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累探究,在语言建构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2020-02-23
语言建构和应用的能力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语文课程标准》对提升学生的语用能力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促使学生具有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语文的能力。然而,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将教学重点放在了引导学生进行文本赏析、探究作品思想内涵和文化韵味等方面,忽略了培养学生语言建构的能力。我在教学中尝试将教学的重点放到引导学生展开语言积累,鼓励学生展开词句探究,引导学生展开语言应用方面,促使学生的语言建构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一、由一带多,生成系统
在展开语言积累的过程中,很多学生会面临一个问题,那就是语言的积累过于零散,缺乏系统化,往往是看到什么语言现象或者是好词好句就单独记忆。这样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我在教学中尝试引导学生采用由一带多的方式展开学习,通过某一个知识点入手尝试扩散到其他的方面,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这样能让学生更好地展开积累,提高语言建构的效果。
在指导学生学习必修二《荷塘月色》的时候,我帮助学生逐步构筑起从单字到词汇的生成系统,促使学生有条理地展开识字。我首先鼓励学生找出课文中的生字生词,包括“蓊蓊郁郁、弥望、田田、凝碧、斑驳”等,我鼓励学生找出其中容易混淆出错或者是第一次遇到的字,并结合词语的意思加以理解和记忆。有学生不明白“蓊蓊郁郁”的“蓊”为何是草字头,我鼓励学生结合词语的意思加以理解,学生发现这是一个形容植物的词语,这样自然就能理解“蓊”为何是草字头了。此外,我还鼓励学生用同样的方式分析“斑驳”的“斑”,尝试将其和“班”进行对比,看看这两个字分别用在何种情况下。在学习了单字后,我又鼓励学生尝试展开词语归类学习。首先让学生说说“田田”的意思,体会其表现了怎样的状况,然后鼓励学生找出文中其他的叠字词,并分析为何作者要用叠字词,其效果怎样。这就起到了由一带多的效果,促使学生举一反三地展开学习。
语言积累是一个庞大的工程,若要让学生有效地展开积累和探究,就要采用由一带多的方法,让学生进行举一反三的积累。我在教学中尝试鼓励学生通过观察汉字构字规则、探究汉字组词原理、探究词汇的修辞手法等方式展开学习。这样学生就能逐步合理地构筑起语用体系,提升自己的学习效果。
二、分立对举,整理归类
高中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因此我在教学中便利用了学生的这个特点,鼓励学生尝试进行对比分析,采用对举的方式找到相互关联的内容,然后通过归纳整理的方式完善认知。语言学将语言和言语确定为两个不同但是又相互关联的概念,因此我便鼓励学生在此基础上展开分立对举,促使学生理解口语和书面语表达的差异性,探究其不同的风格,这样学生的语用能力也得到提升。
在学习必修三《鸿门宴》的过程中,我鼓励学生采用分立对举的方式进行归纳整理。首先找出文章具有文言文特色的词语,然后写出其对应的现代汉语书面语,再写出对应的现代汉语口语词汇。这样就将文言文、现代白话书面语和口语结合在了一起,让学生在举例归纳的过程中了解它们的特点,久而久之就能让学生形成相应的语感,提升学习效果。有学生便找出了“为……所……”的结构,在《鸿门宴》中的“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这个句子就运用了这样的结构。此后学生又思考其对应的现代汉语句型,学生发现在现代汉语中一般用“被……所……”的结构,而且在文言文中能直接用“为所”,但是在现代汉语中一般不能将“被”后的主语省略掉。还有学生提出,在现代汉语口语中一般不加“所”,直接说“被某人俘虏”这样的结构。
在语文学习中,不少学生都觉得吸收的知识太多太杂,因此很难吸收利用。我鼓励学生采用对比的方式找到它们之间的相似点和关联点,然后有条理地整理归纳。这样就能促使学生更好地梳理各种内容,提升自己的认识。
三、结合语境,比较差异
在展开语言积累的过程中,若学生只是在脱离语境的情况下积累词汇,那么学生的理解不够深刻,自然也无法合理地加以运用。我在教学中鼓励学生结合语境进行积累,找出不同语境中的细微差别,这样就能让学生更好地对比差异点,提升语言积累的效果。
在指导学生学习必修二《祝福》的时候,我鼓励学生在结合语境的情况下分析文章中的某些字词,尝试说出作者想要展现出怎样的意思。“冬季日短,又是雪天,夜色早已笼罩了全市镇”,这里的“笼罩”本来就是很常用的词语,“夜色笼罩”也并非什么特殊的搭配,但是若学生能结合语境来分析的话,就会发现作者在这里用“笼罩”强调了一种压抑的气氛,通过“雪天”、“厚厚的雪褥”、“使人更加感得沉寂”将这种压抑的感觉凸显了出来。又如“可恶!然而……”,这是四叔在得知祥林嫂被劫走后所说的话,“可恶”的意思很普通,但是用在这里却有特殊的意味,四叔虽然觉得对方的行径十分可恶,但是结合下文的语境能发现,他用“然而”体现出转折,心中不以为然,因为四叔认为这并不违反封建礼教。
在结合语境进行对比的过程中,学生能更好地发现不同语境中的语言现象,并对其进行差异性的比较,这样学生就能透过文字的表面挖掘到其内部的不同,这对学生提升语义的理解、体会修辞的特点能带来很大的帮助。
四、强化应用,渗透人文
高中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推动学生语言机制的建构,并提升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因此,我在指导学生展开探究积累的过程中,还常常鼓励学生应用,并在应用的过程中感受其中的人文氛围。
在指导学生学习必修二《林黛玉进贾府》的过程中,我鼓励学生找出文中林黛玉进入贾府和他人交谈的段落,说说林黛玉在语言表达和待人接物方面的特点。然后鼓励学生展开语用训练,尝试进行改编活动,想象林黛玉来到了现代,在现代人的家中做客,其言语和现代人之间会出现怎样的差异,这期间又会产生怎样的笑话。通过这样的续写活动,学生更真切地了解了古人在语言表达方面的特点,对于古代的礼数有了更详细的了解。同时,学生也通过展现古人和现代人的形象进行了对比,找到了古人礼节和现代人礼节之间的不同点。这样的教学将人文因素融入进去,激发了学生的参与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指导学生展开语言应用的过程中,学生不仅提升了使用语言的能力,更在此过程中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提升了文化修养。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我十分注重对学生语言建构能力的培养,常常组织学生展开各种形式的语言积累、探究和应用的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逐步构筑起了整体的语言认知体系,体会到了语文学习的真谛,提升了语文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