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公共文化服务视角下医学智慧图书馆建设研究*

2020-02-23张红伟王春梅

医学信息学杂志 2020年3期
关键词:服务体系馆员医学

陈 玲 张红伟 王春梅

(济宁医学院图书馆 济宁 272067)

1 引言

随着新一轮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我国已步入智慧社会时代,“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为“十三五”规划纲要的一项重要工作也进入关键阶段。医学图书馆作为智慧社会、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医学文献资源中心、文化服务和医学科研支撑部门,一直致力于推进社会文明进步和全面发展。面对智慧社会转型和信息技术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医学图书馆需要着重考虑社会发展新需求和自身发展新机遇,围绕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调整自身发展方向,优化服务体系,与社会发展总目标相适应。2018年国际图联大会主题是“图书馆转型,社会转型”,医学图书馆要在转型的重要阶段把握主动权,许多专家学者认为具有互联、高效、便利、共享特征的智慧图书馆是适应时代变化、国家战略和用户需求驱动、服务能力驱动的创新转型升级方向。在转型道路上,医学图书馆需要在自身资源、空间、服务和人员方面发挥其社会作用,不同程度地融入科学研究、技术发展、社会经济和人类文化各个方面,努力实现多元化社会功能,将智慧图书馆理念真正融入到公共文化服务实践上。

2 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2.1 相关政策

一直以来国家非常重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在2005年“十一五”规划纲要中就提出逐步形成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之后几乎每年都有国家层面关于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政策支持、指导。2015年《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明确提出建设的主要目标,即到2020年基本建成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各级政府部门积极响应党中央决定,就加快文化建设、增强文化自信、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做出具体部署;2017年十九大提出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较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的公共读书阅览权利,国家制定法律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行立法保障,例如2017年3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和2018年1月1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标志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法律体系的建立。

2.2 定义

公共文化服务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概念,出现时间并不长,还没有标准定义。李国新认为公共文化是以满足公民基本文化需求为主要目的,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供给能力进行动态调整、与时俱进、因地制宜的[1]。刘炜借助公共服务分析其内涵,认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面向大众的公益性的文化服务体系[2]。王世伟认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主要体现在标准化、均等化、法制化、社会化、智慧化5个方面,而智慧图书馆是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覆盖全社会的公共图书馆文化服务体系的新理念、新思想和新战略[3]。

3 医学智慧图书馆建设策略

3.1 读者定位

3.1.1 服务基础环境 医学智慧图书馆最重要的一个特征是互联互通,破除时空界限,提供开放的泛在服务,在更大、更广的区域中为公众提供资源,建设全域服务体系,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泛在服务是指读者无需到馆即可利用多种智能终端设备通过网络通信技术使用图书馆信息资源,能够精准、有效地满足需求。通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特别是5G时代的到来,为智慧图书馆建设运用新技术革新融合传统服务奠定基础,使得智慧图书馆泛在服务得以实现。

3.1.2 无差别信息共享 医学智慧图书馆服务的读者应定位于公众即全体社会成员,所有人可享受到医学图书馆无差别的泛在信息服务。例如哈佛大学图书馆建立统一虚拟门户,为更多用户提供开放权限,为哈佛大学乃至全世界用户提供卓越资源和服务。

3.1.3 读者角色转变 医学智慧图书馆中读者角色要相应转变,不仅要从资源利用者成为资源创建者和提供者,还要成为医学智慧图书馆管理者,即成为图书馆工作人员、志愿者之后的第3馆员,真正参与到医学智慧图书馆建设中,成为建设的决策者。

3.2 资源建设

3.2.1 树立“大馆藏”理念 资源是服务的基础和决定因素,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首要的是服务内容,即信息资源建设,这也是医学智慧图书馆建设首要考虑的问题。在海量数据、资源泛在、读者获取信息方式转变、信息需求不断升级的情况下,以出版物为主的传统馆藏已无法满足读者信息需求,医学图书馆要寻求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从根本上进行改变。树立“大馆藏”理念,即以读者需求为牵引、读者使用为导向、数据驱动为核心的基础上建设图书馆-读者共同体,通过对非交互性、交互性和深度交互性数据的实时感知、汇总,利用大数据挖掘进行分析梳理,实现数据高效聚合与增值利用,进行馆际联合共建共享、相互融合成为一个资源有机体。陈凌在其报告“从大馆藏到大平台、大联盟”中绘制图书馆迈向大馆藏的资源建设图谱,包括自有馆藏、商业资源、需求驱动的资源、“借来的”馆藏、共享资源、新型学术资源和其他网络资源[4]。

3.2.2 明确多元化方向 医学智慧图书馆馆藏建设要向多维度、多元化方向发展, 需重点关注馆藏质量,以读者需求为中心,利用新技术优化医学智慧图书馆资源建设。在资源建设过程中要确立传统实体馆藏即纸本图书、期刊、数据库等的主体地位,科学数据(实验、观测、调查数据等)已成为科学研究的重要资料源,也应成为信息资源建设重要内容[5]。树立共享资源是馆藏的理念,加强传统实体馆藏、科学数据与共享资源的融合,建立智慧图书馆全媒体资源和新型资源库。

3.2.3 制定联盟化策略 联盟化、与公司合作是智慧图书馆建设的首选。例如智慧图书馆服务平台“4+1”推进核心工作组是北京大学等4所高校图书馆联合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China Academic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ystem, CALIS)组成;智慧图书馆协同创新联盟是重庆大学等28所高校图书馆与维普公司合作组成,设立资源共享等5个工作组[6]。统一资源发现系统是许多图书馆资源建设采用的一种形式,如北京大学图书馆使用“未名发现”,中国医学科学院图书馆使用“协和发现”。统一资源发现系统通过预收集元数据形成元数据索引,可提供一站式的学术文献搜索服务,包括电子期刊、电子图书、学位论文等数据库资源以及开放学术资源,如专利公报、政府文献、开放获取资源等,读者可根据搜索词和限定选项查找多来源、多类型、任意主题的相关资料集合。

3.3 智慧服务

3.3.1 定义 服务创新是医学图书馆转型的重点,许多专家学者认为智慧图书馆建设终极目标是实现智慧服务。一般认为智慧服务是基于数据驱动和用户驱动的深度知识挖掘,是一种有品质、高价值、重发展的高层次服务。李玉海从数据获取角度,讨论图书馆借助多元化技术设备对用户需求数据进行深度挖掘,为图书馆智慧服务提供可能[7]。智慧服务以人为本、读者决定服务,初景利从服务场所泛在化、服务空间虚拟化、服务手段智能化、服务方式集成化、服务内容知识化和服务体验满意化角度描绘智慧图书馆服务愿景[8]。

3.3.2 智慧服务立体化 智慧服务要在传统文献与信息服务转型为知识服务的过程中进行融合和创新,提升基础服务水平,深化新型服务内容,最终形成多层级的立体化服务。基础服务可通过智能化设备提供,如智能化楼宇控制系统、自助借还服务、虚拟化咨询服务、智能化服务台操作系统、文化展示等,节约大量人力的同时提高服务效率和精准度,提供用户更好的体验。人力可投入到高层次的分析服务中,如学科服务、学科情报分析、竞争情报、文献计量分析、专利信息服务、数字人文服务、数据监管、大数据分析和决策支持等。例如中国医学科学院图书馆为医疗机构、科研院所、企业、高等院校等提供文献检索与信息咨询服务,针对用户需求提供个性化定制、全方位、多层次医学信息服务;南方医科大学图书馆在科研服务中细分为ESI高水平论文、ESI基础知识、ESI期刊列表、SCI动态、查收查引、决策信息服务、科技查新、期刊评价、学科服务和专利信息服务等。

3.4 技术融合

3.4.1 关键技术类型 以中国知网为数据源,在高级检索中用主题“智慧图书馆”进行搜索,对得到的所有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可以看出与智慧图书馆密切相关的技术是物联网(无线射频识别、电子标签)、大数据、“互联网+”、云计算和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关键技术的融合是智慧图书馆建设的先决和必要条件。物联网的广泛应用产生大数据,大数据处理需要云计算,云计算是大数据底层架构,人工智能是大数据的场景应用[9],移动互联网技术是所有技术互联互通的基础。近几年AI技术发展迅速,南京大学图书馆智能机器人“图宝”和 “图客”,清华大学“通还智能小车”都取得很好的效果;百度教育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及云计算3大技术全面进军智慧图书馆领域[10]。

3.4.2 关键技术应用 医学智慧图书馆是一个多技术融合的系统,以服务为导向的医学智慧图书馆模型一般分为感知层、平台层和服务层。物联网技术应用在感知层,借助信息传感设备将空间、环境、物质、读者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识别、定位和管理,从而实现全面立体的感知;区块链、云计算和大数据等应用在平台层,在统一的云架构基础上利用区块链和大数据技术建立各种模块平台来实现高效协同管理;移动互联网、机器人、用户画像、虚拟现实和大数据挖掘等技术应用于服务层,优化图书馆资源和布局,准确、高效地进行知识组织,深入、智能洞察读者需求,从而实现个性化和精准服务[11-12]。南京大学通过一体化电子资源服务体系和图书馆服务平台(中央知识库、采选平台、馆员智慧服务平台以及读者应用服务平台4模块集成)建设智慧图书馆[10]。

3.5 智慧馆员

3.5.1 转型中的制约因素 感知技术和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着医学智慧图书馆发展,但医学智慧图书馆建设规划、实施和管理,智慧服务读者需求分析、判断决策和服务完善,都需要依靠人的智慧,因此医学智慧图书馆转型的核心是人员的转变。现阶段馆员职业能力发展速度不能与信息化快速发展相匹配的问题成为制约医学智慧图书馆进一步发展的最重要原因。

3.5.2 能力需求 医学智慧图书馆对馆员提出更高要求,需要的是智慧馆员,是既能承担推进医学图书馆智慧化建设任务,又能为读者提供智慧服务的馆员。郑章飞等认为馆员应具备馆藏管理、参考咨询与研究、知识管理、阅读推广、数据管理和信息技术应用等能力[13],能够担任资源建设规划设计师、数据挖掘和分析数据工程师、服务活动策划推广师、创新探索谋划师、数据素养培训师等新角色。智慧馆员的培养需要智慧图书馆和馆员自身共同努力,陈进认为智慧馆员团队建设需按照金字塔结构对馆员进行分级、分类培训来提升馆员素质[14],馆员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成为学习型馆员。要制定合理的馆员核心能力评价标准,不仅是对馆员进步的鞭策,也为馆员发展指明方向。

4 结语

在社会大环境不断变化的情况下,医学图书馆转型智慧图书馆成为自身发展和推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最佳选择。但目前医学智慧图书馆建设还存在许多不足,包括各医学图书馆之间发展不平衡,建设缺乏顶层规划和设计,评价机制不完善等。智慧图书馆建设是一个持续、不断探索的过程,要建设真正的智慧图书馆任重道远,希望本文能为医学智慧图书馆建设提供一些思路。

猜你喜欢

服务体系馆员医学
智慧出行,智绘未来——新一代出行服务体系构建与实践探讨
本刊可直接使用的医学缩略语(二)
医学的进步
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你必须知道的事
“三效合一”构建现代农业服务体系
建好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最后一公里”
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转聘谢承华、斗尕馆员为荣誉馆员的决定
勘误
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转聘谢佐等3位馆员为荣誉馆员的决定 青政〔2017〕32号
医学、生命科学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