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级发展,培养学生“写给谁看”的自觉意识
2020-02-23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写作要根据具体的语言情境和不同的对象,进行合理的沟通和交流。也就是说,高中语文教学要将培养学生的读者意识融入到写作教学中。然而,不少学生都只注意到了“怎么写”的问题,却忽略了“写给谁看”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教师要将阅读教学融入进去,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探究作者的作品是写给谁看的,并总结出在写作时怎样自主培养“写给谁看”的自觉意识。这样的教学层层递进,将写作意识的培养和阅读赏析紧密结合在了一起,从而有效发展学生的综合语文能力。
一、示现呼告,强化在场感觉
不少学生在写作的时候喜欢“自说自话”,没有考虑到读者,同样,在阅读的时候也容易将自己的主观意识代入到作品中,很难体会到这些作品是“写给谁看”的。所以,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要求学生在特定的地方进行示现呼告,将虚拟的读者想象成是现实生活中的实际存在,增强一种在场的感觉。
如在学生阅读《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时,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篇文章名为‘讲话’,那么作品是对谁讲话呢?”“为了增强现场感,作者添加了一些怎样的话语呢?为何这些话语能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呢?”“除了‘讲话’以外,还有哪些作品要体现出这样的在场感呢?”在学生充分阅读课文,并意识到怎样增强在场感后,教师要组织学生及时展开读写结合的训练活动,鼓励学生展开书信写作、演讲稿创作、访谈、辩论活动等都是不错的选择。“若要大家创作一篇演讲稿,宣告自己的理想或信念,你要怎样写才能写出面对面说话的感觉呢?”“怎样说话才能产生更好的说服力,让读者觉得你似乎是面对面和他说话呢?”这些问题提升了学生的读者意识,学生尝试在开头加入一些问候语,用来唤起读者的注意,或者加入一些询问、质疑类的话语,增强在场感。
通过示现呼告的方式能让学生增加虚拟读者的在场感,让学生心中时时刻刻都有“听话对象”的存在。这样在阅读的时候学生就会自主地将自己想象成示现呼告的对象,能更真切地和作者形成共鸣。在写作的时候学生则能写出更具有在场感的作品,其读者意识能一步步得到提升。
二、分类定义,确定言说重点
分类定义指的是要对读者进行精细分类,搞清楚文章读者的年龄、身份、性格特点等,这样就能在写作时有针对性地进行言说,找到言说的重点。
在引导学生明确言说重点的时候,教师可让学生阅读《陈情表》,搞清楚以下几个问题:“这篇文章的读者是谁?”“作者在创作的时候是否考虑到了对象问题?”“向皇帝说明情况和向朋友、亲人说明情况,所用的语言有什么不同呢?”这些问题能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怎样写出有针对性的文章。在这个基础上,引导学生展开仿写的活动,鼓励学生在区别言说对象的情况下进行写作。“针对不同的对象,写作的重点是不一样的。”
在写作的时候,学生也要尝试将心比心地展开写作,搞清楚读者是怎样的人,然后有针对性地展开写作,这样写出的作品自然会更为感人。
三、入情入理,选择表达方式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何选择这样的写作手法,特定的写作手法产生了怎样不同的效果,针对不同的读者群要选择怎样的表达方式。
首先鼓励学生阅读必修四《我有一个梦想》一文,思考:“在这篇文章中,作者用的表达手法是什么呢?作者是不是知道黑人兄弟的特点和性格呢?在写作的时候所选择的手法是否特别能唤醒黑人兄弟的情感呢?”学生认识到:“黑人有着饱受苦难的过去,但是同时也对未来有着向往,作者认识到了这一点,所以作者在作品中大量运用想象、联想的手法,这样就能更好地唤醒黑人兄弟的情感。”通过这样的阅读,学生认识到了怎样在创作中融入读者意识,写出入情入理的文章。
在探究作品表达方式的过程中,学生若有一定的读者意识,就会注意到各种不同的表达方式针对的对象可能会有所不同,这样,学生在自主创作的时候也会思考“写给谁看”,并根据对象的不同选择入情入理的表达方式。
四、拟想期待,契合读者诉求
在课堂学习中创设的情境是特定的,但是学生在平常面对的却是没有特定对象的交流情境,也是没有明确对象的创作,怎样才能让学生在这种时候带着读者意识进行创作呢?这就需要学生自主展开拟想期待,尝试写出符合读者诉求的作品。
在引导学生阅读必修三《烛之武退秦师》时,让学生思考:“烛之武是什么人?他说的这番话是对什么人的?他采用了怎样的方法来表达想法?他说这番话的主题是什么?你想象一下,烛之武在没有见到秦王之前,是怎样展开拟想的,他怎样设计自己的话语,让自己的话语契合秦王的想法呢?”学生认识到:“烛之武所有的话都是站在秦王的角度考虑的,这样就很容易契合秦王的内心诉求,能更好地说服秦王。”“烛之武的话既符合秦王的想法,又准确地传递了自己的想法。那么,大家在创作的时候是否也要考虑到读者的想法呢?怎样在表达自己内心感受的同时也考虑到读者呢?”这促使学生深入思考这个问题,激发学生的读者意识。
在拟想期待的过程中,学生认识到写作首先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其次是为了契合读者的阅读期待,因此,在写作时学生会逐步尝试自主展开拟想期待,找到最佳的契合点,写出深入人心的作品。
五、巧妙隐蔽,力求无痕处理
有时候,作品若太过于专注“写给谁看”这个问题,会让作品显得过于浅显,这同样也不是优秀的作品。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还要引导学生学会巧妙地隐蔽,尝试进行无痕处理,让写出的作品显得更为自然。
在学生阅读必修二《六国论》的时候,教师提出问题:“大家已经认识到,这篇文章的写作目的是为了抨击宋王朝对辽和西夏的屈辱政策,但是,作者为何不直接抨击宋王朝呢?为何要借着六国的事情来表达想法呢?他隐藏了自己真实的创作目的,这到底是为什么呢?”这促使学生思考怎样展开无痕处理。有学生认为:“如果直接批评君主,君主必然会不开心,那就很难说服君主。运用六国的事情,看似隐藏了自己的想法,但是实际上让君主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自己的建议。”“那么,大家在写作的时候要怎样巧妙地运用这种手法呢?”这促使学生开始思考怎样展开无痕处理。
在写作中不能不考虑读者意识,但是也不能因为过分迁就读者而丧失了自我,只有将自我展现和读者意识巧妙融合在一起,才能写出精彩的作品。
读者意识的培养是一个螺旋发展的过程,需要学生长期努力才能逐步形成。通过五个步骤层层递进地培养,能让学生的读者意识在相互渗透、相互交叉的过程中得到逐步提升。这样就能让学生逐步意识到作品是“写给谁看”的,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能读得更透彻,写得更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