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学生软技能培养路径的探究*

2020-02-23傅天鋆

烟台职业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技能院校职业

傅天鋆

(安徽财贸职业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近年来,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社会和企业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强烈,软技能已经成为衡量人才的一个重要标准。然而高职院校作为技能型人才培养高地,长期以来更加侧重专业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软技能的培养。因此,梳理软技能的内涵,研究当下高职院校软技能的培养现状和培养策略,对于提升高职院校学生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1 软技能的基本内涵

作为职业院校毕业生在职场中的核心竞争力,软技能正被企业和用人单位赋予越来越高的重要地位。有别于求职者在特定职业领域中展现出的专业性知识和专业性技能,即硬技能,软技能是学生在职业发展中表现出的软性能力和综合素养。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从各种角度探索了软技能的含义。Perrault认为软技能是除技术和知识技能之外的个人特点和能力,包括演讲、写作、倾听、合作、管理时间和问题解决能力[1]。Jack Russell,Barbara Russell and Tastle认为展示高效的人际交往能力、展示自我管理战略、团队合作能力、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决策能力是企业最认可的五项软技能[2]。我国学者宋春燕将软技能定义为学生在多变的职场环境中应对各类工作任务所具备的学科交叉能力,终身学习的能力,以及可灵活变通的人际交往能力,是独立于专业技能知识以外的职业素质和职业通用能力[3]。曾湘泉和熊通成则从纵向维度将软技能分为应用层、修炼层和天赋层三个层次进行分析。其中应用层软技能是指直接服务硬技能在具体工作任务中实践落实的一种软技能,包括分析能力、沟通能力、组织能力、人际能力等;修炼层软技能是指个人在成长过程中经过长期积累而形成的心理素养,包括自信心、责任心和服务意识等;天赋层软技能是指个人由于先天性因素而形成的一种深层次软技能,包括性格、直觉和美感等[4]。综上所述,本文认为软技能是一种可被感知的、有利于学生个人长远发展的隐性综合素养,更关心学生的个人发展和社会活动技能的有机结合,一方面体现为人的内在精神和个人能力,另一方面体现为与外围环境的良性交互能力。结合当下高职教育的实际和职场环境的需求,对学生发展起到关键作用的内在精神包括自信心、责任心和职业道德;个人能力体现为持续学习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与环境良好互动的核心能力包括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2 高职院校的软技能培养现状分析

近年来,高职教育为社会各行各业输送了大批高技能型人才。但是不能忽视的是,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其中最显著的是高职院校毕业生的软技能素养与社会和企业的实际需要有所偏离。

2.1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观念落后

长期以来,高职院校一直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培养目标,在实际教育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以灌输型技能培训为主,更加注重学生专业知识和硬技能的培养。塑造出来的毕业生往往专业技能过硬、资格证书完备,短期内可以为企业创造一定的收益,但从长远来看,对职业素养教育的轻视则不利于毕业生在职场中的可持续发展。根据刘康声对8个省(直辖市)60家企业管理人员的调查问卷调查和电话访谈,就企业发展重要性而言,68.6%的人表示软技能重要,24.4%的人认为硬技能和软技能同等重要,只有7%的人认为硬技能更重要[5]。这表明高职院校过分青睐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而忽视软技能的培养已经和企业的实际用人需要不相适应。传统的人才培养观念导致高职院校人才培育不能最大限度的迎合市场,而高职毕业生缺少了软技能的支撑也无法更好地胜任自己的工作角色。

2.2 教学模式相对单一,缺乏完整课程体系

为了提高专业课程的教学效率,我国高职院校一直以来以单向灌输式教学为主。受应试思维的影响,教师习惯于将专业知识进行硬性注入。学生在课堂上被动地接受知识,缺乏独立思考和探索的意识,也缺乏专业的实践能力。课堂教学应是教师和学生知识的双向互动,而单向的教学模式无法实现教师和学生间平等主体的知识交互,显性的知识和技能也无法被学生内化。课程是教学实施的基础,而学生综合能力的养成有赖于完善的课程体系。当前职业院校的课程设置以学科专业课为主,以培养学生基础知识和技术技能为核心,涉及学生软技能和素养的课程比例较小,一些通识课程和人文素养课程也被迫让位于专业课。此外,由于没有明确的职能定位和教学内容,软技能的教学往往也很难复制专业课的教学计划和评价机制,因而难以和已有的硬技能课程形成体系。在这样的教学模式和课程学习中,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多元化价值取向没有得到充足的重视,软性素养的培养也缺乏科学的规划。

2.3 学生对软技能学习缺乏重视

根据麦可思对武汉交通职业学院2016年毕业生对软技能认识程度的调查报告可知,该校毕业生对软技能认识程度不高:“团队合作能力”(58%)“沟通与交流能力”(54%)“持续学习能力”(53%)“解决问题能力”(52%)。其中,团队合作能力所占比例最大,也只有58%(18%影响最大,40%影响深远)[6]。由此可见,学生对软技能的认知和企业的重视度并不相符。虽然高职的毕业生正处于学生和准职业人的过渡阶段,但他们对自己即将承担的岗位职责缺少了解,对岗位所需的胜任力也存在认知上的不足,也就很难从主观上对软技能的学习提起足够的重视。此外,应试教育培养下的当代大学生还未能形成清晰的个人职业发展规划,因而对自身软技能的需求也没有深刻的认识。

3 高职院校学生软技能的培养策略

基于上述分析,高职院校学生软技能的缺失既有学生自身的主观因素也有学校培养的客观因素。软技能的培养是提升高职毕业生综合素养和职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需要学校、企业、学生三方面共同努力,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3.1 转变人才培养目标,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国务院在《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明确提出高职院校要“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健全德技并修的育人机制”[7]。当代高职院校不能再将培养方向锁定在高技能人才上,而是要转为培养硬技能和软技能兼具的新一代高职人才,既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也有适应职场所需的综合素养。高职教育要在硬技能教育的基础上,将软技能的培养纳入人才培养的指标,从单一的职业教育培养转变为综合素养培养,从传统的职业教育观转变为综合素质观,正确对待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提升三者的关系。此外,现代企业对人才质量的评判标准不再仅仅局限于学生技能的熟练,更多的是他们作为准职业人的人文素养和职业素养。因此,学校更应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和企业的用人需要,调整培养目标,实现学生技能发展和素养发展的有机统一。

3.2 深化校企合作,创新软技能培养机制

3.2.1 合作开发软技能课程体系

目前,高职院校软技能相关课程和教育资源十分有限,大部分的通识课独立于专业课之外,缺少针对性和职场特色。因此,高职院校要加强与用人单位的合作,以学生的职业发展和持续学习能力为目标,结合相关专业的工作环境和岗位特点,共同开发专业能力与软技能一体化的课程体系[8]。一方面学校可以根据企业需求,将核心的职业素养作为单独课程开设,并请企业进行考核。安徽财贸职业学院特聘了洲际酒店集团的人事经理担任学校酒店专业的企业教师,合作开发了校企文化融合的职业素养教育课程并实行校企联合考核。另一方面,学校可以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和职场角色需要,将软技能课程有针对性地融入专业课程、公共基础课程和选修课程,建立软技能与硬技能并重的培养机制。

3.2.2 依靠现代学徒制促进知识转化

软技能的培养可通过现代学徒制中显性知识向隐性知识的内化来实现。波兰尼将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前者是可通过书本传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后者是无法被客观测量的价值观、感悟等软性素养。根据两种知识的基本特征,学生的硬技能属于显性知识的范畴,而软技能则应归于隐性知识的范畴。软技能和硬技能并不是孤立存在的,相反它们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野中郁次郎教授利用“SECI理论模型”阐述了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相互转化机制。“大学生就业隐性知识的获得并不是通过课堂的显性知识教学来获得,而是大学生通过对榜样进行观察、模仿或者通过自身体悟来获得。”[9]因此,在现代学徒制中,高职院校要加强与企业的深度合作,邀请企业的技术专家加入教师团队,与学生建立师徒关系。通过企业师傅的言传身教,学生不仅可以掌握显性知识技能,还能在亲身观察模仿和交流沟通中将显性知识内化为隐性知识,最终转化为职业软技能。

3.3 自主转变学习观,加强自我建设

在软技能的培养过程中,高职院校和企业所发挥的作用来自于外部,而学生自身作为技能的主体则可以发挥更深层次的内部作用。因此,高职学生要主动强化自己对软技能的培养意识,积极参与校内外的实践活动,在活动中逐渐养成良好的道德和行为习惯,提升个人综合素养。例如,学生积极参与社团组织的各类活动可以有意识地锻炼到自己的语言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参与创新创业大赛可以提升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顶岗实习阶段通过学习企业的工作场景、工作内容和业务流程锻炼自己的职业综合软技能。但是由于每个人对软技能的需要和侧重存在个体差异,因此,学生还需要结合自身特点和个人的职业发展规划科学地加强自我建设,促进和谐健康的自我发展。

在“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背景下,加强学生软技能的培养以适应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已成为职业教育的时代使命,是高职院校深化内涵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所在。高职院校要着力塑造兼具软技能和硬技能的新一代高职人才,加强校企深度合作,共同开发软技能课程体系并依托现代学徒制促进软技能的转化,同时鼓励学生自觉强化职业素养的自我建设,使高职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和企业的需求,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技能院校职业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职业写作
劳动技能up up!
秣马厉兵强技能
拼技能,享丰收
我爱的职业