命发展的层次是否得到提升。提出开放性问题能调动学生思考,因此能促进学生的高层次发展。
二、营造生动情境,激活体验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人们不能靠着已有的知识来解决问题,只有根据具体情境,将原来已经掌握的知识作为基础,才能更好地建构解决问题的图式。由此可见要展开生成性教学,就要构筑生动形象的学习情境,促使学生激活生活体验,让学生运用自己原本掌握的语文知识去解决各种问题,这样才能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在学习《我与地坛》的时候,有学生突然发出了问题:“母亲为何不一直都在地坛陪着‘我’呢?如果是我的妈妈,她一定会和我一起玩的。”利用学生的问题,将学生引入到特定的阅读情境中,鼓励学生将自己想象成作品中的主人公,唤醒学生的体验。学生将自己想象成“我”和母亲,深刻体验其内心感受。“母亲希望‘我’在地坛排遣苦闷,所以虽然不放心,还是会让‘我’去地坛。‘我’因为身体瘫痪,所以难免性格偏激,所以只能顺着‘我’,让‘我’去地坛。”“母亲毕竟是爱‘我’的,所以看‘我’久久不回来,就会去地坛寻找,看见‘我’安然无恙,才放心地回去。所以她虽然没有一直陪伴孩子,但是她还是爱孩子的。”学生多了几分感同身受,对人物的情感也有了更多的理解。
学者苏霍姆林斯基是生成性教学的践行者,他在教学中并不预先设定教学计划,而是根据实际教学活动的情况决定教学内容。在高中语文课堂中,也要充分利用各种课堂生成资源,如利用学生突如其来的疑问、认识上的错误、突发的兴趣点等,借此营造学习氛围,这样才能让教学更有效。
三、开展类文比较,分析鉴别
生成性教学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在语文课堂中,不能简单地围绕课文本身展开教学,而应该适当地引入其他的类似文本,鼓励学生展开类文比较的活动,鼓励其进行鉴别分析。在比较分析中,学生能针对各个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在面面俱到、环环相扣的分析中逐步让思维能力得到提升。
《登高》这首诗歌能让读者感受到诗人在深秋之时内心的悲凉之情。从这首诗歌中能很好地看到杜甫作品“沉郁顿挫”的特点。此时有学生提出:“杜甫的创作风格难道一直都是这样的吗?”利用这个契机,鼓励学生展开类文比较的活动,尝试寻找杜甫的其他作品。学生发现,杜甫在年轻的时候也曾经写过《望岳》这样豪迈的作品,其气概不逊于李白。这样学生自然生出了疑问,想要了解杜甫中后期的作品风格为何逐渐变得“沉郁顿挫”。学生在对比分析时尝试从时代背景这个角度入手分析,在对比杜甫年轻时和中老年时的社会现状之后,学生发现:“杜甫年轻的时候也正是国家很发达的时候,但是此后发生了安史之乱,杜甫又是一个爱国之人,所以创作风格也自然随之改变。”在这样的分析对比后,学生对作者独特创作风格的形成有了新的认识。
生成性课堂还具有偶发性的特点,在学生自主阅读的时候,常常会根据自己的阅读经验联想到一些和课文具有相似点的作品,此时要把握好机会,引导学生积极展开类文比较,促使学生自主回答提出的问题。
四、组织多元对话,漫溯心灵
学者田汉族认为人类社会的实践可以分成生产实践和交往实践,而教学就属于交往实践。要更好地展开教学,自然要展开多元对话。在传统的语文课堂中,教师是对话活动的控制者,常常用自己的“独白”控制整个教学流程。但是在生成性课堂中则要注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畅所欲言,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学习《雷雨》时,引导学生展开多元对话,思考“周朴园对鲁侍萍是否有真情感”这个问题。学生首先通过自主阅读、揣摩作品的方法展开生本对话,在有所感悟后,组织学生展开生生、师生对话,说出自己的想法,共同探讨这个问题。有学生认为:“在周朴园认出鲁侍萍后,认为她来自己家是别有所图,我觉得从这里就能看出他对鲁侍萍其实没有感情。”此时引导学生思考:“那么,周朴园一直都是如此冷漠残酷的吗?”学生相互之间很快引起了讨论。有学生认为:“我觉得他们年轻的时候一定是有情感的,爱情是相互的,如果周朴园不爱鲁侍萍,鲁侍萍也不会对其动心啊。但是周朴园的社会地位决定了他必须舍弃这份情感,所以此后周朴园才会变得如此冷漠。”在多元对话后,学生对人物形象的理解也变得更为深刻。
学者多尔提出了“舞蹈型课堂”的教学模式,认为教师、学生、课本之间要交互对话,就好像舞步一样,虽然模式化,但是每两个舞伴之间的舞步都是特殊的。由此可见,生成性课堂具有不确定性,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理解能力和对文本的解读情况调整对话形式和对话内容,这样才能启迪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学得更扎实。
五、参与社会实践,学以致用
语文生成性教育要促进学生认识自己,不断加强自己的文化修养。纸上谈兵很难让学生的具体语文能力得到提升,所以在生成性课堂中还要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学以致用。这样学生能在提升语文能力的同时进行积极反思,展开自身关照,探寻人生意义,进而更好地认识自我。
阅读了《雨巷》这首诗歌后,很多学生都对《雨巷》中展现的江南风光心驰神往。此时鼓励学生展开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学以致用型的实践活动进行知识内化。鼓励学生走访自己身边的老街,尝试感受一下老街的风光,看看这些老街和《雨巷》中描写的小巷有什么不同。此后鼓励学生展开文学创作活动,学生基于自己已经掌握的语文知识,通过诗歌、散文等形式创作和“老街”有关的文学作品,并在“读书沙龙”活动中进行交流。如有学生便以诗歌的形式描写了自己拜访过的老街:“斑驳的墙面,诉说着历史的沧桑,好像老人脸上的皱褶,写着岁月的痕迹。然而,老街老而不僵,一声嘹亮的叫卖声响,在老街回旋,三日绕梁……”该作品和《雨巷》不同,写出了老街的热闹,展现了学生心中独特的老街风貌。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生成性课堂中也要充分考虑到语文人文性和工具性统一的特点,要组织学生积极展开各种实际活动,让学生具体运用语言,并在实践中感受语文的人文性。
语文生成性教学是一种特殊的教学形式,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偶发性,因此在教学前不能充分预设所有的教学情况。同时,生成性教学也具有动态性和对话性的特点,《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语文教学中要积极展开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多元对话,在关注师生独特精神世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学习。生成性教学还具有创造性的特点,当今社会需要能进行独立判断的人才,所以要鼓励学生积极联想,在尊重学生差异性的基础上鼓励其大胆创造。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成长,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